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耳飾的分類和製作方法以及演變歷史

2021-01-09 路之意

耳飾最早起源於商朝,種類比現在還多,妲己就曾戴耳環

耳飾,為掛於耳旁或者耳垂的裝飾物。我國古代女性的耳飾異常豐富,分類有不穿耳與穿耳兩種。不穿耳的耳飾主要有玦、瑱、珥等。

玦,是一種開有缺口的圓環形飾物。

在新石器時代至周代的古墓中常有發現。出土時,往往位於女性耳際,顯然是一種耳飾。用時,將缺口處夾於耳垂。有時單耳佩戴,也有雙耳各戴一件,甚至佩戴一組數件的。玦一般由玉雕刻,講究的還琢有紋飾。

殷墟婦好墓中曾出土十八件玉玦,有的兩面均雕蟠龍紋,有的作虺形盤卷狀,頭、尾銜接。玉玦是最原始的一種耳飾,到漢代,則由耳飾轉為佩玉。

瑱,也是一種以玉製成的耳飾。

《詩·鄘風》曰:

「玉之瑱也。」

瑱,又稱「塞耳」、「充耳」。

《傳》雲:

「琪,塞耳也。」

《說文》又曰:「

瑱,以玉充耳也。」

《釋名》則有更為詳細的解釋:

「瑱,鎮也,懸珠當耳旁,不使妄聽,自鎮重也。」

周時,后妃貴妃逢盛大典禮之日皆要頭戴副,副以橫笄固定,橫笄兩頭垂衡,衡下以懸瑱,琪恰好懸掛於兩耳側,與《釋名》所指相符。周代,各種禮儀制度逐漸完備,據說,后妃貴婦耳懸瑱,是為了使其不妄聽妄言,鄭重行事,順從婦德。

至漢代,以珥代替了瑱。

《說文》日:

「珥,瑱也。」

《後漢書·輿服志》雲: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簪珥,耳璫垂珠。皇后謁廟,步搖響珥。」

這裡分別提到珥與耳璫,這是兩種不同的飾物,前者懸繫於髮簪上,下垂到兩耳旁,與瑱相似。珥可以隨簪脫卸。《史記·外戚世家》記武帝:

「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珥叩頭」

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看出珥可隨簪脫卸,但耳璫卻是直接掛在耳部的飾物。

「珥」的含義,隨著漢魏以後簪珥之習漸廢,而轉義為與璫同。

元人熊忠所撰《古今韻會舉要》雲:

「珥,一名耳璫。」

耳璫,《釋名》釋之:

「穿耳施珠,曰璫。」

戴耳璫,需事先在耳垂上穿孔,古時女孩在十歲之前,母親在其耳垂用針尖穿透,貫一通草或絲繩,日久,則成小孔,用於戴璫。耳璫的形制大致作圓筒狀,兩端或一端作喇叭口,有的作成球狀,長度在2至3釐米之間,中有穿孔,用於系戴。較講究的耳璫下還垂有小鈴,可以想像,女性戴上這種耳璫,一步一搖,微鳴叮玲,意趣幽雅,自有一番風情。

製作耳璫的材料,有用透明晶瑩的玻璃。玻璃,古稱琉璃,我國最晚在春秋戰國之際,已能燒出琉璃,色澤有赤、白、黑、黃、青、綠、紫等。因其透明度高,用它製作的耳璫,也稱「明璫」、「明月璫」。這種琉璃耳璫實物曾在四川忠縣的蜀漢墓中出土,呈短圓柱形,細腰,長1.6釐米左右,中穿一孔,用以穿耳,深藍色,半透明,玲瓏剔透。

穿耳懸掛的耳飾,除耳璫外,還有耳環,耳墜。耳環一般由金屬細絲彎成一圓環,若在圓環下連繫墜飾,即為耳墜。

穿耳戴耳環耳墜之習,在古代少數民族中盛行,這在她們的隨葬品中可以得到證實。如在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春秋墓中,女性幕主兩耳旁均遺存幾圈耳環,耳環系用銅絲作成直徑5.3釐米的螺形,一端略粗,另一端較細,便於穿綴。在左耳環下還用皮條系掛一銅耳墜。在雲南劍川的少數民族墓葬中,也曾發現女性屍體的耳旁有銅耳墜。墓中的銅耳墜共有三件,均用寬0.2-0.5釐米的銅片彎曲成圓形或橢圓形。同墓葬中的另一女性耳際則有一石墜,呈扁平長條形,一端穿孔,應為耳墜。

夏商周時期耳飾的起源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夏商周三代,戰爭頻繁,戰勝者常以戰敗者為奴隸。中原地區的女性看到少數民族女奴隸,戴有耳環耳墜,走起路來,隨之搖蕩,並伴有悅耳的啷喈聲,很有一番風味,就紛紛效之。所以《古今事物考》說:

「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已始之,以效島夷之飾。」

妲己是商王紂的寵妃,據此說,在商時漢族女性已有戴耳環耳墜之習。女性戴耳環耳墜不僅能增添姿色,而且還能謎掩缺陷。傳說東漢的貂蟬,雖有傾國之美,閉月之貌,但也有一個缺陷,即耳垂偏小,為此,她戴上對大碧玉耳環,藉以彌補。

兩晉乃至隋唐耳飾的衰落

女性無穿耳戴環風習,這時期的出土文物與傳世繪畫雕塑也基本不見女性戴耳環的實例。元明時期的文人對此多有考證。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論道:

「或者謂晉唐間人所畫仕女多不帶耳環,以為古無穿耳者。然《莊子》日:『天子之侍御,不叉撤不穿耳。則穿耳自古亦有之矣。」

明人田藝蘅經考證後,在《留青日札》中寫道: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乃賤者之事。」

宋元明清幾代,女性又盛行戴耳環耳墜。

這一時期的耳環耳墜,繁簡不一。簡單的是用金、銀、銅絲彎成環形,繁複的則造型仿花物,有以金、銀製成的,也有金鑲玉、金鑲珠寶的耳環耳墜。

我國古代生產金、銀,可遠溯到虞夏之際。古代統稱金、銀、銅為金,這裡,黃指金,白指銀,赤指銅。金、銀富有光澤,且延展性好,可以碾成極薄的金箔,拉成較之頭髮還細的金銀絲。

商代時,我們的先祖已發現了金的展性,在河北商代遺址和殷墟都曾出土過金箔,有的僅0.01毫米厚59,說明當時的加工技術高超。

在春秋戰國時,錯金銀的工藝也很發達。錯金銀是將金銀拉成細絲,鑲嵌於器物表面。周時,發明了包金技術,在西周的衛墓中出土了包在銅矛以及矛柄和車衡兩端的很薄的金片。這些技術也被用於製作女性裝飾品。

在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人墓葬中,曾出土一對金耳墜,圓形的耳環下連接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包金上飾花點,下連三片三角形金片,全長8.2釐米,重14.2克。在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出土的耳墜,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一件還串有寶石。

一、南北朝時,金銀耳環耳墜的製作已相當精美。

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耳墜,上為圓環,環下是細金絲編成的圓柱,圓柱兩端掛五塊貼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飾有六根鏈索,每根鏈索的下端各垂一個尖錘狀飾物。戴上這種耳墜,隨著人的走動會發出輕微聲音。

二、兩宋時期,北方的遼、金少數民族都盛行戴耳環耳墜。

他們的耳環耳墜式樣,有以金絲編成圓形底託,內鑲寶石,另連綴穿耳的金絲柄;也有上為曲柄形的彎鉤用以穿耳,下以金絲編成一個長方形框架,飾有寶石雕琢的各種花樣。這些形制,對明清時代的耳環耳墜影響很大。

三、明清時期,耳環耳墜已成為女性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耳環耳墜有的女性還備有多副,以配各色服裝和供出入各種場面時調換使用。明人《天水冰山錄》記載了查抄權貴嚴嵩家的財產,其中有耳環186對,耳墜89對。其造型,做成花果形的有「金寶菊花耳環」、「金摺絲杏花耳環」等;仿物的有「金摺絲珠串燈籠耳環、「金摺絲琵琶耳環」等,人物動物的有「金珠風頭耳環」、「金廂珠寶童子攀蓮耳環」等。在幾釐米長的耳環耳墜上竟然雕琢出樓閣人物,真令人驚嘆了。證之於實物,也不乏其例。

陝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曾出土一對玉人耳環,以白玉雕琢,並用細金絲連接玉人背後的彎鉤。北京天壽山明神宗孝端、孝靖皇后陵中曾出土金鑲寶石玉兔搗藥耳墜。

茄子形和葫蘆形的耳環耳墜在明代墓葬中也常發現。

在明代上海名門陸氏墓中也曾出土一對金鑲白玉珠葫蘆耳墜。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後圖》中明太祖皇后、明太宗孝文皇后耳垂都戴此物。而明人《天水冰山錄》則記有葫蘆形耳環耳墜達30多對。

燈籠形耳環耳墜在明清時也較常見。清代文人李漁感嘆道:

「時非元夕,何須耳上懸燈?若再飾以珠翠,則為福建之珠燈,丹陽之料絲燈矣!其為燈也猶可厭,況為耳上之環乎?」

李漁主張用小巧如丁香的耳環,他在《閒懵偶寄》中說:

「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丁香,是一植物,其果實較小,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明清時有一種形似丁香的小耳環,俗稱丁香兒。明人馮夢龍《醒世恆言》稱耳環「乃女子平常日時所戴,愛輕巧的,也少不得戴對丁香兒。那極貧小戶人家,沒有金的銀的,就是銅錫的,也要買對兒戴著」。可見,耳環耳墜已是女性常用的裝飾品,貧窮人家的女子用銅錫或銀的耳環耳墜,富貴之家女性則有金質和金鑲玉、金鑲寶石的耳環耳墜。

明代,玉雕工藝已相當發達,除御用監下設有製作玉作,製作玉器供宮室使用外,民間工匠也很多製作玉飾品的能工巧匠首推蘇州,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之說。琢玉的方法,據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述: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圓槃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凡僂刻絕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畫而後鍥之。」

這種添沙剖玉的作法,已與現在製法差不多。

明清時期,鑲嵌於耳環耳墜上的寶石也極其珍貴。《天水冰山錄》記鑲嵌於耳環耳墜的寶石有貓睛石、紅寶石、藍寶石、水晶、大青寶石、琥珀、瑪瑙等。

總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代女性戴上了各式耳環耳墜。但耳環耳墜也有不穿耳和穿耳兩種。不穿耳的有懸掛式耳環、矽膠耳環、磁石耳環等多種。穿耳戴的耳環耳墜既傳承了古代的形制材料和工藝方法,又有新的發展。穿耳的方法則採用耳環槍,、雷射、粗針扎耳洞和電穿孔等,無痛感。現代科學技術為女性創造了更美更舒適的裝飾品!

相關焦點

  • 玦,珥璫,耳環,一起來看看耳飾從古到今的演變歷程
    扒了好多天的資料,今天終於可以跟朋友們一起聊一聊古代耳飾的演變歷程了。估計今天這個主題妹子們會比較喜歡,畢竟現在戴耳飾的妹子是相當地多。行,廢話就不多說了,我們開始吧。也就是說,根據我扒到的資料,最早的耳飾應該算是玦,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將玦用作耳飾。上圖就是找到的一個比較清晰的文物實物圖了。而當時製作玦形耳飾的材料,主要是玉,此外還有骨、石、瑪瑙、象牙等。玦形耳飾的款式呢,可以說差別變化都不是很大,但隨年代的推移,也有一些差異。不過到了戰國以後,玦已經不再流行,漢代玉玦已經極少,並逐漸變大,成為佩玉。
  • 哪個朝代的耳飾最美?哪個朝代最奇葩?關於耳飾你不知道的事兒
    今天,就跟隨J先生繼續來了解一下吧~宋朝耳飾真正被世俗與禮教所接受,是在宋朝。宋朝時期,重農興商,推崇程朱理學,導致女性的地位沒落,對於女性肢體的束縛逐漸增強,故穿耳與纏足之風盛行,成為中原女子不得不為之事。
  • 蘭州標識牌製作廠家按照功能分類方法
    標識分類方法比較多,一般蘭州標識牌製作廠家按照製作工藝進行分類,這樣分類方法方便於標識牌製作管理,多數蘭州廣告標識公司則採用功能分類法,標識牌功能分類法則有助於標識系統的設計和規劃,本文就將蘭州廣告標識公司標識牌功能分類方法展示如下。
  • 戴耳飾只是為了美?其實還有這些用處!探秘耳飾千年發展史
    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自古以來,耳飾,便是愛美女性的心頭好。它小巧精緻,不僅能夠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同時,也能將女性的審美情趣表現的一覽無遺。從新石器時代世界最早的耳飾——開始,耳飾的發展便經歷了極為複雜的過程。耳飾是何時出現的?耳飾的樣式又包括哪些?......
  • 女人穿耳孔,戴耳飾,在古代有四種說法!第三種要傳承!
    古代女人戴耳飾第二類說法、蠻夷女人說。古代蠻夷女人是最早穿耳戴飾的。慢慢地就出現了象牙耳針等耳飾,男人們見帶著好看,就試著給女人們也佩戴了耳飾,這個習俗慢慢延續、演變下來。現代女人戴耳飾以上四種穿耳戴飾的由來,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最終都慢慢地演變成為了一種體現女人獨特氣質的裝扮。各種各樣的耳飾,可以襯託出女人不同的氣質。
  • 從文物看,中國耳飾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耳飾門類非常多樣,既有裝飾用品,也有禮儀用品,從古至今,耳飾已經成為人們裝飾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一起跟著包館長看看耳飾的發展史。耳飾的的門類:耳飾的起源:耳飾的歷史久遠,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大量出土過質料不同、形狀各異的耳飾,如浙江河姆渡、江蘇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安徽含山凌家灘等地出土過耳玦,吉林鎮賚【lai】聚寶山等地出土過耳墜,遼寧瀋陽新樂出土過耳璫。這些耳飾在出土時,大部分還放置在人骨的耳際。
  • 古代工藝設計特別,讓人賞心悅目,揭開古典耳飾背後那些有趣故事
    根據你的臉型,以及服飾的風格如果能帶上一對合適的耳環,氣質立馬上升了幾個檔次,可是,大家都知道穿戴耳環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嗎?為你揭秘!其實,耳環是來源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據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很清秀的姑娘,卻因為眼病,最後就成為了一位盲者。而幸運的是,後來她遇到一位很出名的醫生,這位醫生檢查之後,就說眼睛有得救。於是,他撓著兩根閃閃發光的針就在她的兩邊的耳垂各插一針。
  •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以及演變
    關於上古祭祀的甲骨文魏晉時期有了爆竹,當然這個跟現代的鞭炮完全是兩回事。老乞丐搖了搖頭,看著老太太的紅色衣服說:「年害怕紅色和爆竹聲,明天你穿上紅衣,在家門口貼上紅色春聯,年一來,就放鞭炮,可避免災禍.」第二天,年來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點燃,鞭炮的聲音嚇跑了年.以後,人們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來了.現在,人們放鞭炮,有闢邪,吉祥,保平安,喜慶,招財之意.二在五代後蜀年間有了春聯這個過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
  • 旅遊景區標識牌設計製作方案單品分類歸納
    景區標識牌製作向來是各個標識牌製作廠家的主要產品。景區標識導視系統也是標識導視系統中非常龐大的一個類別。甚至很多標識牌製作廠家本身就專業以景區標識牌製作為主要市場。相對於其它環境中的標識導視系統,景區標識導視系統相對比較完善,健全。其所承擔的功能也非常多元。
  • 古代幾種巫術蠱毒,製作方法簡單,卻十分兇險!
    那麼楊老師和大家一起探秘苗疆奇術古代幾種巫術蠱毒吧,揭開巫蠱的神秘面紗。記得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們!製作方法是把十二種不同的毒蟲放在十字路口,一段時間後收集起來放在香爐裡,便得到了金蠶蠱。這種蠱術十分恐怖,它讓人身體腫脹,渾身疼痛,最後七竅流血而死,在一些影視劇中被提到過。 但這些蠱術都太過玄妙,是否真的存在還值得深究。 1、金蠶蠱是什麼?
  • 古代維吾爾族和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俑,是用土或陶製作出來的塑像,造型是人的身體、文臣形象,頭部是十二生肖的動物,比如牛、虎、兔、龍、蛇、馬等。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裡,當看到12尊十二生肖俑一字排開,仿佛一隊整齊的謙謙君子,正向人們拱手行禮,記者就忍不住直想笑。
  • 長槍和長矛有什麼區別?古代長槍是由長矛演變來的嗎?
    在冷兵器時代,長槍和長矛是很重要的武器,因為在古代戰場一般就是士兵與士兵的比拼,一件趁手的武器是一個人獲勝的根本保證。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冷兵器時代的長矛和長槍感覺十分相似,那麼它們之間有區別嗎? 長槍和長矛有什麼區別?
  • 古代女子打耳洞的3種方法,第2種聽著就疼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無論是對古代女子和現代女生都很適用。愛看古裝劇的妹子也肯定發現了無論是女主角還是女配都會戴著各式各樣的好看耳飾。可見,戴耳飾這種能使自己變得更美的行為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那麼,在沒有氣槍沒有雷射的古代,女生們都是怎麼打耳洞的呢?主要有以下3種方法!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銅鏡屬於青銅製器,耐腐蝕,經久不衰,在古代主要是用來照容和裝飾,「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古人用銅鏡梳洗整理自己的外貌。另外銅鏡也可放家中裝點房舍。隨著時代更迭,如今的銅鏡也能在古文店裡看到,但是用途已經不僅是照容、裝飾了,由於它做工精細,圖案百變豐富,栩栩如生,在如今市場頗受矚目,因此它和字畫、漆器、瓷器、玉器等很多古代遺物一樣被很多人收藏,成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的文物。那麼銅鏡在古代不同時期的特點怎樣?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 中國歷史:圖騰的演變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的特殊關係,此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徵等。圖騰照例為全族之禁物,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進圖騰的蓄衍。
  • 掛於耳畔的落日和長至肩膀的耳飾
    剛剛從樓下抱上來一摞快遞的她,輕輕擦了擦額頭上的汗,駐足窗邊,望著遠處的太陽和被陽光上色的雲彩出神,思緒隨之鑽出了寫字樓,不知飛向了何方。Hygge選擇的這款耳飾來自SOUNDER的猶豫陷阱系列,耳飾的整體造型靈感來自於情緒、記憶、態度等在猶豫的影響下被拉扯與變形成了一張抽象的繩網,就像一個個猶豫的陷阱。 這款耳飾的另一大亮點在於金屬結構細節處鑲嵌了鋯石,在整體結構營造的氛圍之中加以點綴,凸顯精緻。而在造型上,Hygge同樣選擇了不對稱的方式,優雅又帶些叛逆。
  • 古代虎符與玉佩 中國王朝歷史更替見證人
    在古代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虎符、虎形佩、從西周至漢朝開始至隋朝唐代,虎符、虎形佩均為銅質玉制都有,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於是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漢字的規範化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字體結構的規範,另一個是字的形體規範。我們知道,漢字結構主要有三種,即象形、會意與形聲。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形聲字,因為它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
  • 你知道耳飾有哪些種類嗎,它們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優缺點呢?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是喜歡美麗的事物的,這無關性別,無論男性女性都會追求美麗的事物,而追求美麗的大部分女性會從自己的穿衣打扮開始。大多數女性都會先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而注重穿衣的下一步就是為自己搭配各種配飾啦。說到配飾就不能不說耳飾,別看小小的耳飾不起眼,卻往往在時尚的衣飾搭配中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合適利用的耳飾可以讓你的魅力更上一層樓。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