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小腸是新寧的特色,這些小腸一般用來燒烤。 圖/李艾
卷首語
解憂雜貨鋪
失去至親後,兩個月時間都沒能從悲情的泥淖中拔出來,麻木的軀體不由自主地去逛了幾趟菜市場。冬月,在湘西南邊陲的家鄉,粗糙生猛的菜市場竟慢慢讓我復甦起來。
晨光微露,菜市場裡各種角色陸續登場,像一場流動的生活盛宴。住近郊的菜農佔據馬路兩邊的有利位置,或蹲或站,大聲叫賣自家新鮮農產品;菜販推著板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尋空隙擠進菜攤,批發時鮮菜品;牛肉攤攤主正用鐵鉤吊起還未除毛的牛腳,挖冬筍的老人背著冬筍走了四十裡山路趕上早市;販雞鴨的大叔將雞鴨裝進鏽跡斑斑的鐵籠,雞鴨窩在一角,並不知曉即將宰殺的命運。在這裡,似乎每個攤位,每輛板車,每一個行人都將潑辣的生活真相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
黴豆腐渣。
繼續往前走,賣豆芽菜的大姐還沒扯開袋子就哈欠連連;剛把豆腐擺上攤位的老爺爺坐在火箱上睡著了;選雞的老奶奶猶豫不決而被老闆嗔怪;久未見面的熟人為生活的辛酸互述衷腸。市場裡,生活被扒開光鮮的外衣,毫無保留地露出奔波忙碌的本來質地,沒人在意你是否疲憊不堪、心情欠佳,它只是盡情鋪陳各自生活原色,鮮有精緻可言。
古龍在《多情劍客無情劍》裡寫:「走投無路的鐵傳甲無意中走到了菜市場,抱著孩子的婦人,帶著拐杖的老嫗,滿身油膩的廚子,各式各樣的人提著菜籃在他身旁擠來擠去,和賣菜的村婦、賣肉的屠夫為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鮮明而生動,他的心情突然明朗開來。」
逛菜市場,就像一場還俗之旅,在喧囂的鬧市敞開心扉,把緊繃的情緒卸下,接受柴米油鹽的生活本質。原來,逛菜市場真的可以療愈悲傷。文/伍婷婷
新鮮的豬血丸子,顏色很鮮豔。圖/李艾
逛菜市場是件正經事
隱沒在高樓大廈背面或底下的菜市場,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掩飾,沒有精緻有序的鋪陳,有的是繁忙和嘈雜。在被城市的有序裹挾向前時,我還是不自覺惦記起菜市場,甚至對它心生迷戀。
有人說菜市場是「解憂雜貨鋪」,有人說它是「城市微縮版」,也有人稱它為「草莽江湖」。大概因為一座城市的菜市場是城市的「收容所」,它既能裝下各色人等的生活日常,又安放大家潛藏心底的隱痛。菜市場裡還留著最地道的方言,最土的貨,最正宗的本土生活方式,最傳統的飲食文化,去逛菜市場可以找到成為「當地人」的捷徑。又或許,人們逛菜市場,是希望從這種無序中找到靈感和勇氣,重啟有序生活。
不管怎樣,城市需要菜市場,而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也同樣需要逛菜市場。
熙熙攘攘的菜市場,滿是煙火氣息。
城市本土素材博物館
菜市場有種魔力,只要你置身其中留意觀察,便能分辨出你所在城市仰仗什麼生活,是靠山吃山、靠水滋潤還是靠土地給予恩賜。很多時候,它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座城市的本土素材博物館。
穿行在菜品繁雜多樣的菜市場,若發現菜市場裡除了日常蔬果,更多的是腊味、乾貨、山貨、罈子菜,那這個城市很大程度上靠山供養。這是一種古老的山居智慧,因為山地遙遠分散,靠山吃山,風物雖多,但不可控。只有在風物有盈餘的時候做成各種乾貨,通過煙燻火烤、入壇酸制來保存食物,這種飲食方式一直傳承下來。如若一個菜市場裡除了日常所需外,更多的是生猛海鮮、水產魚蝦,那這座城市一定是靠水滋潤的,因為它溼漉漉的氣質太明顯。而靠土地給予恩賜的城市,它的菜市場並沒有山居和臨水那般鮮明,它時常保持不溫不火,像土地一樣深沉。
人聲嘈雜的菜市場,也是一個天然的語言收集庫。隔老遠傳出的吆喝聲,菜販們的叫賣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攤主之間的爭執聲,還有熟人之間的寒暄聲……林林總總的聲音濾掉雜質,憑藉方言部分,甚至可以拼出一副城市人口流動地圖。菜市場也是方言保存較好的地方,來自郊野的菜農,大多操本地方言溝通交流,而在方言式微的今天,這是難得一見的。有時候菜市場裡這種不自覺的語言互動,還給大家提供認老鄉和搭訕的機會。
捆成一紮一紮的芥菜杆子,在當地人的餐桌上一般製成酸菜後上桌。
菜市場也是一座城市地道飲食文化的保存所。在這裡,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食譜都能不經意間獲得。我曾在長沙的菜市場裡學會了製作最地道的肉蒸蛋,在邵陽市的一家菜市場裡學會了做蛋餃,在廣州一家菜市場裡拿到地道的豬肚包雞食譜和蘿蔔糕製作方法,甚至在去上海時,菜市場一阿姨告訴我們做烤麩。而這次逛新寧縣城菜市場,又遇見了即將失傳的「沉粑」手藝,還有豬肉鋪老闆教會的鍋灰豬肝,他甚至還告訴一外地遊客怎樣用紙包著新鮮豬肉放在炭火上燒著吃。這些聚集民間智慧的飲食文化也只有在菜市場才能輕易找尋。
在菜市場的一隅,同樣還保留著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活雞攤的閹雞手藝,賣鍋處的打鐵補鍋技藝,還有手工糖鋪的熬糖術,這些看似過時的技藝仍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生活。偶然碰見,瞧上一眼,也會心生小歡喜。
有時候,若想快速融入這座城市,成為「當地人」,打開這個「本土素材博物館」也是一種捷徑。
用來泡酒的刺梨。組圖/記者伍婷婷
裝著四季的模樣
沒有哪個地方能比菜市場更快更準地報時,提醒人們季節更迭。菜市場裡裝著四季的模樣,它是治癒系的,永遠生動鮮活。
當春天來臨時,沉寂一冬天的野菜瘋長,蒲公英、薺菜、馬齒莧、水芹、藜蒿、胡蔥……它們帶著田野的氣息,沾著泥土和露水進入菜市場,為蕭條一個冬天的菜市注入新意。這時候,只需隨意買上一把野菜,直接用水焯熟,用生抽和鹽調味,這種樸素的吃法最能喚醒疲乏的胃。緊接著,一場大雨過後,春筍陸續探出頭,雞婆筍、雷筍、蘆筍、楠竹筍等陸續在菜市場登場。走進菜市場,你無需猶豫,挑選出你最想吃的筍,拿出從家裡帶的風味臘肉合炒,鮮香四溢。或直接用筍子燉湯,把鮮味發揮到極致,絕不辜負自然的好意。
菜市場裡的本地紅薯幹,色與味都俱佳。
進入夏季,萬物豐盈,五顏六色的蔬菜瓜果將菜市場裝扮成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枇杷、水蜜桃、桑葚、西瓜……徜徉於這些水果之間,讓人生出糾結症來。若恰逢雨季,菜市場又是各種菌類的「T臺」秀。這些鮮掉眉毛的菌類種類複雜,基本叫不出名字,這時候一路逛過去,掏出手機識物,簡直就是在菜市場上一堂博物課。這時,挑幾種認識的菌子回家,隨意整個菌類火鍋,一切煩惱拋諸腦後。秋日的菜市場就更不用說了,除了陸生的各色蔬果碼進菜市場,江河湖海的各種魚類也進駐菜市場,這時候吃肉還是吃魚,吃花還是吃瓜,吃葉還是吃莖,吃根還是吃果,讓「選擇困難症」抓狂。進入冬天,萬物再次沉寂,但菜市場裡並不缺熱鬧,水塘裡的藕、山野間的冬筍、田地裡的香芋還有各種煙燻火燎的腊味撐場。季節的輪迴在菜市場裡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它像生活的時間刻度,衡量著你這一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更有趣的是每個城市的菜市場都有不同的四季,若菜籃裡裝著洞庭湖的藜蒿,你一定走在春日湖湘的菜市場;如果見到一個菌類的世界,你可能置身在夏日的雲南菜市場;若看到腳上戴著二維碼的陽澄湖大閘蟹,你可能在秋日的華東菜市場。等到你看到到處掛滿腊味,這時就到了一年的尾聲,甭管哪個城市的菜市場都應如此。
菜市場裡的四季還裝著人們生活的四季故事。人們提著菜籃子進入菜市場,遇見熟悉的街坊,或者認識新朋友,有時候獲悉一則悲傷的故事,有時候看見一個鮮活的人倒下,這些生動的聊天素材也以菜市場為中心發散,傳出一則則故事。
在看似無序的菜市場裡,四時有序,我們的人生也有序。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