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原禕鳴
編輯 | 許悅
1月2日,英國特魯羅皇家康沃爾醫院血液科的Sarah Challenor和David Tucker在《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英國血液學雜誌》)上發布了一篇題為「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SARS-CoV-2誘導的霍奇金淋巴瘤緩解》)的文章。該文章一經刊登便迅速引起了海內外各界的關注。
文章中寫到,一位61歲的嚴重腎病患者接受腎移植手術失敗後,三年來一直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他在發現淋巴結腫大後到血液科就診,經PET-CT檢查被確診為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在尚未來得及治療之際,就因呼吸困難被診斷為新冠肺炎,住院進行了11天的新冠的支持治療,治療後回家休息。
在沒有接受淋巴瘤治療的情況下,該患者身上的淋巴結腫瘤在結束新冠治療四個月後,再次經PET-CT檢測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下降90%以上。
結束新冠治療四個月前(左),結束新冠治療四個月後(後)該文章推論,可能是由於新冠病毒的感染,患者體內產生了抗腫瘤免疫反應。這一過程的作用機制為:
T細胞與腫瘤抗原的交叉反應以及感染時產生的炎性細胞因子,活化了抗癌的免疫細胞,從而導致新冠病毒對患者身體裡的經典霍奇金淋巴瘤進行殺傷。
《英國血液學雜誌》屬於專業醫學期刊,其SCI影響因子為5分,具備權威性。在確診為經典霍奇金淋巴瘤的時候,該男子的檢查方法為PET-CT,這是一種昂貴的,可以比較靈敏、準確、特異及精確定位的檢查方法,被稱為「查癌神器」。在新冠治療結束後,也是採用同樣的PET-CT的檢查方式。
但有專家分析道,這種病例仍然是非常罕見的,畢竟這是新冠肆虐一年以來的第一例,這樣極端的例子並不能說明新冠病毒可以被廣泛用來治療癌症。
這位患者稱得上極其幸運,因為此前已經有多名專家研究稱,癌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比普通人更危險。
2020年6月,一篇同樣發表在《英國血液學雜誌》上的文章回顧了迄今為止有關血液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併發症的證據,並提出由於免疫力下降,血液癌患者可能會在感染新冠後遭受更嚴重的臨床結局。
2020年11月,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臨床腫瘤學會(RUSSCO)理事會成員尼古拉·菇科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使患者的病情惡化。如果感染者還患有慢性疾病的話,原發性疾病會進一步加重。
另有研究數據稱,癌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轉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極高,其中血液腫瘤和肺癌患者感染新冠的死亡率分別高達33.3%和18%。
現今疫苗已研發,可癌症患者卻因缺乏臨床試驗數據而暫時被排除在了適合接種的人群範圍之外,因此眼下的階段來看,新冠肺炎對癌症患者的威脅更大。
據1月8日央廣網報導,湖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吳輝菁在回應新冠疫苗的接種人群範圍時稱,惡性腫瘤患者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群中。
「目前癌症患者不能接種疫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缺乏明確的臨床實驗數據。另外,此次獲批使用的為滅活疫苗,對於機體的免疫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如果免疫水平異常,貿然接種就有可能導致疫苗無法發揮其防疫作用,出現接種失敗的情況。」吳輝菁說到。
然而,這次的研究雖然不能證明新冠病毒可以治療癌症,但也是人體免疫系統抵抗腫瘤的另一個案例,對日後的癌症治療方法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
此前,在2012年,《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 Leukemia》(臨床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發布的一篇文章稱,一名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患肺炎和結腸炎後,腫瘤自發消失。研究者推測,是抗腫瘤免疫反應導致了腫瘤的自發緩解。
這可以說明,通過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已經在試驗中得到了證實。
其實,上世紀80年代,卡介苗(BCG)取代手術切除,成為治療早期原位膀胱癌的首選療法也是源於此理念,科學家們認為卡介苗通過感染腫瘤細胞,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反應。
如今新興的「溶瘤病毒」領域的機理也正是如此,即通過使溶瘤病毒同時感染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溶瘤病毒先是選擇性在腫瘤細胞內複製,導致腫瘤裂解,再通過腫瘤細胞的壞死來破壞腫瘤微環境,從而通過生物體的免疫系統介導,來誘導全身抗腫瘤免疫反應。
因此該文章的意義並非說明直接用新冠病毒來廣泛治療癌症的可能性,而是提出了在未來對其進行改造,使其在消除毒性的前提下保留激活免疫系統的能力,從而變成一種新型「溶瘤病毒」的可能性。這一案例進一步證實人體免疫系統在抵抗腫瘤方面具備著巨大潛力,尤其對於抵抗霍奇金淋巴瘤這種免疫治療效果較佳的腫瘤來講。
因此,新冠病毒在未來經「改造」的情況下,的確有可能誘導免疫反應造成癌細胞衰退,但這並不意味著為癌症患者注射新冠病毒是治療癌細胞的手段之一。並且就現階段來看,新冠對癌症患者整體威脅更大,感染新冠弊遠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