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邦彥《少年遊》詞中提到「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很多人在看這句詞時都會好奇並刀是什麼刀?其實「並刀如水」和「吳鹽勝雪」應該是相對應的,吳鹽指吳地的鹽,而並刀就應是並地的刀。根據古代的地名可以發現,並地是指并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山西太原。所以並刀應是指并州的刀。
除《少年遊》外,古代還有其他讚頌並刀的詩詞。如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再如宋陸遊《秋思》:「詩情也似並刀快,剪得秋光入捲來。」,還有清代陳維崧《念奴嬌與任青際飲》詞:「瀝盡並刀悲壯血,看有何人憐惜。」可以說這些詩詞都讚頌了並刀的鋒利。不過從這些詩詞中也可以發現,「並刀」多和「剪」字一起出現,所以並刀也應指剪子,且作為剪刀出現的更多。
並刀歷史悠久。《今日太原》一書記載:「并州刀剪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刀口犀利、鋼水分明、鍛造堅固而著稱於世。」距今兩千多年的朝代是西漢,所以并州刀剪西漢時應該已經出現。
並刀成名已久。《東西文物趣談》一書記載道:「并州剪刀在距今1700年的西晉就已出名了,唐朝時,連楊貴妃也喜愛使用并州快剪,就更使它的大名風靡全國了。」 而小說《警世通言》第十九卷也提到了,楊貴妃剪髮就是「手持并州剪刀」,可見西晉以後並刀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
並刀性能優越,鋒利無比。古代文人的詩中已經讚頌了這一點,他們將並刀當做可以剪斷一切的寶器。而直到現在,并州刀剪仍是以鋒利著稱的「刀,切肉不粘刃,砍骨不捲刃;剪,剪布不毛邊,剪毛不粘鋒。」可以說真的是神兵利器了!
並刀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處於領頭地位的,直到清末,輕工業的發展,剪刀業迅速擴張,製作工藝複雜的并州剪才給如「王麻子」「張小泉」等新創剪刀讓位了。
并州刀剪雖然不再處於領頭地位,但其技藝仍是非常卓越的。2012年并州刀剪技藝被收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其製造工藝是真的非常厲害和有價值。
現今,山西太原仍繼續傳承著並刀工藝,但一把並刀要經過20餘道工序,製作繁複,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傳播度不廣。而中國古代傳下的大馬士革刀工藝和其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一把大馬士革燕風茶刀要經歷36道工序,中間還包括摺疊鍛打。小刀雖小,工藝的複雜程度卻不亞於古人。
最後,我們重溫一下周邦彥的這首《少年遊》:「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更多內容,請搜索「匠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