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臨近小心落水溺水 救人宜先易後難以免誤人自誤
近期接連發生多起落水事件,隨著夏天臨近,落水溺水等的情況很可能會增多,昨日@廣州公安微博請來廣州水警,向市民及網友分享如何自救及救人的知識。
自救:
最緊要冷靜勿盲目掙扎
首先是呼吸,要冷靜、不要慌張,取仰臥位,頭部向後,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氣要淺,吸氣要深。因為深吸氣時,人體比重降到比水略輕,可浮出水面,此時千萬不要將手臂上舉亂撲動,而使身體下沉更快。在沒有外界救援力量或者可以藉助的工具時,外套是最好的自救工具。把外套拉鏈拉上,然後雙手拉著外套的下端往上抬,不停地拍打水面,這樣,外套裡面就會形成空氣,人就會浮在水面上。
當在水中發生抽筋時,一定要保持鎮靜。在深水區或離岸較遠時,應一面呼救,一面採取解痙措施自救。1.腳趾抽筋:將腿屈曲,向抽筋反方向用力將腳趾反覆拉開,扳直。2.腳掌抽筋:迅速用手扳起腳尖,使足背屈,另一手用力按揉腳掌抽筋部位。3.小腿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在水面上,用抽筋腿對側之手握住抽筋腿的腳趾,並將其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另一手掌壓在抽筋腿的膝蓋上,幫助小腿伸直,促使抽筋緩解,也可以將足跟向前用力蹬直,同時用一手握住抽筋腿的拇趾並朝足背方向扳拉,另一手輕輕按揉抽筋的小腿肌肉。4.大腿抽筋:仰臥並立即舉起抽筋之腿,使其與身體成直角,然後雙手抱住小腿,用力屈膝,使抽筋大腿貼在胸部,再以手按揉大腿抽筋處肌肉,並將腿慢慢向前伸直,抽筋即可緩解。5.手掌抽筋:用一手掌將抽筋的手掌用力向下按壓,並做振顫動作,直至緩解為止。
救人:
報警、呼救、岸上救援同樣重要
水警李sir表示,如遇到溺水的警情,建議按下列要點處理:
1.發生警情時,岸上群眾要第一時間報警。然後及時呼喊其他人協同施救,預判危險,儘量在周圍尋找救生圈、易浮物品、繩子、竹竿等物品輔助救生。
2.現場應考慮多種安全、有效的不同救援方法。如果只能採取一種救援方法時建議放慢行動步調,多考慮一下安全問題。救援方法選擇由低風險至高風險順序,以不下水的岸上救援為第一選擇,先考慮危險程度較低的「伸(竹竿、繩子)過去救」,其次才是拋物去救、划船去救;當緊急情況下,必須下水施救才考慮下水,因下水施救難度較大,存在較大危險。下水救助要儘量選擇落水者隨水流方向的上方下水,從落水者背後接近落水者。
3.在水下施救時,最好選擇後面拖帶的方式。這樣可避免被落水者抓住頭髮或抱住,從而限制自身遊水,帶來危險。在可能時,要儘量安撫落水者情緒,勸他莫亂抓亂動。在不能及時上岸或岸邊客觀條件限制上岸時,要儘可能尋找江水可以輔助的漂浮物或抓緊岸邊可借力設施,等待救援。
4.條件許可時,儘量要穿著個人救生裝備。應組織救援隊伍,增加後備力量。如果下水時帶上救生圈等輔助物品,會增強安全性,提高救助成功率。
5.溺者被救起後,上岸後的救援同樣重要。溺水者被救上岸,要先進行人工呼吸;其次,如果溺水者身上穿著外套,首要的事情就是把外套脫下來,夏天也一樣。人的正常體溫在36℃至37℃之間,溺水後,體溫可能降至35℃。如果不及時脫掉外套,讓外套帶走身體的熱能,會產生低溫傷害,溺水者脆弱的生命,有可能因此消失。
遊泳:
遠離「野泳」謹慎下水
除了問及落水時的自救與施救問題外,很多網友也趁這個機會,向水警詢問平常遊泳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項。對此,李sir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點:
1.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皮膚病及傳染病的人不宜遊泳;
2.為避免溺水事故的發生,市民要遠離「野泳」,不要到江河湖海、陌生水域、橋墩、航道或標有「禁止遊泳」「水深危險」警告標誌區域遊泳,建議人們到正規遊泳場等有救護裝備及救護人員的地方遊泳;
3.下水前要活動下身體,避免出現頭暈、心慌、抽筋現象;
4.飽食或者飢餓時,劇烈運動後不要遊泳;
5.水下情況不明時不要下水;
6.不在水中互相嬉鬧,防止嗆水窒息;
7.感到寒意或抽筋時立即上岸休息;
8.發現有人溺水,不要貿然下水營救,首先應該報警,大聲呼喊旁人前來相助,並拋投救生圈等漂浮物讓溺水者抓住。
前車之鑑:
珠江落水原因有五
對於為什麼會發生溺水事故,在多年處置落水警情實踐中,李sir表示,落水原因頗為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小心從岸邊、船舷等處失足落入水中;2.酒後在江邊活動不慎落入水中;3.在珠江遊泳,發生身上浮具脫離、遇到漂浮物碰撞、身體抽筋等意外而溺水。遊泳而發生意外也是主要落水原因。海印公園、洲頭咀公園、沙面公園周邊江面均有不少市民下水遊泳,多次發生溺水警情;4.過於逞強,跟人打賭,跳入珠江遊水;5.尋死、自殺溺水等等。
提醒:珠江水文複雜不適合遊泳
有多年水警經驗的李sir表示,很多網友低估了下珠江遊泳的危險因素, 「珠江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暗流湍急,礁石多,漩渦密布。廣州臨近出海口,江水既受上遊來水影響,又受潮汐上溯作用,水流運動複雜,極端流速可達每秒3至4米,潮差可達3米,一般水深8至10米,漲潮時部分區域水深可達14米,下水遊泳或不慎落水,極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文/記者陸建鑾 通訊員梁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