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飾最早起源於商朝,種類比現在還多,妲己就曾戴耳環
耳飾,為掛於耳旁或者耳垂的裝飾物。我國古代女性的耳飾異常豐富,分類有不穿耳與穿耳兩種。不穿耳的耳飾主要有玦、瑱、珥等。
玦,是一種開有缺口的圓環形飾物。
在新石器時代至周代的古墓中常有發現。出土時,往往位於女性耳際,顯然是一種耳飾。用時,將缺口處夾於耳垂。有時單耳佩戴,也有雙耳各戴一件,甚至佩戴一組數件的。玦一般由玉雕刻,講究的還琢有紋飾。
殷墟婦好墓中曾出土十八件玉玦,有的兩面均雕蟠龍紋,有的作虺形盤卷狀,頭、尾銜接。玉玦是最原始的一種耳飾,到漢代,則由耳飾轉為佩玉。
瑱,也是一種以玉製成的耳飾。
《詩·鄘風》曰:
「玉之瑱也。」
瑱,又稱「塞耳」、「充耳」。
《傳》雲:
「琪,塞耳也。」
《說文》又曰:「
瑱,以玉充耳也。」
《釋名》則有更為詳細的解釋:
「瑱,鎮也,懸珠當耳旁,不使妄聽,自鎮重也。」
周時,后妃貴妃逢盛大典禮之日皆要頭戴副,副以橫笄固定,橫笄兩頭垂衡,衡下以懸瑱,琪恰好懸掛於兩耳側,與《釋名》所指相符。周代,各種禮儀制度逐漸完備,據說,后妃貴婦耳懸瑱,是為了使其不妄聽妄言,鄭重行事,順從婦德。
至漢代,以珥代替了瑱。
《說文》日:
「珥,瑱也。」
《後漢書·輿服志》雲: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簪珥,耳璫垂珠。皇后謁廟,步搖響珥。」
這裡分別提到珥與耳璫,這是兩種不同的飾物,前者懸繫於髮簪上,下垂到兩耳旁,與瑱相似。珥可以隨簪脫卸。《史記·外戚世家》記武帝:
「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珥叩頭」
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看出珥可隨簪脫卸,但耳璫卻是直接掛在耳部的飾物。
「珥」的含義,隨著漢魏以後簪珥之習漸廢,而轉義為與璫同。
元人熊忠所撰《古今韻會舉要》雲:
「珥,一名耳璫。」
耳璫,《釋名》釋之:
「穿耳施珠,曰璫。」
戴耳璫,需事先在耳垂上穿孔,古時女孩在十歲之前,母親在其耳垂用針尖穿透,貫一通草或絲繩,日久,則成小孔,用於戴璫。耳璫的形制大致作圓筒狀,兩端或一端作喇叭口,有的作成球狀,長度在2至3釐米之間,中有穿孔,用於系戴。較講究的耳璫下還垂有小鈴,可以想像,女性戴上這種耳璫,一步一搖,微鳴叮玲,意趣幽雅,自有一番風情。
製作耳璫的材料,有用透明晶瑩的玻璃。玻璃,古稱琉璃,我國最晚在春秋戰國之際,已能燒出琉璃,色澤有赤、白、黑、黃、青、綠、紫等。因其透明度高,用它製作的耳璫,也稱「明璫」、「明月璫」。這種琉璃耳璫實物曾在四川忠縣的蜀漢墓中出土,呈短圓柱形,細腰,長1.6釐米左右,中穿一孔,用以穿耳,深藍色,半透明,玲瓏剔透。
穿耳懸掛的耳飾,除耳璫外,還有耳環,耳墜。耳環一般由金屬細絲彎成一圓環,若在圓環下連繫墜飾,即為耳墜。
穿耳戴耳環耳墜之習,在古代少數民族中盛行,這在她們的隨葬品中可以得到證實。如在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春秋墓中,女性幕主兩耳旁均遺存幾圈耳環,耳環系用銅絲作成直徑5.3釐米的螺形,一端略粗,另一端較細,便於穿綴。在左耳環下還用皮條系掛一銅耳墜。在雲南劍川的少數民族墓葬中,也曾發現女性屍體的耳旁有銅耳墜。墓中的銅耳墜共有三件,均用寬0.2-0.5釐米的銅片彎曲成圓形或橢圓形。同墓葬中的另一女性耳際則有一石墜,呈扁平長條形,一端穿孔,應為耳墜。
夏商周時期耳飾的起源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夏商周三代,戰爭頻繁,戰勝者常以戰敗者為奴隸。中原地區的女性看到少數民族女奴隸,戴有耳環耳墜,走起路來,隨之搖蕩,並伴有悅耳的啷喈聲,很有一番風味,就紛紛效之。所以《古今事物考》說:
「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已始之,以效島夷之飾。」
妲己是商王紂的寵妃,據此說,在商時漢族女性已有戴耳環耳墜之習。女性戴耳環耳墜不僅能增添姿色,而且還能謎掩缺陷。傳說東漢的貂蟬,雖有傾國之美,閉月之貌,但也有一個缺陷,即耳垂偏小,為此,她戴上對大碧玉耳環,藉以彌補。
兩晉乃至隋唐耳飾的衰落
女性無穿耳戴環風習,這時期的出土文物與傳世繪畫雕塑也基本不見女性戴耳環的實例。元明時期的文人對此多有考證。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論道:
「或者謂晉唐間人所畫仕女多不帶耳環,以為古無穿耳者。然《莊子》日:『天子之侍御,不叉撤不穿耳。則穿耳自古亦有之矣。」
明人田藝蘅經考證後,在《留青日札》中寫道: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乃賤者之事。」
宋元明清幾代,女性又盛行戴耳環耳墜。
這一時期的耳環耳墜,繁簡不一。簡單的是用金、銀、銅絲彎成環形,繁複的則造型仿花物,有以金、銀製成的,也有金鑲玉、金鑲珠寶的耳環耳墜。
我國古代生產金、銀,可遠溯到虞夏之際。古代統稱金、銀、銅為金,這裡,黃指金,白指銀,赤指銅。金、銀富有光澤,且延展性好,可以碾成極薄的金箔,拉成較之頭髮還細的金銀絲。
商代時,我們的先祖已發現了金的展性,在河北商代遺址和殷墟都曾出土過金箔,有的僅0.01毫米厚59,說明當時的加工技術高超。
在春秋戰國時,錯金銀的工藝也很發達。錯金銀是將金銀拉成細絲,鑲嵌於器物表面。周時,發明了包金技術,在西周的衛墓中出土了包在銅矛以及矛柄和車衡兩端的很薄的金片。這些技術也被用於製作女性裝飾品。
在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人墓葬中,曾出土一對金耳墜,圓形的耳環下連接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包金上飾花點,下連三片三角形金片,全長8.2釐米,重14.2克。在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出土的耳墜,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一件還串有寶石。
一、南北朝時,金銀耳環耳墜的製作已相當精美。
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耳墜,上為圓環,環下是細金絲編成的圓柱,圓柱兩端掛五塊貼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飾有六根鏈索,每根鏈索的下端各垂一個尖錘狀飾物。戴上這種耳墜,隨著人的走動會發出輕微聲音。
二、兩宋時期,北方的遼、金少數民族都盛行戴耳環耳墜。
他們的耳環耳墜式樣,有以金絲編成圓形底託,內鑲寶石,另連綴穿耳的金絲柄;也有上為曲柄形的彎鉤用以穿耳,下以金絲編成一個長方形框架,飾有寶石雕琢的各種花樣。這些形制,對明清時代的耳環耳墜影響很大。
三、明清時期,耳環耳墜已成為女性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耳環耳墜有的女性還備有多副,以配各色服裝和供出入各種場面時調換使用。明人《天水冰山錄》記載了查抄權貴嚴嵩家的財產,其中有耳環186對,耳墜89對。其造型,做成花果形的有「金寶菊花耳環」、「金摺絲杏花耳環」等;仿物的有「金摺絲珠串燈籠耳環、「金摺絲琵琶耳環」等,人物動物的有「金珠風頭耳環」、「金廂珠寶童子攀蓮耳環」等。在幾釐米長的耳環耳墜上竟然雕琢出樓閣人物,真令人驚嘆了。證之於實物,也不乏其例。
陝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曾出土一對玉人耳環,以白玉雕琢,並用細金絲連接玉人背後的彎鉤。北京天壽山明神宗孝端、孝靖皇后陵中曾出土金鑲寶石玉兔搗藥耳墜。
茄子形和葫蘆形的耳環耳墜在明代墓葬中也常發現。
在明代上海名門陸氏墓中也曾出土一對金鑲白玉珠葫蘆耳墜。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後圖》中明太祖皇后、明太宗孝文皇后耳垂都戴此物。而明人《天水冰山錄》則記有葫蘆形耳環耳墜達30多對。
燈籠形耳環耳墜在明清時也較常見。清代文人李漁感嘆道:
「時非元夕,何須耳上懸燈?若再飾以珠翠,則為福建之珠燈,丹陽之料絲燈矣!其為燈也猶可厭,況為耳上之環乎?」
李漁主張用小巧如丁香的耳環,他在《閒懵偶寄》中說:
「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丁香,是一植物,其果實較小,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明清時有一種形似丁香的小耳環,俗稱丁香兒。明人馮夢龍《醒世恆言》稱耳環「乃女子平常日時所戴,愛輕巧的,也少不得戴對丁香兒。那極貧小戶人家,沒有金的銀的,就是銅錫的,也要買對兒戴著」。可見,耳環耳墜已是女性常用的裝飾品,貧窮人家的女子用銅錫或銀的耳環耳墜,富貴之家女性則有金質和金鑲玉、金鑲寶石的耳環耳墜。
明代,玉雕工藝已相當發達,除御用監下設有製作玉作,製作玉器供宮室使用外,民間工匠也很多製作玉飾品的能工巧匠首推蘇州,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之說。琢玉的方法,據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述: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圓槃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凡僂刻絕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畫而後鍥之。」
這種添沙剖玉的作法,已與現在製法差不多。
明清時期,鑲嵌於耳環耳墜上的寶石也極其珍貴。《天水冰山錄》記鑲嵌於耳環耳墜的寶石有貓睛石、紅寶石、藍寶石、水晶、大青寶石、琥珀、瑪瑙等。
總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代女性戴上了各式耳環耳墜。但耳環耳墜也有不穿耳和穿耳兩種。不穿耳的有懸掛式耳環、矽膠耳環、磁石耳環等多種。穿耳戴的耳環耳墜既傳承了古代的形制材料和工藝方法,又有新的發展。穿耳的方法則採用耳環槍,、雷射、粗針扎耳洞和電穿孔等,無痛感。現代科學技術為女性創造了更美更舒適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