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裝修到位,客廳裡沙發、茶几、電視等一應俱全,小樓周邊綠樹環繞。這是安仁縣永樂江鎮山塘村架塘組村民龍年文的家。
「我感覺我生活在『天上』。」對58歲的龍年文來說,現在的居住環境和經濟條件讓他非常滿足。
6年前,龍年文的兩個女兒還在讀書,妻子患有嚴重頸椎病,自己又沒工作,一家人擠在沒有任何裝修的瓦房內,房前屋後全是泥地。「那時家裡的經濟條件是附近數十戶居民中最窮的。」
龍年文記得,那些年他最怕過年,對他來說過年就如「過關」,鄰居家中張燈結彩、年貨豐盛,而他家卻冷冷清清,因為太窮以致連門都不願出。
由於窮,龍年文的大女兒高考考上了大學,家裡拿不出學費,女兒主動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在親友的勸說下,一年後回到學校復讀,高考再次考上本科院校,親友幫她湊齊了學費,這才完成了學業。
回憶起窮日子,龍年文感慨地說,每每看到別人家蓋新房、買新車,心裡非常難受,「常常在心裡責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本事掙錢。」
2014年,龍年文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個女兒被納入教育扶貧範疇。「扶貧政策不僅讓孩子學費有了著落,也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龍年文決心一定要擺脫貧窮,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決不給國家的扶貧事業拖後腿。
龍年文在扶貧人員的幫助下,利用泥工手藝掙錢,妻子則在家養雞、養鴨,夫妻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兩個女兒也很努力,她們一邊求學,一邊打工賺生活費。一家人齊心協力,家裡的日子也終於漸漸有了起色。2016年,龍年文一家達到了脫貧標準,順利脫貧。
脫貧是基礎,讓家裡富足才是目標。脫貧後的龍年文,在心裡盤算要致富奔小康。憑著泥工手藝和良好口碑,龍年文接的活越來越多,他的妻子除了養雞養鴨外,還到村上的企業和農家樂打工,兩個女兒相繼畢業前往杭州工作。龍年文一家四口人,都在掙錢,日子一天天富足起來,一家人幹勁也越來越足。不到幾年光景,不僅家庭收入翻了幾番,還新建了一棟兩層小樓、買了車。
「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真的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龍年文高興地說,現在家裡富足了,每次都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出家門。
說起自己脫貧的過程,龍年文堅定地說:「只要人勤快,生活就能奔小康。」
實際上,龍年文家發生變化的同時,他家周邊的環境也在發生改變。原本泥濘不堪的通村公路、通戶道路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闊的旅遊公路和水泥路,路的兩側還栽滿了花卉樹木。
走在山塘村,猶如進入了一幅山水田園畫作中,青山綿延,綠水長流,統一風格的湘南民居,再加上遊步道、吊腳樓、觀光餐廳、景觀長廊、鄉村大戲臺等基礎設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山水相連、林果相依、景田相融的生態美景。
「我們村可是遠近聞名的鄉村休閒旅遊村呢。」安仁縣永樂江鎮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山塘村黨總支書記龍下丕自豪地說。
近幾年來,山塘村堅持走「生態強村,綠色富民」的發展路子,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遊業,先後引進了四季果業、豐金農業、神農苗木等8家企業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利用山多田少的地理條件,種植了1000畝包括烏梅、藍莓、火龍果在內的16種四季水果,300畝名貴苗木,1000畝生態觀光林,500畝四季花海,300畝烤菸,等等。如今的山塘村已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區、生態產業區、生態觀光區,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有客的格局已經形成,並先後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等。
「十二五」期間的國家級貧困村山塘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不僅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還走上了富裕文明之路,越來越多的「龍年文」依靠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勤勞致富的雙手走上了小康大道。據統計,目前村民年人均純收超過15000元,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55萬元以上,山塘村人也實現了「農村人過上城裡人的生活」的理想。
編輯:黃慧【來源:郴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