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又名《黃帝陰符經》,也有叫《遁甲經》。作者一直有爭論,當然大部分現在還是認為是上古時代軒轅黃帝得九天玄女之託所做,有點懸疑,但如果說是是黃帝時期的集體智慧結晶,是黃帝至道、道術思想的具體體現。這一點是都沒有疑問。
疑古的原因,是在於《陰符經》傳播於世是到了唐玄宗年代,經李荃之手,李筌為唐代著名道家學者,據傳一天在嵩山虎口巖,偶得《黃帝陰符經》本經,千讀萬悟不得其解,後來有一天在驪山山下,逢一老母,為李筌解說《陰符》之義,後來繼續演繹,猜測這個老母就是驪山老母,神仙!
這些說法很多無從考證,我們在這兒也不去研究,不是說沒有,而是很多時候存在前設性的假定,以及在幾千年的傳播中,大家心理上的自我設限或者下意識的錯覺。人生不也是錯覺為多嗎?
我們在學命理的時候是時常可以證到在某一段時期由於能量的影響,導致自己的看法偏離了事物客觀的真相。
但是《陰符經》的成書在唐代更早的時期,這個是沒有問題的,為啥了?因為有文史的記載,早在《戰國策》中就記載有「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說蘇秦當年懸梁刺股發奮夜讀的就是這本《太公陰符經》,太公指的就是西周的姜子牙。加上1972年,在山東的考古發現,《陰符經》的成書時代沒有爭議了。
首先我們來解題,什麼叫陰符?「經」我們都知道,是可以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典籍。當然有經書就自然有經,就必須有緯,所以經書較為偏重於人道社會的橫向能量,而緯書偏神學,預言,可以比擬為時空的縱向能量,這個我們在命理說的幹支系統是一至的。任何一個生命都在受到兩股能量的交織,類象為織布,一縱一橫,成衣為人生圖景。因此我們在命理課程中分析案例的人生全景,是跳出時間維看看每個生命的一生會編織出什麼圖案的成衣。
回過來說「陰符」二字:符的意思是號令,古代的兵符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兵符是無法調動軍隊的。那麼陰了?陰是對應陽的,陰為隱秘,陽為顯化,老子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為:
陰陽的對立二元;也可以冥想為從陰陽未判的無極態的宇宙整體觀。在這兒,我們直接做因果論就好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那麼「有」是「無」的果,我們說過,行為是意識的果,反過來,意識是行為的因,意識再拆開,因識而迷意,識的是什麼了?儒家叫格物,辨識,辨識的是「色」,色,就是指物質,現象。是一切有形態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就叫色蘊——
色蘊又可分為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屬性,相當於我們易學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質現象都是由這四大和合或者五行流轉而生的現象。
那麼認識到這一層,我們就要來研究意識,研究是什麼現象導致了我們的思維判斷發生了什麼改變。影響意識的是什麼了?我們在學命理的時候都證到了,是能量,能量為原因,想法為結果;想法為因,行為為果,行為為因,事件為果,一層層的,不同的齒輪咬合運轉。那麼相對放到陰陽來說,能量就是陰,看不見的,隱藏的,認識把握住能量的運作核心,就要掌握「陰」,也就是能量調用的兵符,符在調兵遣將中也可稱之為「甲」。所以:《陰符經》也可叫做《遁甲經》——調動能量的兵符。
而我們又知道,在易學中的三式之首的《奇門遁甲》中,十大天幹以「甲」為元帥,除開乙、丙、丁三奇之外,有六個儀仗隊,這就是說的三奇六儀。所以得出個推斷:陰符=隱遁不現的兵符=隱遁不現的兵甲值符=隱遁的六甲,因此有人說《陰符經》的應用在奇門遁甲
上面我們還提到:剛才我們所說的「有」,「無」——作為陰陽未判的無極態的宇宙整體觀來理解,那麼「陰」就是「大道」。有人把《陰符經》和《周易》《道德經》比肩而論的。《周易》共5000字;《老子》共5284字;《陰符經》共461字 。 想一想,《陰符經》以區區461個字,所蘊含的道理可以與洋洋5000字的《周易》和《道德經》比肩,足以表明《陰符經》的精妙。
《陰符經》一定要學,要讀。據傳:黃帝讀懂了《陰符經》,得「賊命之機,白日上升。」周武王讀懂《陰符經》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讀懂《陰符經》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範蠡讀懂《陰符經》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讀懂《陰符經》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陰符經》共分上中下三章:上為神仙抱一演道篇;上篇重天,講天道至上,即抱一,合一,天人合一;所以開篇不含糊,直接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對應了《奇門遁甲》的天盤,也就是北鬥九星的運轉,講究的是天時。
中篇為富國安民演法篇;重地,說如何借盜歸元,借識還意;如何借人生經歷圓滿自性,自性的不圓滿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其實我們都在說要去更高的維度,其實不是我們沒去過,是去過然後不穩定又掉下來繼續修煉了,在人道中修煉。不穩定在佛學中叫做退轉,即有漏,漏在哪兒——身體上的九竅,——共有三對雙竅和三個單竅。
九竅是人的能量出入的主要通道,是與自然界進行物資交換的門戶,九竅之邪,人有九個竅位,這九個竅位常常受到誘惑和幹擾,九竅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致精、神、氣散失之要竅,如果能夠得到動靜相宜的修煉,就能抗拒外來邪魔的入侵。在乎三要,這也是是意識的關竅。
說地,自是對應了《奇門遁甲》的地盤九宮,說的是天時和地氣之間的配合,我們在命理課程中都說過,地支的作用是納藏返還天幹的投射,這也是為什麼奇門遁甲重天幹的原因,但卻不能不重點考慮地支對天幹的反應,我們在命理中學習反覆強調的。天幹為氣,地支九宮成象,光怪陸離,這就是我們平時很習慣的因象作出判斷,而忽略了背後的因。
下篇為強兵戰勝演術篇。重人,「至樂性餘,至靜則廉。至樂與至靜相對應一個為陽一個為陰。意思是說最高級的快樂 是不需要刻 意 去追求的,指要遵循天道,心性自然悠閒有餘,而心態常常保持平 靜的人則可中正,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或者正則靜,靜則明,就是此意。老子也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奇門遁甲術雖然可以使讓人趨利避害,但是我們也不能挖空心思事事去追求,因為這樣會受其所累變得更加迷惑。要借遁而遁。
說人,自是對應了《奇門遁甲》的八門,一共四對,互為陰陽:生死、杜開,休景,驚傷。萬事萬物循環,成住壞空——波峰浪谷的形容自是一個粗線,每個階段所處何境,當體察何意。如何在紛雜的信息中穿行洞察真相,不失本心。總結下:綜觀全篇,以盜為發動,以遁回為迴路: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道者,盜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古人已經深刻意識到,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時時刻刻被萬物盜取元氣。人的元炁有多少?在先天它是圓滿的,道學語言裡面用重量描述,稱之為「一斤」 ,一斤16兩,一兩24銖,合為384銖。雖然這是理論值。 但以384銖代表物質原有元炁(能量)。每個現實世界的凡人,大都是處於不斷直至漏盡的狀態,尤其是末法時代,因此,先天元炁還不一定有一斤。自從一生下來,都在消耗,通過耳、目、口,通過後天識神之火(包括識神主導下的各種行為)被外象侵襲,不斷燃燒生命的本源——先天元炁。只進不出。
《陰符經》提出了核心的機密:借盜還元——天地指宇宙全體總能量是不變的,但是一切物質的質能時時刻刻的發生轉化的。當代的量子物理已經描述過這個規律了;叫做「熵」增定律。熵[shāng]是一個物理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1865年所提出。最初是用來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質狀態參數之一。
能量退化是基於能量增長而發生,沒有增長就不會有退化,萬物總是在動靜之中,也就是在能量的增長和退化之中,不動不靜就是那種「陰陽疊加」的初始態,道家稱之為「無極」的狀態,科學的解釋稱之為「質點」,一種有質量但不存在體積或形狀的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英文叫:mass point。想像一下,很有意思的語境,「通過點」——無限可能。
熵描述了一個系統內在性質的改變。因為能量的守恆,萬物總是從這個形質演變為另一種形質,本體的能量總量是沒有變化的。一如易學的十二長生,從長生到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再回到長生,都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我們說陽死陰生;說物極必反;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觀察視角,如果從點式思維換成線性思維,會發現:陰陽從未死過,不過是演變幻化成了另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