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身邊有人用喝過水的礦泉水瓶繼續裝水喝,而一些比較節儉的中老人常常用塑料飲料瓶來裝油、醋和米,甚至還會用大的礦泉水瓶醃製泡菜。
他們認為這樣既環保又節約,是一舉兩得的行為。然而,這種「環保」行為中卻隱藏著很大健康隱患。
正常使用不會致癌
合格的礦泉水瓶、飲料瓶都要求用食品級的塑料做成,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簡稱PET的塑料材質,PET材料具有透明度高、耐酸鹼、耐有機溶劑、耐衝擊、不易碎裂等特性。
一般來說,PET材料的安全使用環境是低於70攝氏度,超過70度就會發生變形。我們平時加入熱水或開水時,塑料瓶子會很快皺縮起來,這是由於瓶子的工藝限制,瓶身太薄、吹塑過程中會有部分內應力殘留,但PET本身並沒有發生分解而產生可能致癌的物質DEHA。
但是必須要注意,PET材料在強酸、強鹼和水蒸氣的環境下是會發生分解的,同時有研究發現,在過熱或長期使用的條件下,PET材料可能會釋放DEHA。因此,短期反覆使用塑料瓶並不會有致癌的風險,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細菌汙染才是要警惕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短期反覆使用PET材質的塑料瓶是無害的,但遺憾的是,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做。答案或許會讓很多人意外——它存在著細菌汙染的風險。
在進行首次灌裝時,食品生產企業會對瓶子進行嚴格消毒、清洗、滅菌等處理,而我們個人在反覆使用礦泉水、瓶裝水時,不方便對瓶子進行清洗,更沒法經過這些嚴格的處理程序,長期反覆使用的礦泉水瓶就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細菌在瓶子裡反覆繁殖,人們飲用瓶中的水後也會將細菌攝入體內,對身體的健康帶來極大的隱患。
2007年,發表在《實用胃腸病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礦泉水生產商並不建議消費者重複使用礦泉水瓶。他們認為,反覆使用、經常清洗的礦泉水瓶可能會出現磨損和開裂,而這些細小的裂縫,會成為細菌的天堂並汙染飲用水。
此外,在另一項研究中,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研究者對76份水樣進行分析調查後發現,在反覆使用且未清洗的塑料瓶中,有將近2/3的水樣中細菌含量超過了飲用水規定標準。
所以,礦泉水瓶、飲料瓶用完後還是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吧,不要再把它們當成水杯來反覆使用了,或者也可以當儲物容器裝其他非食用的物品,以免給我們健康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