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是什麼時候?
今日,記者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
大家紛紛表示
「咦,不是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嗎」
「已經過了啊」
「我那天還給爸爸準備了父親節快樂的蛋糕呢」
.......
但實際上
你所知道的父親節只是「舶來品」
真正咱中國人自己的父親節
是每年公曆八月八日
又稱「八八節」諧音「爸爸節」
由 來
1945年8月,抗日戰爭接近尾聲,無數將士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血灑疆場。為了鼓舞民眾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也為了頌揚和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上海一些愛國人士及社會名流發起倡議,建議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父親節」。
(資料圖片)
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刊登了一則消息《八八父親節緣起》,消息稱,美國的茄維絲女士在悼念戰爭死難者時發起了創立母親節的倡議,以紀念和讚揚那些戰爭英雄們的母親;而今,無數愛國將士戰死沙場,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孩子的父親,為了記住這些英勇的父親,故在此發起「八八父親節」活動。消息的末尾記錄了10位主要發起人,京劇大師梅蘭芳是其中之一。
8月7日,《申報》在一版的一角再次刊發了消息《明日「父親節」,盡孝道莫忘助學》,文中再次強調發起父親節活動的初衷,倡議為人子女者在8月8日這一天,胸前佩花,紀念「父親節」。
《新聞報·八八父親節增刊》1946年8月8日第14版
8月8日,許多受到感召的子女都參與了「八八父親節」的活動。父親健在者,佩戴紅花,以示慶賀;父親已故者,佩戴白花,以示哀思。紀念亡者的同時,也不忘為生者謀福利,發起活動的各界名流將自己所佩花朵獻出義賣,賣花所得均用於捐資助學。
在發起「八八父親節」的一周之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舉國歡慶。上海名流如吳稚暉、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覺得,定「父親節」很有意義,有特別加以提倡的必要,便聯名呈請國民政府準予規定每年8月8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後來呈請獲準,8月8日就正式成為中國的「父親節」了。
據稱,之所以定8月8日為「父親節」,是因為「八八」與「爸爸」諧音,便於記憶,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像一個「父」字。
意 義
1、紀念文化的意義: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上海文人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定「爸爸」諧音的8月8日為父親節。
《申報》1946年8月8日第4版
2、文字文化的意義:八月八日的兩個「八」字重疊在一起,變形就成了「父」字,文字諧音「爸爸」,「八八節」即「爸爸節」,既有創意又順口,簡單好記又響亮。
當年刊登父親節的報紙
3、孝文化意義: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孝文化一直浸潤著中華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實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年倡導設立父親節也是弘揚中華孝文化的體現。此外,8月8日與中國悠久傳統的敬老節日「九九」重陽節也遙相呼應。
在記者看來
不管是8月8日
還是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慶祝「父親節」的目的
都是為了培養子女的感恩意識
值得宣傳推廣
新聞知多D
在中國,「父親節」的概念由來已久,它主要是由眾多跟父親有關的節日濃縮而成的,如父親的生日、父母的結婚紀念日、孩子的生日、父親事業的起點日等等,然後分開來過。這樣一來,一年間就有許多次,孩子們的祝福也有許多次,父親的幸福感自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了。
在古代,我們一般把哪些節日作為父親節呢?
父親的生日
古人喜歡將父親的生日作為「父親節」,一般要舉行家宴,還有「聲樂」助興。兒女們要親自為父親製作生日湯餅,又名「水引」,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壽麵。《紅樓夢》裡寫賈敬的生日宴飲時,兒子賈珍「先將上等可吃的東西,稀奇些的果品,裝了十六大捧盒」,還找來戲班舉行大型娛樂活動,極盡奢華。
父母的「天倫日」
父母的結婚紀念日,在如今很流行,兒女們也很看重。在古代,這個節日叫做「天倫日」。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具有絕對的權威。每逢這個節日,成年的子女要舉行家庭禮儀,行「九拜」大禮,祝福父親得享天倫之樂,感謝父親賜予的血脈之恩。南宋陸遊曾撰文敘述,在每年他與妻子的大婚紀念日時,其長子陸子虞都要將其他的兄弟姊妹們召集起來,一起向父親跪拜稽首。陸遊那首著名的絕筆詩《示兒》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個「天倫日」裡寫的。
兒女的生日
成年子女過生日,如果父母均在世,也要作為一個父親節來過的,這叫不忘本,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核心。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這裡的「三年」並非實指,而是代表時間長的意思。子女每年生日到來,要先拜父母,在父親的安排下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然後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父親在子女的生日裡始終在唱主角:沒有我,哪有你。所謂「孝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盡孝的本質,就是為父親過節。
父親的「科甲日」
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父親的「事業起點日」,文化人稱為「科甲日」,即考中功名的那一天,一般老百姓沒有這個節日。
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另一位新科進十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像我們熟悉的範仲淹、歐陽修、包拯等都是出身微寒,通過科舉踏上仕途的。
「科甲日」是他們功名事業的起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人會一生銘記這個日子,而他們的子女們更不會忘記,每當這一天到來,都要為父親舉行祝福活動。比如何薳在《春渚紀聞》中敘述了蘇東坡的幾個故事,其中就有他的大兒子蘇邁在知河間縣令任上,千裡迢迢趕回家,為蘇東坡慶祝「科甲日」。
古人講究「父母在,不遠遊」的孝道,如今看來不太實際,但能否常常和父親表達心意,孝敬他,讓他覺得被需要,這是我們作為子女最值得思考的事。給父親多一點陪伴,給他多一點愛,讓每一天,都成為父親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