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書記,冬至到我家吃羊肉來!」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西園村,村民冶八斤老遠看見駐村第一書記崔天增就大聲吆喝起來。
冶八斤家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其父年邁體弱,其母聽力一級殘疾,生活的裡裡外外全靠他。2015年,妻子因為嫌家裡太窮與他離婚。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冶八斤對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信心,曾一度精神失常,自暴自棄,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每況愈下。
「那段時間,冶八斤走在村裡總是低著頭,自卑與病情讓他不敢和村裡人打交道。」崔天增說。
但冶八斤是幸運的。在強力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戰役中,駐村工作隊和西園村「兩委」班子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才能真正讓貧困戶「拔窮根」「摘窮帽」。
扶貧先扶志。為了幫助冶八斤樹立「人窮志不窮」的信心,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村幹部和第一書記三天兩頭往他家跑,給他耐心解釋各項扶貧政策。
就這樣,憑藉著駐村幹部的軟磨硬泡,冶八斤懂得了「靠人吃飯空糧缸,下地流汗滿穀倉」的道理,思想上發生了轉變。
從2016年開始,冶八斤連著4年在種植業上「做文章」。他從本村農戶那裡流轉耕地4公頃,再加上自家原本的2公頃土地,種植了6公頃青稞和油菜,通過勤勞經營,每年種植純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成為村裡聞名的種植大戶。
「種了一輩子地,咱用的都是老方法,還多虧了崔書記和村裡的幹部,幫我聯繫優質種子、化肥,一年下來收成比以前好得多了呢。」看著冶八斤仿佛換了個人,鄉親們主動上門為其提親。2018年,冶八斤再次感受到家庭的幸福,這也讓冶八斤再一次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強烈願望。
「當時媳婦帶了31隻羊作為嫁妝,我就想著怎麼靠羊『發財』。」在村「兩委」和第一書記的牽線搭橋下,冶八斤利用互助資金借款和「530」小額貸款,把自家的羊群發展到了130餘只,2019年10月出欄50隻,純收入達到了5萬餘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冶八斤開闢了一條致富路。2016年,實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萬餘元,收入遠超脫貧標準,實現了脫貧目標。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的新高。
2019年5月,冶八斤家庭榮獲「都蘭縣脫貧光榮戶」稱號,成為本村及其他脫貧戶爭相學習的榜樣。
回想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冶八斤感觸頗多:「自從成為貧困戶那天起,我一直感到臉上無光,睡覺都不踏實。黨的政策對我們老百姓好啊,如果我們再不努力脫貧致富,我們哪能對得起黨、對得起黨的好政策呀!如今,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摘帽,睡覺更加安穩,臉面更加榮光,日子就該這樣過!」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