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因其風景秀麗,山體雄偉厚重,山勢拔地通天而著稱於世,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歷來為世人心馳神往,上至古代帝王,下至庶民百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不將其作為「神山」而頂禮膜拜。特別是釋、儒、道三教都在此開觀建廟,留下了眾多的道觀、寺廟、殿宇遍布在泰山群峰的角角落落,還有數也數不清的傳說、故事。其中在泰山群峰之凌漢峰的半山腰處就有一座道觀,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它就是被譽為「道家之秘境,寰宇之大觀」的三陽觀。

三陽觀,位於凌漢峰的半山腰,處於泰山幽靜雅麗、風景怡人的「麗」區,建築面積達5500平方。它始建於公元1551年,即明嘉靖三十年,時東平府道人王陽輝(道號「三陽」)和徒弟昝復明在此歸隱、鑿石、建觀、修煉,未及建完王陽輝就化羽,最終由其弟子昝復明建成。為紀念王道長的功績,遂用其道號命名,始稱「三陽觀」。明萬曆年間,時任兵刑兩部尚書、泰安人蕭大享又進行大幅度的修繕。至2000年,當地政府耗巨資重建此觀,目前已成為非宗教活動場所、供遊客遊覽的泰山著名景點。

沿天外村東環山小道向東南方向行走,道路不寬,2米左右,兩側蒼松翠柏鬱鬱蔥蔥,遮蓋的小道幽靜暗淡。路面雖平整卻是曲折盤繞,一路上行至泰山「五賢祠」上方,有一登山盤道向西北深山密林處延伸。拾階而上,沿盤道上行,只見盤道左側下面為溝壑峽谷,裡面灌木叢生不見其底。右側為懸崖峭壁,壁立萬仞,山崖上倔強的松柏紮根於巖縫中,頑強地向外伸展著枝葉。在盤道折彎處有一石壁,上面是摩崖石刻「迎仙門」三個紅色大字,至此再向上攀登就意味著進入了仙界,人人都成為了登山的神仙。

繼續前行,約行走500米左右,在道路東北盡頭就看到在臺階上方立有一塊石碑,因年代久遠,碑上面已是斑駁陸離,文字模糊難以辨認。走進觀看,依稀還可以看出是一排排羅列的人名,應該是捐資修建的善男信女。在石碑後面有一突出的山巖,上面刻有「救苦臺」三個大字,意即潛心修道,救世人於苦難之中。所謂「悲心救苦傳妙道,至今萬古姓名標」,也是對道家救苦救難、行善於世的褒獎。

在石碑北上面的石基上,一大門矗立眼前。大門為全石築砌,門洞為拱形,在拱形門洞裡面一石築矩形門洞鑲嵌其中,這樣的大門建築樣式在泰山非常罕見。頂部灰瓦覆蓋,飛簷翹角。簷下門洞下方有一石匾額,上書「三陽觀」三個大字。這就是泰山著名景點三陽觀的山門。

穿過山門,對面有一影壁牆,中間浮繪太極陰陽八卦圖案。轉過影壁牆,進入院內,見其為三進位院落,一院中央有一銀杏樹,樹徑粗大,修直挺拔,枝葉鬱鬱蔥蔥,似要衝破天際,據說已有百年樹齡。在院北側上方二院內,一排廟宇呈一字東西排列。中間一殿依山勢而建,在山體陡崖內砌築成為劵洞,裡面供奉玉皇大帝;在大殿東側的偏殿,供奉三官;大殿西側偏殿供奉真武大帝。三座大殿都呈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古色古香,莊重肅穆。

在大殿上方,還建有一殿,亦是全石結構,中間匾額上書「混元閣」,裡面供祀太上老君。沿混元閣東側盤道北向上行,一天梯式盤道浮現眼前,坡度近似於垂直,計有66個階梯,扶石階旁鐵鏈小心翼翼的攀登,跨過石階,在上面廣場上有一大殿,建在北側懸崖下方,只見灰瓦覆底,簷下雕梁畫棟,彩繪浮雕,殿門中間一匾額上書「靈光普照」四個鎏金大字,殿內主祀泰山碧霞元君,兩側是眼光奶奶、送生娘娘,青龍白虎兩護法。

站在大殿前面的廣場上,倚欄俯瞰,高樓聳立,鱗次櫛比,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整個泰城美景盡收眼底。

泰山一景點被譽為「道家之秘境」,幽靜清雅,秋天的你景色竟如此迷人,它就是三陽觀!

你到過「三陽觀」嗎?你對這兒的美景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