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8 09:5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縣委報導組 鄭曦 通訊員 邵美霞 章承月
金雞報捷去,錦犬送春來。龍遊大地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當中,全縣各地群眾紛紛開展活動喜迎新春的到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更添了一份傳統味、文化味。
呶,龍遊這個村的村民可真讓人羨慕。你瞧!一條200多歲的「泥鰍龍」飛回來了,還送來了滿滿的新春祝福。
除夕夜6:30左右,小南海鎮龍豐村文化禮堂真是熱鬧,鄉親們裡裡外外「擠」了三層,因為再過一會,一條200多歲的「泥鰍龍」將在這兒騰飛。
這對可愛的母女——65歲的女兒吳建清帶著88歲的老母早早就來踩點佔位子了。以前,舞龍是龍豐村一帶鬧新春的傳統節目。 一到春節,村裡就會通過舞龍的方式挨家挨戶為全村鄉親拜年祝賀新春,讓他們的年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些年,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可這種傳統的慶祝方式卻漸漸消失了,「今天又回來了,當然開心啦。」
是啊,村裡的龍又「飛」回來了。趁著「泥鰍龍」還在休息,90後的周燕姐妹見縫插針,輪流和它拍照合影,好不興奮。「還是上小學的時候見過哩。」姐妹倆說要是沒有舞龍,她們的除夕只能是在家裡看電視了,如今這條「龍」把大家召集在了文化禮堂,還藉此機會和許久未見的鄉親敘敘舊。
7:00許,也許是聽到了鄉親們的召喚,大鼓、大鑼、小鑼、大鈸排排坐,樂聲一起,它就動起來了。
只見龍頭色彩鮮豔奪目,雙目炯炯,龍鱗閃閃,口中含珠;11節龍身長度均勻,龍尾小巧玲瓏,舞動時氣勢驚人。
舞龍頭的是村裡63歲的高春祥,雖然已年過甲子,一隻龍頭也有十幾公斤重,可他步伐輕盈,左右手來回換,在他的帶領下,一會來了個「引龍出洞」,緊接著又出現一個「龍翻身」,一連串的動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是一條充滿活力的「泥鰍龍」,它就猶如蛟龍戲珠讓現場的鄉親精神奮亢,給人以吉慶吉祥之感。
鑼鼓隊敲打得節奏越快,「泥鰍龍」的步伐就越快。敲這大鈸的68歲的陳曼倪,雖然五六年沒碰過這傢伙了,但大鈸一到手,往日的親切感隨之而來,他們就像一對多年未見的搭檔,因為心靈相通,配合起來依舊那麼默契。
「開心,鄉親們聚在一起熱鬧熱鬧,過年就是要這樣的氣氛。」平日裡陳曼倪買了個唱機聽戲,他笑言,有了文化禮堂後,希望能多多在這「施展才藝」哩。
因為場地有限,舞龍隊員們為了讓鄉親們盡興,從文化禮堂舞到了祠堂,又舞到了廣場,整個過程就是龍舞到哪,人就跟到哪。
「希望它明年還能來。」意猶未盡的村民周幫紅感慨,比起以前,今天飛回來的這條「泥鰍龍」不像以前那樣能竄高跳下了,但他依然感受到了滿滿的祝福,「要的就是熱鬧和喜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節目停下來後,舞龍的師傅真是也累得氣喘籲籲了。
不得不提的是,因為隨著舞龍這項傳統技藝的逐漸消失,村裡會製作龍燈和舞龍的人越來越少,當天這支臨時組建的舞龍隊平均年齡都已達到50歲以上。
一個多月前,為讓它「重出江湖」,眾人就忙碌開了。
高春祥和他78歲的大哥是這條龍的主要製作者。除了龍骨是三十多年前留下的,其它都他們兄弟製作的。比如說這龍身,每段龍節都在「T」形木架上,他們得用竹篾片交叉編織成簍狀,然後用白紙裹縫「竹簍」,全身用紅綠彩筆畫出波浪形狀,最後塗上明油防水;緊接著,再用白漂布將11節龍身連起來,所以一條11節的「泥鰍龍」至少有二三十米長。
舞龍時,龍燈每檔裡還會點上一支蠟燭,這樣一來,在黑夜裡遠看就成了一條紅紅的火龍。「現在我們這一輩還能製作,再要是沒人學,這手藝恐怕要失傳了。」和「泥鰍龍」一起「重出江湖」,高春祥雖然有些興奮,但只要想到這點,言語中便有了淡淡的遺憾。
龍豐村黃村自然村的「泥鰍龍」在高春祥的記憶裡也算是遠近聞名,早些年,他們一行15人就走路頂著「泥鰍龍」到過三十裡外的詹家鎮馬葉村,曾經也常收到邀請帖舞到村外。那時,村裡有個延續下來的舞龍風俗,每年正月初八、初九為「燈頭節」,舞龍是必備節目,還有,一到龍年,它也是必會到席的。說著說著,高春祥忍不住掐指算起來,若除去20天前龍豐村文化禮堂落成而舞龍慶祝一事,距離最近的一次還是六年前了……
慶幸的是,如今這條「泥鰍龍」終於飛回來了,還帶回來它對鄉親們滿滿的新春祝福——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