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三月,全國普通話測試迎來新一波熱潮,記者採訪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辦公室有關人士了解到,2019年黑龍江普通話考試沒有統一時間和次數,參加測試人員可結合自己時間自行報名,而前段時間一篇《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熱帖在朋友圈刷屏,由此引發的爭議,讓報名參試的人們面對一些漢字的讀音變化無所適從。專家提示,2016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對一些漢字的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但正在徵求意見中,在2019年內正式發布前,應以原讀音為準。
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發音也會隨著社會發展出現變化,進行普通話審音是為了適應大眾需要,應持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劉豔娟對記者表示,網上近來引來熱議的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是讀jì還是qí,其實都在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公布過,只是並沒有引起許多人的注意。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接受記者採訪時舉例,「說服」的「說」,中國除臺灣地區外大部分人讀為shuō,因為都這樣讀,就應該以它為標準音。而且原先shuì這個讀音的含義「勸說別人使聽從自己」,和shuō這個讀音中「解釋,解說」的含義是有聯繫的,因而這個字統讀為shuō,是符合語音發展規律的。
黃安靖說,普通話推廣已經有好幾十年了,已經成為一個有別於任何方言的博大精深的系統。異讀與錯讀是兩個概念,語言專家會將異讀詞整理、確認和引導。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修正語音也要考慮諸多因素。
記者在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辦公室了解到,不同於有些地區一年只有兩次考試,2019年黑龍江普通話考試沒有統一時間和次數,參加考試人員可登錄本地語言文字網查詢,或打電話諮詢當地語委會和普通話測試培訓中心,結合自己時間自行報名,成績一般在考試三周後公布。
一些專家提示,考生在測試中讀對字和詞,需要熟悉《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用必讀輕聲詞語表》。普通話本身就是語言不斷規範的結果,《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作為國家標準的嚴肅性,它適用於一切語用場合,包括古詩文讀音。在一些特殊場合,如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中,崇文尚雅,使用一些具有傳承性的「古音」,無可厚非。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和「遠上寒山石徑斜」,現在新版教科書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在語音學中,稱「叶音」也稱「叶韻」「葉句」,「葉」也作「協」。明清以後,「叶音」之法逐漸被淘汰。
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2017年面世,明確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將使推廣和普及普通話工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的道路。近年來,我省參加普通話測試人群熱情持續高漲,尤其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前和畢業季時間段報名測試人更集中。省、市級測試中心、測試站只能授予一級乙等以下(含一級乙等)的資格證書。考一級甲等,需要去國家語委測試中心考試。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普通話水平體現了人的溝通和交際能力,側面展示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與人交流時,開口充滿鄉土氣息,即使穿著時尚,印象分可能也會打折扣。」黑龍江地處北方方言區,許多人往往會把比較接近普通話的鄉音誤認為普通話的語音,劉豔娟認為,「遠則易變,近則難改」,黑龍江人準確說普通話,更需嚴格訓練,精益求精。
記者 晁元元
編輯 楊曄 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