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歷》
2016年的腳步近了,你想為它買一本怎樣的日曆?
這幾年,被人們早已撤下臺面、堆在牆角落灰的日曆突然間又捲土重來,出現在各大圖書電商銷量排行榜上。特別是今年,豐富度又驟然增添了好幾分,微博、朋友圈裡不斷冒出這樣那樣的日曆曬單:我的老牌《故宮日曆》、你的婉約《紅樓夢日曆》、他的geek最愛《果殼物種日曆》、她的親子共讀《日課》系列,還有屬於文藝青年們的《企鵝手帳》、《單向歷》、《聯邦走馬日曆》……一片「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不少人竟為此犯了選擇焦慮症。
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日曆早已和我們印象中那些幾塊錢一份、紙張單薄粗糙的日曆大相逕庭了。它們設計別致、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印刷精美,拿到手裡質感甚好——當然,相應地價格也不菲,一般都在60元至100元的區間裡,還有的標價直達188元。但即便如此,也絲毫阻攔不了日曆控的熱情:《企鵝手帳》初印了1萬冊,現已基本售罄;《日課》甫一出世時,曾用8天賣出了60天的量;至於歷史最悠久的《故宮日曆》,去年曾創下22萬冊的銷量,今年更是一舉衝上京東圖書藝術類榜首,在「雙十一」當天銷量即逾5萬冊。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日的日曆,向著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說:『啊,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這是魯迅小說《頭髮的故事》開頭。一頁頁翻過、撕掉日曆,這正是從前的人用來貼身感知時間流逝的方式。但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時代次第到來,時間變成了可以隨身的東西,不需要再去向牆上或案上尋覓確認,日曆因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顯得越來越無用,越來越多餘,眼看即將成為一件被拋棄的舊物。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傳統的物件在網際網路消費的大潮之下,經過重新策劃包裝、以新穎的形式露面後,又意外獲得了新生,掀起了年末的一波「文化買買買」風尚。
《日課》
高顏值:「美美美」,所以「買買買」
「哇,太美了!」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小楊最近收到了朋友寄來的新年禮物,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本中華書局出版的《紅樓夢日曆》。她讚嘆不已,立馬拍了好幾張照片,上傳朋友圈。果然不一會兒,就有不少人點讚,還留言來問是在那兒買的。
小楊的朋友們未必都知道今年是曹雪芹誕辰300周年,也未必都精通《紅樓夢》,這款日曆之所以第一眼就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青睞,多半是歸功於它的「顏值」:小巧玲瓏的48開本,深紅色封套、銅版紙全彩印刷,每一頁打開,左邊精選了與《紅樓夢》相關的詩詞、楹聯、書畫,還對其文化內涵進行了解析,右邊則是每一天的日期、星期,逢上節日和節氣還寫明了傳統風俗,每天讀一頁,趣味盎然。其實,這已是中華書局第二年推出《紅樓夢日曆》了,有去年打下的口碑基礎,今年的銷售前景也相當看好。
除了《紅樓夢日曆》,中華書局上海分公司今年還新推出了《漢字之美日曆》,以漢字的源流、書法、形制、功用等為主要內容,同樣高端大氣上檔次。一頁頁翻過去,那些高清印刷的書法名作,給人留下了一幀幀驚豔的印象。「同樣是過日子,何不把一年的時間變成一趟高雅的文化歷程?」在這種頗有格調的宣傳語之下,《漢字之美日曆》在當當網上一度賣斷貨。
如果說老牌國社中華書局走的是高雅古典範兒,圖書品牌新秀未讀走的就是時尚國際範兒。趕上世界著名的企鵝圖書80周年紀念,未讀和企鵝蘭登書屋攜手推出了一本《企鵝手帳》,名為「手帳」,其實也可作為日曆使用。這個產品的形象很「企鵝」,企鵝蘭登中國的設計師索迪向書鄉周刊記者介紹說,他們以揚·奇肖爾德1948年為企鵝設計的經典三段式封面為視覺形象基礎,上下兩段是彩色的可撕日曆卡,中間則是一個橙色的手帳本。「希望大家能因為這個產品對即將到來的一年充滿期待,有衝動去記錄屬於自己的2016年」,「做一款特別的日曆」,這是他們的設計初衷。
沒想到,這隻洋企鵝在中國也人氣爆棚,即便標價高達188元,也一冊難求。為什麼一部日曆手帳會賣這麼貴?索迪解釋說,其主要原因在於材質和工藝的講究,為了保證本子封面的彈性和手感,他們特地從荷蘭進口了PU材料,使用了有FSC森林認證的環保紙張,保證書寫時不會洇透。《企鵝手帳》的結構也非常複雜,很多裝訂環節無法使用機器,只能依靠手工完成。在最終確定樣式前,他們曾拿出了四個方案。
精美化、藝術化、主題化、個性化,這些都是這些爆款日曆的共同特徵。為了「美美美」而動員人們「買買買」,設計師們不惜增加成本,千方百計地去尋找挖掘那些適宜日曆表現的主題內容。譬如,讀庫的《日禪》選用了蔡志忠的漫畫、《日趣》選用了豐子愷的漫畫,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吳昌碩藝術日曆》選用了吳昌碩的作品等,在日曆風潮下的策劃設計中,這些名家名作紛紛重新成為了可供人們玩賞的微縮景觀。
《故宮日曆》
乾貨多:日曆也能當書讀
在這一波「日曆潮」中,朱紅色布面燙金的《故宮日曆》是當之無愧的「老前輩」。早在1932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就把日曆和故宮收藏的宮廷珍玩結合起來,出版了《故宮日曆》,可惜在四年後因各種原因告一段落。2009年,時隔近八十年之久,故宮出版社又接續了這個「周邊」,重出《故宮日曆》,每年一冊,延續至今,年年更換主題和內容。仿佛形成了一種新傳統,收藏最新版的故宮日曆成為許多人每年年底的一件大事,最早的《故宮日曆2010》在一些市場上甚至被炒到了2000元以上。
不僅宜於收藏,一些讀者購買了《故宮日曆》後,還會每天堅持在微博、博客上寫「閱讀心得」。和傳統日曆不同的是,像《故宮日曆》、《紅樓夢日曆》這樣,很多新型日曆不僅能夠標記時間,也完全能作為一個知識豐厚的讀本,只不過相關的文字、圖片等內容被設計師裁分為一個個精巧的片段,正好適合每一天的閱讀量。這種「一頁閱讀」看似短暫,但卻乾貨多多,尤其是迎合了快節奏現代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讓人在忙碌之餘能夠稍微停頓下來,獲取新知。如此日積月累,也不失有大收穫。
90後姑娘小白也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業餘博物愛好者,她從去年起,連續兩年購買了果殼網推出的《物種日曆》。她告訴書鄉周刊記者說,其實自己以前並沒有使用日曆的習慣,「時間用手機看看就OK了嘛」,而之所以會買這套日曆,是覺得「有用」:「我們這些從小在城市裡面長大的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走在路上連身邊的植物是什麼都不認識,但它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把科普真的能做出來,讓我們知道科學在各個角落裡。」她介紹說,《物種日曆》每周為一頁,每頁介紹一個城市裡、餐桌上常見的物種,還附上了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跳轉到資料庫裡面,了解到這一物種的特性、分布、食用藥用價值等更加詳細的信息。她還許諾,在新的一年會努力多掃掃二維碼,舊的日曆撕下也不會扔掉,而是會珍藏起來。
個性化:我的日曆我設計
除了作為「日曆書」,和手帳結合起來,也是目前一些爆款日曆的流行款式。手帳(即用於記事的本子)是這幾年從日本、臺灣等地舶來並迅速流行開的概念,不少內地年輕人都在培養自己做手帳的習慣。結合了手帳功能的日曆更像一個記事本,不單單指示日期,也藉助日期來規劃一日、一月、一年的行為,通過個性化的書寫、繪圖、粘貼,形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日曆設計。即便過去的日期作廢,它也不會失去價值,而能作為一份私人記憶被保存起來。
網友「咩咩的小島」是個入「手帳坑」不久的新人,她這一年選擇了用讀庫出品的《日課》作為自己的日曆。臨近年末,她在微博上寫道:「最近都有好好寫日記,眼看著《日課》一天天少了,2015就快過去了。」《日課》自2013年首次推出後,年年暢銷,被冠以「國民手帳」的稱號。翻開每一頁,左邊是民國老課本的課文、插畫,右邊則是一頁空白的紙,只在頂端標明日期、節日等。「咩咩的小島」告訴記者說,當初在網上看到《日課》的介紹時,她就果斷下了訂單,並堅持在上面記了一年。從她微博上曬出的圖看,這份私人專屬的日曆內容五花八門,包括讀書筆記、電影觀後感甚至各種貼畫。「即使每天沒有什麼可寫的,看看旁邊的國文就會有靈感。喜歡那個年代的文字,特別純真。」
這種個性化、「大雜燴」式的「日曆思路」甚至擴散到了一般的圖書設計中。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王飛寧最近出版了一本關於梁思成筆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古拙》,如何編排這本書,曾讓她考慮規劃了整整一年。她希望讀者能每天讀一點內容,「用一年的時間,對中國古代建築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想來想去,她最後決定讓它「結合日曆的特性」,留出大概四分之一的空白給讀者,讓他們隨時記筆記,還附上了年曆和月曆。這種設計也是受到了市面上大火的日曆手帳的影響,王飛寧告訴書鄉周刊記者說,她自己就是個「日曆控」,每年都會買很多日曆,但因為每頁時間標註嚴格,總是不小心就浪費了很多空白頁,因此,她才會設計這樣一個「不用每天記日記」的月曆手帳。
《物種日曆》
「周邊」效應:買誰家日曆,主要看氣質
日曆這麼多,你會買哪種?小白說,她常常看到自己朋友圈裡曬出各種各樣的日曆,但她並沒有去一一購買。之所以惟獨鍾情於《物種日曆》,也和她作為姬十三和果殼粉絲的身份有關,她還曾在果殼網實習過一段時間。
「我沒有買其他的日曆,是因為我只是一個果殼的資深粉絲,所以也不會多花一分錢去買我可能本來就已經用不上的東西。」她分析說,以前的日曆是一種大眾化的產品,而現在越來越「細分」,形成了一種「圈子文化」,「就和對暗號一樣,彼此都買過這種東西,說明大家是一個圈子裡的,有共同的愛好」。
的確,相比起以前作為日用品、必需品的日曆來說,現在的日曆書、日曆手帳等更像是某種文化品牌的周邊產品,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衍生品。無論是《物種日曆》背後的果殼,還是《日課》背後的讀庫、《企鵝手帳》背後的企鵝圖書,它們在推出日曆之前,就早已樹立了深入人心的品牌效應,各自有著獨特的影響力。除了收集癖以外,大多數人購買日曆,還是會擇定自己向來關注的圈子和文化品牌。
從購買渠道來看,這些爆款日曆除了少量擺在書店櫥窗裡供人選購之外,更多是通過O2O的方式銷售出去的。各種日曆背後的文化品牌在微博、微信上均已聚攏了大量粉絲,他們認同該品牌的理念,是其忠實擁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精準的垂直營銷。即便包括日曆在內的各種周邊產品價格不菲,但對於想買的人、忠實粉絲來說,也絕對不會形成阻礙。譬如讀庫最初推出《日課2014》時,其主編張立憲僅僅通過微信公號發出去幾篇產品相關文章,不到十天就賣斷貨。
爆款日曆主題鮮明,氣質突出,集中體現了某個圈子的特色,能夠聚攏起一批與其氣質相合的消費者。文藝咖、文藝癌們今年有福了,因為一向被尊為文藝聖地的單向空間也推出了自己的日曆「單向歷」。單向歷宣稱是「新青年的老黃曆」,乍看和舊式的日曆一樣,樣貌簡潔,一天一撕,但仔細一看,原來每一頁上都寫著一句來自紀德、村上春樹、伍迪艾倫等資深文藝人士的名言,還附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每日宜忌,如「宜畫夢」、「宜瘋狂」、「忌完美」等。不難想像,這本日曆將會成為多少「文青」的新年心頭好,每天撕一頁的體驗也會帶來類似舊時光的傳統手感。
爆款日曆的「日曆」都是相似的,但日曆之外的內容和功能卻各有各的不同。所以,跟風下單之前,不妨先想清楚,你是個怎樣的人,什麼樣的日曆才適合你。不然,頭腦發熱買回了一大堆日曆,就算再美,也難逃放著落灰的命運。
評論
日曆:最潮摸金裝備
須叔
一個人要是能活到80歲,那麼一生有不到3萬天。跳過懵懂期和衰老期、10歲以後70歲以前,也就2萬天多一點。那麼,你想怎麼度過你的每一天?
但凡逃出青春期,人們卻開始懷念成長的歲月。於是,重新回到中學時代成了很多人的夢想。中學時代,我們都被要求記日記,每天根據繁重的課程安排作息,那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曾經讓我們拒之不及的記事本,現在想起來有沒有很懷念?那正好,今天,它們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
日曆書、手帳、行事本……它們改頭換面,又成為了時下人們的案頭新寵。須叔也是如此,用了一年《故宮日曆》,除作讀書筆記、隨筆練筆外,還了解了好多藏品和歷史知識,感覺自己萌萌噠;今年也早早準備好了朋友推薦的《修心日曆》,以名家書法中的禪言道義為表象,希望通過讀經提高自己;最近又收到中國國家地理出的《行事曆》,全是其御用手繪師翁哲的手繪動物作品,簡約大氣別致,頓時愛不釋手起來。
曾幾何時,小家子氣的日曆已經化身「文化日曆」,承載起日常教化和審美薰陶的使命。今年井噴的《吳昌碩藝術日曆》、《紅樓夢日曆》、《聯邦走馬復古日曆》、《囍字文化收藏曆》、《天天詩歷》等無不精美實用,使其日益從潛文化升級為顯文化。精心設計的版面,雅麗的畫面與文字,舒適上乘的書寫觸感,將年度概覽、月度計劃、每周和每天記事一一規劃的分類,都提升了日曆的閱讀品質和生活實用性。
除此之外,檯曆、掛曆也是捲土重來。臺北故宮的掛曆年年出精品,今年圖書概念的大贏家塗色書搶灘出現了填色童話日曆,本土插畫形象丁小點、我靠同學、羅小黑等也紛紛推出原創檯曆,都是粉絲們的心水貨。甚至還可以預約私人定製,滿足個性需求。
其實,這些概念多少受國外日程本的影響,當中一些老字號知名品牌如日本的Hobo/國譽/Midori、義大利的Moleskine、德國的Leuchtturm、英國的Filofax(大家叫它FF)、澳大利亞的Kikki.k、愛爾蘭的Paperblanks等的產品,都是常年高質量高銷量。當年我的俄羅斯老師伊蓮娜每年必買一本新的德國日程本,天天事無巨細地記錄、安排得井井有條,給我很深的印象。它們對讀本品質的高要求和細分定位,給國內只能算剛剛起步的文化日曆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和行業規範,使日曆書一經出現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另外,日曆的文藝化,讓人們情願從手機裡回歸簡單生活,讓心在書寫中平靜下來,難怪已經成了令消費者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新穎伴手禮。這不,上映不久的《鬼吹燈之尋龍訣》,推出周邊產品就有限量牛皮筆記本套裝,帶上最潮裝備摸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