到現在我的表情都是地鐵看手機的老爺爺,啥,光良都50歲了。
50歲,雖然也不是什麼可怕的數字,但放在光良身上,你讓我爸怎麼辦。我抱著不信的心情,百科了一下,臥槽,2020年的鬼故事,光良居然真的是1970年出生的,差一點點就成了60後。
留言說,我到現在都記得他唱的《童年》,真的是時間太久了,羅大佑聽了都想哭。
光良早上睡醒,估計也看到了自己的熱搜,回應說,「今天很多人貼給我光良50歲,我要說的是,其實我才49.5」。但留言根本看不見光良的掙扎,安慰他,雖然你已經年過半百,在我心裡你永遠18。
年過半百,真的太哈哈哈哈哈殘忍了,現在是全國人民都知道光良50了。
然而最心酸的一條評論是,「光良都50歲了,我的第一次還在」。
《第一次》其實是光良的一首歌,不誇張地說,這是許多人的戀愛啟蒙。這首歌的MV也很情竇初開,告白,牽手,躺在你的胸口,內容跟著歌詞順流而下,結尾處是女生用一個吻點醒了男孩。
結果,我又一搜,這首歌距離現在已經20年了,換句話說,聽歌的人,也有30了,然後第一次還在。
不知道說什麼,只能說等光良60歲的時候再看看。
光良50歲,確實有點讓人震驚,主要是他看著太有稚氣了,乾淨,清澈,臉有點鼓鼓的,膠原蛋白一點沒少。而且他的聲音也很懷舊,溫柔的,憂鬱的,包裹感很強,一下就把你拽入青春裡面。
所以有人說他,昨天還是個少年,今天怎麼就50了。
你以為光良的50歲。
實際上光良的50歲。
好多人對光良的記憶停留在《童話》,也確實,這是光良最火的一張專輯,大街小巷都在放,拿獎拿到手軟。王子是什麼樣子,就是光良彈鋼琴的樣子,陽光,又帶著哀愁,浪漫,卻又不敢靠近。
好多年輕人,是在這裡第一次見到了光良,但事實上,此刻的光良已經35歲了,發量是真的好。
光良4歲就開始學鋼琴了,他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只彈了兩年,因為金融危機爸爸被裁員,買鋼琴成為奢侈的事不得不放棄。後來他和妹妹被送去輔導班學鋼琴,為了省錢,兄妹倆合上1堂課,他上前面15分鐘,妹妹接力上後15分鐘。
最開始接觸華語音樂是在國二,他師從馬來西亞教堂一歌唱老師,一天,被老師啟迪說可以嘗試寫歌,於是就有了他的第一首創作《如果你還愛我》。
那時很多人鼓勵他去參加選秀,大概是1990年起,他先後參加了30次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賽,拿過不少獎盃,無人問津。直到1993年,參加全亞洲歌唱比賽憑藉原創歌曲拿下了第一屆海螺新韻獎,有馬來西亞經紀公司看中他便籤訂了生涯第一份唱片合約。
但光良正式出道是25歲。1995年2月,李宗盛到馬來西亞挑選新人,馬來西亞滾石照例整理了一堆應徵作品給李宗盛聽,其中就有光良和品冠共同製作的小樣。
李宗盛回憶起當時情景說,其實在聽了幾百卷小樣之後疲憊不堪,準備要放棄時,聽到了最後的《掌心》,然後整個人一下就精神了,當下決定那就是他所要的新人,七天後,光良品冠加盟了滾石。
飛去臺灣的飛機,是光良第一次坐飛機。
李宗盛很重視他倆。據說首次公演前,滾石為其造勢,花重金買下了報紙頭條:「三年來,唯一讓李宗盛大哥感動的聲音。」吊足人胃口後才於次日公布答案:「光良品冠的聲音。」
結果就是,火了。問世後,專輯直衝臺灣IFPI銷量榜亞軍,並狂銷12周,贏得了新人雙白金的銷量。
光良和品冠的組合叫「無印良品」,有許多人到現在都念成了「無良印品」。
關於名字,光良曾在採訪裡說:「之前想過『無印良品』,但我們比較像兩個音樂人一起做專輯,所以不想用團體的名字。結果到臺灣公司要幫我們取『無印良品』,坦白說我們是新人,所以沒有選擇。」
哪想到,這個名字成了懷舊的符號。
那個時候的無印良品有多火,一次要跑30幾個學校宣傳,光良說他很懷念那個時光,可以去不同地方吃小吃,也可以認識不同的同學。1996年,兩人發表了《無印良品X2》,直接打破周華健的紀錄。
但越火,光良的心裡也越不安,找不到方向,於是開始逃,一個人跑到紐約。
一天在地鐵裡,光良看到一個地鐵歌手,他開始反省自己,我是個發片歌手,那麼不珍惜,那麼多抱怨,而這些人他們可能一輩子成不了歌手,但是他們只是喜歡音樂。於是他寫下《地下鐵的音樂人》。
這首歌回去被李宗盛聽到,突然想到自己的往事,於是親自為光良填詞。甚至請到陳昇特別為這首歌加了口琴間奏。
關於解散,好多人都說兩個人不和,但其實,在組合期間,兩個人也是約定了各自創作互不幹擾,他們一直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所以專輯裡兩人合唱的歌很少。
2000年,無印良品解散,告別演唱會上,光良說,「人生就是這樣,事情在變人在變」。
如果問他一個人有沒有輕鬆,其實是更難了。他說兩個人的時候,其實可以偷懶,記者提問的時候,自己都可以發呆,但自己一個人就必須全神貫注起來。
但也是在解散這一年,光良放大招,為梁靜茹寫了一首《勇氣》。說光良是梁靜茹的貴人一點沒錯,這首歌直接讓梁靜茹大紅。光良不僅寫,甚至親自到錄音室給梁靜茹示範要傳達的情感,最後專輯大賣30萬張,梁靜茹成了滾石一姐。
而他自己也在不斷的寫歌,2000年,都在關心創作才子周杰倫的時候,其實光良也出了不少好歌。《第一次》,和曹格合唱的《少年》,2005年《童話》大火之後,又寫了《約定》《不會分離》《煙火》《右手邊》。
《童話》這張專輯最火,但也是光良最辛苦的一張。
他上《小燕之夜》就聊到,說這首歌差一點難產,原因沒說,但說當時這首歌已經不在他的控制範圍之內。他那麼冷靜的一個人痛哭,在單位的電梯裡亂捶亂踢,後來氣到要花光自己所有的錢買回這首歌。
小燕說,你那個時候已經想好你的退路了,他說,如果這首歌出不了,我就徹底失敗,退居幕後。
後來這首歌,大火,光良一度都不相信,自己跑到youtube上面看,好多國際友人都在用不同的語言翻。他一瞬間覺得自己的堅持都是值得的,同時他也堅定,唱歌一定要有感情,用生命在裡面。
2017年,光良參加《我是歌手》,和品冠的一樣,沒過兩招就淘汰了。
他確實不適合比賽,以前在馬來西亞,他說他去比賽,別人唱美聲的都是第一,他唱周華健的,永遠只有第三。但他也不願意為了比賽而改變,他說,「我唱歌是用的感情,而不是用技巧在唱歌」。
《歌手》裡,他也是同樣的話,自己的創作很隨心,他把音樂看做陪伴,而不是強行要去突破。
光良之所以是光良,不是他有多強的高音,多棒的技巧,而是他的共情,這種能力才是歌手的靈魂。
什麼是少年感,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已知卻依然不忘記自己的初衷。他的《少年》裡有一句歌詞,「我們還是心裏面,那個偏執的少年」,50歲的光良估計不會翻紅了,但他卻永遠像一個二三十歲的小子,不曾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