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年底的德國進入「雙節」假日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雙節」致辭,猶如中國人過春節的「包餃子、看春晚、放鞭炮」,成了德國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節日內容。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雙節」致辭,是在1949年建國以來的第一個「無(正式)政府」狀態中進行的。
為此,總統施坦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特別指出:「我們並非必須為所有出乎預料的事情感到恐懼,包括政府組閣。國家是按照規則運作的,憲法對這類情況有應對措施。所以,我們可以有信心!」老施能把「信心」作為今年聖誕致辭的主題思想,足見百姓對本國的政局並非真的充滿信心。
不過,新政府的姍姍來遲,或許倒能成就默克爾打破一項德國政壇記錄:如果她這次連任成功,並幹滿四年,加上大選後這幾個月的過渡期,「默嬸」將成為聯邦德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不低於6239天),大大超過科爾的5870天。呼啦,恭喜,默嬸!加油,默嬸!
1957年3月25日由西歐六國籤訂的《羅馬條約》被視為歐盟的「出生證明」,這一天也就成了歐盟的法定「誕生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可以把六十年後的2017視作歐盟的又一個「本命年」。
歐盟「沉沒」,圖片來源:見水印,下同
根據中國民間說法,本命年犯太歲,犯太歲者流年不利,諸事不順。歐盟今年的運勢的確比較坎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大「窘境」上:
分離主義和民族主義回潮
今年10月1日,加泰隆尼亞再次舉行獨立公投,結果,獨立派以92%的絕對多數獲勝。西班牙政府一方面認為公投違憲,另一方面又說投票率才不到43%,不足以代表民意。隨後,區自治政府諸多成員受到通緝,主席卡萊斯·普伊格德蒙特(Carles Puigdemont)逃亡比利時,獨立派一時陷入低潮。馬德裡乘勝追擊,強制解散加區議會,全面接管該區權力,並下令在12月21日舉行新的地區選舉。
重新大選的投票率以82%創下新高。出乎馬德裡預料的是,三大獨立派政黨得票超過70%,保持了絕對多數。此結果對滿以為勝券在握的拉霍伊首相(Mariano Rajoy)來說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前否定公投的理由這次已無法照搬使用,目前雙方還不知道如何走出這一尷尬又棘手的局面。
同時,加區的獨立運動也反映了西方世界裡分離主義的高漲和民族主義的回潮。加泰隆尼亞未來何去何從將對歐盟內其它有獨立傾向的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
歐盟的東西分化加劇
除此之外,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今年面臨中東歐國家對民主法制規則漸行漸遠的挑戰。
特別在波蘭「司法改革」問題上,歐盟委員會對華沙發出正式警告,並史無前例地啟動歐盟條約(裡斯本條約)第7條,即所謂的「司法核彈」。若相關審查最終通過,波蘭將遭受暫停表決權等懲罰
波蘭政府認為布魯塞爾的決定帶有明顯的「政治動機」,缺乏任何根據。華沙強調「波蘭是一個法治國家」,更是個主權國家,有權對本國的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
目前的窘境是,這枚「司法核彈」只有在歐洲理事會一致認為波蘭長期以來違反了歐盟價值觀的前提下方能產生「殺傷力」,而匈牙利已宣布不會投贊同票。這意味著歐盟對華沙的制裁很難得以落實,同時也凸顯了「新老歐洲」之間在制度和理念上越來越不協調和不匹配。
德國組閣戰後首次擱淺
德國9月24日舉行大選,至今已經三月有餘,可新政府依舊未到位,創下了1949年建國以來的組閣難產新紀錄。這一 「政治窘境」有以下幾個看點:
第一,曾被國際輿論譽為「世界第一女強人」和「西方民主最後捍衛者」的默克爾,如今已呈「強弩之末」的頹勢。根據最新民意調查,幾乎半數德國人希望她下臺,並相信,她即便連任成功也幹不滿四年。
第二,「牙買加」組閣談判11月19日夭折後,各主流政黨在重新審視局勢後,轉而反對重新選舉。對外宣說的理由是不能輕易置選民的意願而不顧,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應該是擔心新選會讓自己輸得更慘。
第三,「選項黨」(AfD)一躍成為聯邦議會第三大黨後,主流政黨一致認為,這並非因為該黨真正代表了相當部分的民意,而是選民對其它政黨不滿的結果。主流政黨的這種「傲慢與偏見」恰恰是民粹力量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按理說,只要未被憲法禁止,任何政黨都是合法的,因而也都可以、必要時甚至必須彼此合作。所謂「極右」和「極左」其實只是某種政治標籤而已,但主流政黨卻習慣將此作為否定某些政黨合法性的「道義」標準,公開表示拒絕在議會中與「左派黨」(die Linke)和「選項黨」合作。這不僅是在道義上對政治對手採取的歧視行為,也是一種缺乏憲法精神的不民主表現,更體現了主流精英面對有些現實問題束手無策的窘境。
第五,德國組閣擱淺對外產生的影響似乎要遠遠大於對內:新政府雖然遲遲不到位,但德國經濟依然被看好,失業率連續創新低,社會運作貌似照常。經濟界甚至有人調侃說:「沒有政府,似乎並未影響我們發財」。布魯塞爾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因為德國新內閣產生之前,許多事務只好懸而不決。眼下的歐盟實際上正處於「群龍無首」的尷尬狀態中。
英國脫歐談判進退維谷一波三折
且不論英國「脫歐」對聯合王國終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但一場由政治家玩弄權術所導致的公投,讓僅為1%的多數差額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這究竟是民主的勝利還是民主的窘境?這個問題筆者在脫歐公投結果出來後便提出過。現在,一年多過去了,這個問題似乎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卡梅倫當年力主公投,是堅信公投會強化自己的權力;他的繼任者梅也認為,強行推動下議院大選,能進一步加強保守黨的權力。結果兩人都失算:2016年的公投讓卡梅倫丟掉了首相的烏紗帽;2017年的下議院大選則讓保守黨失去了多數黨地位。梅首相的地位不僅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大大被削弱。
在這一政治窘境下,梅今年硬著頭皮開啟了與歐盟的脫歐談判。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勉強進入第二輪,至於最終結果如何,目前還是個大問號。有消息說,英國國內的反脫歐勢力正在重新聚集,英歐雙方是否真的會走到去領「離婚證」的地步,時下還真的不好說。筆者感覺,英國人是在咬緊牙關把錯誤進行到底。
盟友生隙,北約疲軟
北大西洋組織的內部嫌隙可以說早已存在,但今年2月17日至19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前後,這個「舊疾」復發後變成「新病」: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雖然不再堅持「北約過時說」(die Nato ist obsolet),但明確敦促歐洲盟國增加軍費,否則美國將無法兌現保護歐洲的承諾。
在白宮新主人的壓力下,歐洲盟國一方面答應增加軍費,另一方面則開始懷疑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是否還靠譜。5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著名的「啤酒棚講話」,表示「我們能完全指望別人的時代已部分成為過去,歐洲人必須把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在許多觀察家的眼裡,這段話或許標誌著歐洲正準備告別維繫了七十年的北大西洋聯盟。
12月13日,23個歐盟國家的外長和防長籤署協議,達成在防務領域的「永久結構性合作」(permanent structured cooperation - PESCO)。這條消息雖然未被媒體大書特書,但筆者認為,它或許是本年度北大西洋關係中意義最為深遠的一個事件,因為北約的歐洲盟友在川普淡化盟約和英國「脫歐」後,已不再抱有幻想,決心建立獨立的防務合作框架。
結語
500年前,當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那場變革會給後世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也鮮有人相信路德的反猶思想會成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精神源泉之一。
去年的這時候,許多人都在擔心右翼民粹勢力是否會在2017年荷法德三國的大選中問鼎政權。末了,這些擔心並未成為現實:荷蘭的維爾德斯(Geet Wildes)依然在野,法國的勒龐(Marine Le Pen)敗得一塌糊塗,德國的「選項黨」雖然一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但正在經歷著殘酷的內鬥和主流政黨的圍剿。
六十年,一甲子。歐盟今年已步入「耳順之年」,希望它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遇到的挑戰和坎坷,因為明年將是歐盟發展的關鍵之年。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