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新聞採訪寫作試題
湖北自考網3月18日整理
課程代碼:00654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號內。
1.1961年5月,有位中央領導同志說:報紙工作人員是什麼人?是調查研究的專業工作人員。報上的一切文章都應是調查研究的結果。這位中央領導同志是( )
A.毛澤東 B.周恩來
C.劉少奇 D.鄧小平
2.記者培養訓練新聞敏感的途徑,除了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要懂得新聞價值、勤於思考和積累知識外,還有( )
A.增強社會責任感 B.養成隨時隨地採訪的職業習慣
C.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 D.接觸實際,注重實踐
3.在採訪活動中,記者要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除了要處理好新聞與事實的關係、要有實事求是的勇氣外,還要( )
A.堅持深入實際 B.堅持從實際出發
C.尊重事實 D.遵紀守法,堅持原則
4.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正確地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以及( )
A.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B.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D.加強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
5.1916年,受上海《申報》派遣常駐北京,給《申報》發專電、寫通訊的特派記者是( )
A.梁啓超 B.邵飄萍
C.張季鸞 D.戈公振
6.新聞記者能不能及時地發現新聞並採訪到新聞,關鍵就在於記者有沒有( )
A.理論水平 B.社會責任心
C.新聞敏感 D.新聞功底
7.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新聞採訪比一般的調查研究有著更大的難度,更應當( )
A.明確採訪的思路 B.做好採訪的準備工作
C.了解採訪對象 D.擬定採訪計劃
8.人民日報記者到某高校去了解合校後的情況,準備寫成新聞。這個行為在新聞採訪學中是( )
A.諮詢 B.寫作
C.訪問 D.尋找新聞線索
9.新聞記者採訪中最基本與最常用的觀察是( )
A.同步觀察 B.事前觀察
C.現場觀察 D.闖入性觀察
10.在公安部門成功地破獲一個搶劫案後,記者去採訪公安部門的負責人及其他當事人,了解發生的事情及時間、地點、人物和原因,這是( )
A.因經驗訪問 B.因問題訪問
C.因爭論訪問 D.因事件訪問
11.記者在報導長江三峽建設新進展時,了解到了許多素材,但有些問題涉及施工、監理、保險、貸款銀行等,需要去核實,這是( )
A.物證核實 B.技術檢驗
C.多方核實 D.找本人核實
12.記者問一外地遊客:「請問你對北京的印象如何?」這是( )
A.激髮式提問 B.開放式提問
C.閉合式提問 D.迂迴式提問
13.新聞採訪中記者重視抓問題,是因為( )
A.抓問題的報導指導性強,社會影響大
B.抓問題有利於上下結合
C.抓問題有利於反映民情民意
D.抓問題有利於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14.新聞寫作要處理好兩個關係,一個是要處理好主觀意願與客觀反映的關係,另一個是要處理好( )
A.新聞事實與新聞真實的關係 B.新聞事實與新聞報導的關係
C.新聞真實與新聞報導的關係 D.新聞採訪與新聞寫作的關係
15.一條消息只報導一件事實或事件的一個階段或一個側面,這種報導方式稱為( )
A.集納 B.述評
C.簡訊 D.一事一報
16.在新聞五要素中,作為核心要素的是( )
A.何時 B.何事
C.何地 D.何人
17.在新聞作品中起主導作用、貫穿全文、支配寫作,並成為新聞構思、選材、表達和運用語言依據的是( )
A.新聞導語 B.新聞標題
C.新聞主體 D.新聞主題
18.下列新聞報導中,屬於事件性新聞的是( )
A.深度報導 B.突發事件報導
C.調查性報導 D.解釋性報導
19.融合多種語言成份而相對獨立的新聞語言,其最基礎的構成部分是( )
A.事務語言 B.文學語言
C.評論語言 D.群眾語言
20.二十世紀30年代初黃天鵬在《新聞文學導論》一書中提出定義和寫作特點的新聞寫作體裁是( )
A.報告文學 B.新聞特寫
C.新聞評論 D.特約通訊
21.近年來風行一時的如「大透視」、「大聚焦」、「大掃描」之類的新聞體裁,其題材大、篇幅容量大,把所寫人物、事件或問題置於廣闊的時代背影下去展示和描繪,情節引人,氣勢恢宏,思辯色彩濃。它被稱為( )
A.國際大特寫 B.生活大特寫
C.國內大特寫 D.社會大特寫
22.通訊的表現形式大致分為:訪問記、巡禮、速寫、散記、側記、小故事,以及( )
A.記事 B.報導
C.記人 D.記物
23.報告文學除了要刻畫人物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外,其最大特色是( )
A.弘揚社會正氣 B.鞭撻社會醜惡
C.新聞性和文學性並舉 D.貼近社會生活
24.通訊的橫式結構具體表現方式有兩類,一是以事物性質區別安排材料,另一安排材料的方式是( )
A.按時空變化安排材料 B.以空間變換安排材料
C.按認識發展順序安排材料 D.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
25.工作通訊的表現手法(寫作要求)有:多用典型材料;形式多樣,運筆靈活;寫出思想深度;此外還有( )
A.體現典型性 B.體現思想性
C.體現理論性 D.體現新聞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26.做好採訪準備的實踐意義主要有( )
A.是接近採訪對象的第一步
B.能儘快縮短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的距離
C.會使記者成為一個採訪快手
D.會使記者更好地發現和抓住新聞
E.有助於開拓採訪的廣度和深度
27.新聞採訪應當遵循的原則是( )
A.實事求是的原則 B.依靠領導的原則
C.深入群眾的原則 D.執行政策的原則
E.內外有別的原則
28.記者進行隱性採訪應注意的問題有( )
A.不能涉及黨和國家的機密 B.注意捕捉細節
C.選擇好採訪對象 D.不能涉及個人隱私
E.與顯性採訪結合起來
29.就新聞媒介角度或者從新聞學而言,正確的說法有( )
A.消息是報紙的主角 B.消息是廣播的主角
C.文藝節目是廣播的主角 D.電視劇是電視的主角
E.消息是電視的主角
30.新聞採訪學和新聞寫作學是專門研究新聞採訪寫作規律及其活動原則、方法的科學,具有的明顯特點是( )
A.更加強調實踐性 B.更加強調可操作性
C.具有鮮明的政治性 D.具有理論性
E.具有系統性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31.新聞線索
32.新聞文風
33.開放式提問
34.工作研究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35.為什麼採訪中記者要努力獲取第一手材料?
36.通訊寫作中如何運用抒情和議論?
37.記者蹲點採訪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五、簡單應用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8小題10分,第39小題8分,共18分)
38.今年夏天廣東遭受強颱風襲擊,省政府組織全省軍民抗災搶險。報社準備派你前去採訪,請在出發前列出一份提問提綱。
39.下述消息採用的是哪一種結構,該結構方式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我國發射的第一艘試驗飛船在完成了空間飛行試驗之後,於今天3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裡程碑,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錶示祝賀。
這艘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名的「神舟」號飛船,是20日6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新型長徵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的試驗飛船和運載火箭,均為我國自行研製。試驗飛船沒有載人。據現場技術人員披露,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武漢自考)發射控制的新模式。
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地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試驗飛船在軌道上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組織這次發射實驗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全國各行業大協作的結晶。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悉,這次發射升空的新型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組織了發射試驗的跟蹤、測量和控制。中國科學院、信息產業部等部門的有關單位參加了工程的研製、試驗工作。這次發射,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載人航天技術是航天領域中技術難度最大的。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這一技術。
六、綜合應用題(本大題共20分)
40.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採訪獲得下列新聞事實材料,請依據新聞寫作規律,寫作一篇消息。(考試當天發稿,字數:700左右。)
地塞米松是皮質激素藥物中的一個重要系列產品,素有「激素之王」的美譽。跨國集團法國羅素優克拉夫公司的地塞米松於1982年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國產地塞米松實力與之相差甚遠,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實在無戰可言。因而,羅素兵不血刃,席捲中國市場。1988年,天津藥業公司開始擴大生產能力,到1992年,經過幾年臥薪嘗膽,他們探索出科技加規模的振興之路,企業已經顯現出勃勃生機。雖然那時羅素依然處於上風,但天津藥業公司已經下定問鼎的決心。當時任公司總經理的師春生曾在一次談判中,借向羅素駐香港分公司副總裁敬酒之機,公開宣布天津藥業公司要在不久的將來,將羅素擠出中國市場。法國客商當時曾為此發笑,視為天方夜譚。此後的事實卻讓羅素公司難以輕鬆。1993年,天津藥業公司研製成功「生物脫氫」新工藝,使地塞米松成本降低了40%,收益率提高了59%,質量超過了美國、義大利的產品,與質量最好的羅素產品相比,除外觀顏色稍差外,其它指標已毫不遜色。到1994年,國內地塞米松市場佔有率已達40%。1995年與羅素產品打成平局,1996年達到60%,1997年則已是70%以上。面對崛起的天津藥業公司,羅素先是採取連續降價的策略,企圖憑藉實力壓倒對手。天津藥業公司則寸步不讓,緊咬住羅素,每公斤報價始終低500元。在這場激烈爭奪中,天津藥業公司損失至少1.5億元,但由於技術水平提高,規模擴大,管理加強,仍能保持較高利潤。羅素則顯出了底氣不足。1996年秋至1997年5月,羅素四次主動提出與天津藥業公司劃分勢力範圍,聯手壟斷,被對獨步國內市場志在必得的天津藥業公司斷然拒絕。1997年,天津藥業公司年輕的總工程師盧彥昌帶領科技人員又研製出一項新工藝,使地塞米松原料成本再降低30—40%,所有技術質量指標全部趕上羅素,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至此天津藥業公司地塞米松勝局已定。歷時15年之久的地塞米松商戰,至此告一段落。這場商戰的頭籌,已屬天津藥業公司。業內商情資料表明,這家公司目前佔有的國內市場份額已達九成,亞洲市場份額佔到25%。今年年初就有消息說,羅素因虧損嚴重,在中國市場已經難於支持,決定移師美洲另圖發展。當時的消息來源於羅素公司在華代理機構和海外國家,但均屬私下談話,難作新聞依據。天津藥業公司董事長師春生昨天向記者證實,法國羅素已經退出中國市場。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羅素自今年年初至7月底,沒向中國市場投放1公斤地塞米松,其在華經營機構的庫存也已告罄。而該公司在我國的年銷量一般為5噸,最高曾達8噸,去年的銷量為4噸。據師春生介紹,羅素出局中國市場後,天津藥業公司一要迅速填補其造成的真空,二要大力擴大出口,到發達地區市場,與羅素繼續較量。目前,天津藥業公司正在積極擴大生產能力,年產量高於目前一倍的新生產線年底有望投產。同時,他們進軍歐洲市場的計劃已經開始實施。現在,天津地塞米松已經以每公斤低於歐洲市場200美元的報價,敲開了那裡的大門,贏得了青睞。新一輪地塞米松之戰的烽煙,已在羅素故鄉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