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從「十城千輛」政策發布至今,經過十一年的蓬勃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培育已逐步成熟,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理解日益加深,相關企業也通過創新研發提供了愈發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隨著使用環境的不斷優化改進,正式從「導入期」邁入「快速發展期」。
在近期國務院辦公廳最新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到,未來中國將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增程式」這一曾備受爭議的新能源技術解決方案也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被正式劃分進插電式混合動力類別當中。
什麼是增程式純電驅動?
增程式電動汽車,簡稱REEV(Range Extend Electric Vehicle),又叫做串聯式混合動力。這種「鮮為人知」的新能源技術解決方案,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畢竟採用的車型並不多,知道它的人,大多也都是通過2019年上市的理想one才打開對增程式的認知。而理想one節節攀升的銷量,也讓很多車企看到了增程式的希望,並紛紛投身其中。但其實除了「中道而止」的寶馬和「大業未成」的通用之外,還有一個百年英國汽車品牌始終堅持「增程之路」,且先於理想一步實現量產車型投放市場,它就是——LEVC。
在2013年被吉利控股全資收購之後,LEVC便開始在其全球資源的支持下與沃爾沃聯合開發增程式純電驅動系統,並於2018年率先在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市場運營,性能方面更是超出嚴苛的歐盟法規體系要求,以其優異的安全耐久品質表現,得到全球市場的廣泛讚譽。
而這套動力系統的主要特點在於,它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上裝備了一個小型的輔助發電機組,以備電池電量不足時,利用發動機為電池充電。其中,與傳統插電混合動力的區別點,是增程式電動車的內燃機不參與汽車本身的動力驅動,而是僅用來帶動發電機給電池組充電,這樣即便汽車出現沒電的情況,也不至於拋錨,可以依靠內燃機發電來驅動車輛。
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燃油發動機當做「充電寶」給車輛電池充電,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讓車主既能享受到純電車型的駕駛體驗,又不用擔心續航裡程太短。
增程式究竟有何優勢?
眾所周知,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基本是由電池組容量所決定,容量越大,續航裡程也就越長,但電池的容量又不能無限增大,因為與此同時其體積、重量以及成本也會相應增加,最令電動汽車製造商頭疼的問題就是需要在續航和成本等其他方面取得平衡。
此外,近幾年新能源補貼呈持續下調趨勢,並將在2022年平緩退出。而從節能、環保的角度來看,當下的純電動車仍需要更多的政策驅動,電池回收、充電設備建立等,依舊是純電動車的痛點。
作為「新基建」當中的重要一環,雖然充換電、智能路網及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均在緊鑼密鼓的加速推進中,但想要做到完善絕非一蹴而就,純電動汽車續航太短、頻繁充電等痛點問題想要得到完美解決仍需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消費者對於純電動汽車的「裡程焦慮」也就會始終存在。
相比之下,增程式電動車不僅具備純電車型的綠牌路權、節能環保等一切優勢,還可以徹底解決「裡程焦慮」問題;即便是相比擁有相同續航裡程的純電車輛,增程式的電池容量還可以做的更小,有效克服自身耗能並降低製造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從2015年至今曾多次公開為增程式汽車叫好。他認為:「在混動工況下增程式車的節油遠遠高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因為內燃機功率小,並在最佳工況下(最佳燃耗點)發電,這樣能夠節油50%以上。最關鍵的是,增程式還能完全當做一輛傳統內燃機車型來用,可以完全不依賴地面充電站,極大地方便用戶,且在兩到三年的用車過程中,所節省下來的油錢就能夠抵償電池的價格。」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付於武也曾指出,推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向增程式混合動力發展,是應對補貼退坡、走向市場化的最佳技術路線,也符合目前國家倡導的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增程式電動車不僅是當下幾種新能源技術方案中的「更優解」,同時也能夠滿足節能減排的宗旨目標,符合未來市場的發展需求。即便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純電動才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流趨勢,但前提一定是技術要足夠成熟。而在當前條件下,或許正如楊裕生院士所說,增程式電動車才是最好的實現形式。未來,堅持增程式且成功獲得消費者認可的汽車品牌絕不會只有理想一個,LEVC作為為數不多堅持增程式技術方案,又經過市場驗證的汽車品牌之一,憑藉著百年積澱的深厚歷史底蘊,以及與時俱進的技術創新,面對國內增程式純電MPV車型的市場空白,也必將取得不俗的市場表現,開拓出一片專屬於LEVC的藍海,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