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氏世界紀錄組織認定為「全球在世最長壽老人」和「全球在世最長壽女性」的日本老人田中力子,在2021的新年迎來了118歲生日。
被問及長壽的秘訣時,田中力子表示就是「吃美食和學習」。她目前在福岡市一家養老院生活,據養老院的護理人員介紹,田中奶奶平時會做廣播體操、做數學計算題以及玩奧賽羅棋,精神頭特兒好。
她食慾很好,每日除了固定三餐外,還喜歡吃甜食,最喜歡的就是巧克力和可樂。
田中力子出生於明治36年(1903年1月2日)。見證了日本100多年歷史的更新換代,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時代,在2019年5月迎來了令和時代。
家中有9兄妹,田中排行老七(前排第二)。年輕時田中和丈夫經營了一家日式年糕店,育有2子。丈夫和長子在戰爭期間相繼奔赴戰場,而她則堅強地支撐起家庭,沒有什麼大風大浪是她沒見過。
田中奶奶很樂觀,疫情如此嚴重也沒有打亂她的生活節奏,她的人生目標是活到120歲。去年田中奶奶也被選中,成為奧運火炬手的成員。
01日本百歲老人創新高
日本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
去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了2020年全國100歲以上老人的人口數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日本國內的百歲老人已首次超過8萬人,創歷史新高,實現了百歲以上人口連續50年增長。
目前,日本國內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是本州島西南部的島根縣,每10萬人中有超過127名百歲老人,連續8年位列日本之最。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高知縣和鳥取縣,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分別超過119人和109人。比例最少的是埼玉縣,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只有40人,連續31年拖了後腿。
那麼,日本是怎麼做到世界第一的人均壽命的呢?除了合理的飲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其實這也與日本科學的醫療制度息息相關。
02沒有看不起的病,癌症生存率高
當然,在日本高壽命不代表不生病,即便是得了疑難雜症,也不會因為醫藥費昂貴而放棄治療。不是因為人均富裕都負擔得起,而是國民自己幾乎不用負擔多少。而且,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夠依靠世界一流的醫療、外科手術技術來治療。
日本人得癌症的比例其實並不低,但治癒率卻世界名列前茅。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了2000-2014年全球71個國家和地區18種主要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變化趨勢。可以看到日本多項癌症生存率都排在世界前列。其中,日本胃癌的生存率排在世界第一。
根據最新公布的日本癌症五年生存率,日本以66.4%位於世界第一。
日本癌症五年十年生存率創新高 壽命世界第一的秘訣
日本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70%的醫療費用都由國家來承擔,個人只需要承擔所有醫療費用的30%。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承擔的部分還會降低,70周歲以上個人承擔部分會降低為20%,75周歲以上,個人承擔部分會降低為10%。所以,看病的負擔不大。
與中國不同,日本醫院醫生只負責開處方,實行醫藥分離制度,取藥要去專門獨立的藥店購買,本質上不存在任何利益關係鏈。所以,除了醫療費減免,天價藥在日本也幾乎不存在。在相同療效的情況下,醫生更願意開價格低廉實惠對症藥。杜絕醫生與利益相掛鈎。
日本藥妝非處方藥品的分類你了解麼?
例如,治療白血病的靶向藥格列衛,進口格列衛的價格為每片3000日元(人民幣約191元),而日本藥企將該藥國產化以後,每片價格只有976.8日元(約合人民幣62元),這還沒完,因為有國民醫保,所以最後患者個人只需要承擔總價的30%。
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藥物,市價1.67億日元(約1105萬元人民幣)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的指定藥,也被列入了日本醫保範圍。在國民醫保後,患者最終只需個人承擔幾萬日元(幾千元人民幣)。
03成立專項百歲老人的先行科研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醫科學研究中心的專任研究員橋本浩介、組長Piero Carninci,和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百壽綜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廣瀨信義等人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超長壽者(110歲以上)的血液中攜帶很多 「CD4陽性殺傷性T細胞」。 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具備特定類型受體的T細胞發生了克隆性增殖。
日本人普遍長壽,必然有其規律可循。
從2014年起日本將再生醫療納入法案,允許將幹細胞運用於臨床,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的再生醫療。並產生了一批獲得諾貝爾生物化學醫學獎的科學家們,以山中伸彌、本庶佑、大隅良典等為代表,將IPS細胞、免疫細胞、細胞自噬技術運用於方方面面成為日本醫療技術的核心。
2017年成立人生百年辦公室,積極推行對策應對老齡化,向延長國民平均壽命的方向努力。
參考文獻:《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expansion of cytotoxic CD4 T-cells in supercentenarians》發表期刊:2019年11月12日,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網絡版
關注我們 私信獲取更多再生醫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