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書單君 書單
前幾天,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一條吃火鍋的短視頻上了熱搜。不是因為舞蹈或火鍋,而是因為視頻下的一條評論: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你享受不了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此回復居然獲得一萬多點讚,有網友表示震驚:2020年,居然還有人這樣定義成功?
而楊麗萍既沒有像某些網友一樣回懟,「只知道在生育中獲得自我的人是母豬」。也沒有急於證明自己真的過得很好。
她的回應堪稱大氣超然:
人都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
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謝謝理解和愛。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道理雖然簡單,但「認為自己過得好」,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充斥著太多的「別人認為」,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給弄丟了。
而說出「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這種話的人,更是活成了枷鎖的模樣,要通過指責別人,才能獲得自我。
今天,書單君想來聊聊這件隨處可見,又非常扭曲的事情——為什麼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卻會被指指點點,又為什麼有人總喜歡對別人的活法指手畫腳?
被強行標配的生活
一個朋友曾跟我講過他的故事。
小時候,媽媽就教育他,男孩子要乖巧聽話,不能留長髮,不能留指甲,在長輩面前要沉默是金,在同學面前要活潑開朗。
長大以後,爸爸又教育他,男生應該讀理科,文科沒前途。大學以前不能戀愛,要好好學習。
到了大學應該繼續努力,就算戀愛,女生也必須滿足勤勞持家、貼心忠誠等條件。最好家裡還比較有錢,而且是沒什麼戀愛經驗的乖乖女。
那個朋友最後感慨道:他們只說「你應該怎樣」,從不問我「你想要怎樣」。好像我還沒有開始活,他們就已經為我構思好了這一生應該怎麼過。
這樣的體會,你也感到有點熟悉吧。
人生之路,到底要怎麼走?
「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穩定工作」之類,當然是一種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是社會主流意識提供的一種標準答案。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長輩從一開始,就把孩子泡在這模子裡,把這當成了孩子唯一的人生選擇。
哪怕好不容易掙脫了家庭觀念的束縛,又會有陌生人跳出來指責:你為什麼跟我的過法不一樣,你怎麼可以不結婚不要孩子?
主流的選擇不該成為唯一的答案。否則,它給某些人帶來的,恐怕不是安穩的幸福,而是隱藏於心、擇機發作的痛楚。
村上春樹的小說《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講述了一個中年危機的故事。
男主人公初在東京經營著兩家酒吧,有妻有女,有房有車,過著別人眼中幸福又成功的生活。
但是,他內心中有一個空洞,即使是事業和家庭都無法填補。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什麼都不是。
直到遇見了小學暗戀的女孩,他感到內心裡有東西開始復甦,讓他想要拋棄自己擁有的一切,去過另一種人生。
像初這樣的狀態,在日本被叫做「空心病」。
按照家人的意願生活奮鬥,活成別人嚴重的「成功」以後,突然開始質疑自己:我真的活過嗎?
這就是典型的,被「標配生活」毒害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人成長到可以不再擔心指手畫腳,想要開始做自己時,卻發現,前半生已經在虛無中消耗殆盡了。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可怕的是,喜歡對別人活法指手畫腳的人,還真是不少。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總想著教你如何做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夫妻兩個一起騎驢,旁邊有人說:這倆人真狠,都騎在驢身上。
於是,妻子下了驢,讓丈夫騎。旁邊人又說:這麼自私,不讓老婆騎!
丈夫下了驢,讓妻子騎。旁人繼續念叨:真傻,只讓老婆騎。
最後,兩個人乾脆都下了驢,牽著驢走。旁邊人哈哈大笑:真是弱智,有驢不知道騎!
這個寓言描寫的,不就是那些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的「看客」嗎。
對此,魯迅在一百年前就有著入木三分的揭露。
小說《孔乙己》裡,鹹亨酒店裡就充斥著一幫看客。他們一會兒嘲笑孔乙己「臉上添了新傷」,一會兒說他念過書,卻「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字字句句都戳中了孔乙己的心窩子。
看客心理有某種共同特點:以揭人傷疤為樂,喜歡看人出醜;只管滿足自己,不考慮他人感受。或者說,他們就是專以他人的「缺點」來襯託自己的優越。
正是孔乙己的窘迫,才使得「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楊麗萍被嘲諷也是如此,「看客們」並不關心她的才華、所獲榮譽乃至種種成功之處,專門挑刺他們認為的所謂缺點——「沒有孩子」。
其背後動機不難揣測:即使你多成功也沒啥牛的,連個孩子都沒有,失敗!而他們才是人生贏家。
一百多年過去,這種看客心理藉由網絡更是擴大化了。他們往往依據某種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站在道德高地上,發動無中生有的指責。
郭德綱曾解釋他為何關掉微博評論:不管說什麼,總會有人罵。你發一句「今天燈好亮」,底下就會有人回「顯得你家有電啊?」因此,跟這些人慪氣,沒意義。
對待看客,說理是沒用的。他們的樂趣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你跟他們說理,就是剝奪了看客們的娛樂。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人生的重要問題,只有八個大字:關我屁事,關你屁事。
如果每個人都能將這八字箴言牢記心中,相信不論網絡上還是現實裡,煩惱會減少90%。
對看客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自己的挑刺沒人在乎。
所以,一句「關你屁事」足矣。
「正確的人生?」
最後,書單君再聊聊所謂「正確的人生」。
對許多人而言,「正確的人生」是結婚生子,找個穩定的工作,過穩定的生活。這當然沒問題。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可能願意體驗更多的事物,或是對結婚生子不感興趣,或是對穩定的生活並不嚮往,這同樣無可厚非。
無論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被一套所謂約定俗成的「社會標準」束縛著,一旦偏離這套標準,立刻會被冠以為「不正確的人生」。這對於個體的成長來說,無疑是傷害。
小說《革命之路》就呈現了這種糾結與迷茫。
裡面寫了一對年輕夫妻。丈夫弗蘭克生活平穩,但缺少激情。他有改變現狀的想法,卻沒有放棄現有生活的勇氣。於是,他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此生究竟要的是什麼。
書裡是這麼形容的:
他選擇了一份無聊至極、毫無前途的工作,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跟任何一個有家的男人一樣可以負起責任;
搬進一件價格過高的高檔公寓,是為了證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
要了第二個孩子,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個錯誤;
在郊區買下一處房子,因為那是一般人生活軌跡裡下一步應該採取的行動,而他則證明了自己也有能力這樣去做。
證明啊證明,這似乎就是他娶了現在這個妻子的全部理由。
這多麼像我們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被推著向前,好像每一步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自己身不由己。但總有些時刻,我們會自問:這真的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我們所謂的「自我」,是不是只是經過別人塑造的、別人眼裡的「自我」?
弗蘭克一直想去巴黎,在妻子的鼓勵下,他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辭掉工作,去巴黎展開新生活。正當這個節骨眼,老闆卻給他升了職,妻子也懷了孩子。於是,他立刻就退縮。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妻子對他的愛意也逐漸消散。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都需要全力以赴,所謂「正確的人生」根本是個偽命題。
很多年前楊麗萍就曾說過: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對這樣的人生,理解的人可以欣賞,但不理解的人,也請不要瞎說。
人類如此努力地推動社會進步,就是為了包容更多元的文化,給儘可能多的人按自己意願生活的機會。若所有人都要活成一個模樣,那是文明的倒退。
結婚生子也好,獨自生活也罷,只要不傷害影響別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指責。
畢竟,當代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管好你自己」。不是麼?
原標題:《楊麗萍因「沒有兒女」被群嘲: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是成年人最大的美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