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戎鈺
2006年,北大碩士步非煙放言要「革掉金庸們的武俠命」,引發一場網絡論戰,金庸只是低調地回應「寫小說不能全靠想像」,輕描淡寫地將風波化解。雖然此後針對金庸的批評聲一直不絕於耳,但金老先生從來不作正面回應。不過最近,老先生終於坐不住了,首次通過博客跟人在網上展開了博弈。
金庸根本就不懂成語
3月12日,人稱「憤怒鬥士」的《北京文學》雜誌編輯蕭夏林在博客上發文痛斥金庸「不是一個作家」,行文大膽,言辭激烈。
蕭夏林炮轟金庸,導火線是去年在臺灣島內鬧得沸沸揚揚的「罄竹難書」事件。臺灣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在出席一個環保志願者活動時說,臺灣義工的貢獻「罄竹難書」,此言一出輿論大譁,臺灣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解釋說,「罄竹難書」不是貶義詞,因為「罄是用盡,竹是竹片」,「罄竹難書」就是「事情多到連紙張都寫不完」。
後來有記者向金庸問起這件事,金庸表示:「杜先生是我很佩服的學者,他講的話我很贊同」,他還說,用成語有時候陳腔濫調,沒有創新。
蕭夏林則認為,將「罄竹難書」解釋為「事情多到連紙張都寫不完」根本就講不通,金庸說「很贊同」完全不顧邏輯,屬於典型的沒有是非,根本就不懂成語。他進而炮轟金庸「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金庸急了:
為了「金迷」必須回應
3月28日,金庸終於不再沉默,在博客上發表《回蕭夏林先生兼提關於成語諸事的一些拙見》一文,正式與蕭夏林在網上展開辯論。
金庸首先提起了一件往事:「前些年王朔先生就曾經批評過我,一個在浙江大學的同事便要我寫篇文章回敬,他還給我說魯迅講過的一個小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魯迅的鄉裡有個闊佬兒的故事嗎?那闊佬兒很高貴,以至於誰跟他說一句話都感榮耀,一個窮酸乞丐一天對人們炫耀『闊佬兒跟我說話了,闊佬兒對我說——滾出去!』我不是闊佬兒,王朔先生也不是乞丐,所以我只是沉默。」
接著,金庸談起了蕭夏林:「蕭先生雖然一向沒有王朔先生那般張揚,然而蕭先生卻往往是『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大意為: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編者注)……我想應該說些什麼了,不為別的,只為自始至終都很喜歡我的那些自稱『金迷』的孩子們,以至於不讓他們對我失望,僅此而已。」
金庸並沒有直接回應「罄竹難書」該如何理解的問題,只是重複了自己的觀點,依舊認為「用成語有時候陳腔濫調,不過有時候也有好處」。針對蕭夏林批評自己不懂成語,金庸舉例為自己辯解,他說:「有人就建議把『笑傲江湖』、『華山論劍』、『鐵血丹心』收入成語詞典,可是即使這些詞沒有被收錄進詞典,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在使用。」(「可是」疑多用了一次,金庸原文如此——編者注)
網事連線
蕭夏林,1990年畢業於曲阜師大中文系,曾在《中華讀書報》《中國經濟時報》等新聞單位工作,現為《北京文學》雜誌社編輯,經常發表激進言論批評各路名人學者。昨日,記者就這篇引起爭議的博文採訪了蕭夏林。
「炮兵」蕭夏林:金庸是打腫臉充胖子記者:您那篇批評金庸的文章裡使用了大量非常激進的詞彙,感覺您已經憤怒到極點。
蕭夏林:的確。金庸就是一個愛作秀的投機商人,根本和文化文學無關,他寫的那些散文根本讓人看不下去。他所謂的「江湖地位」,都是靠電視劇給炒起來的,文學只是他的「託兒」。他寫那些武俠小說,就是幫老百姓做白日夢,幫他們實現幻想,沒有任何內涵,把他捧得那麼高,簡直就是悲劇。
記者:您文章中說,金庸提倡不用成語是因為他自己不懂成語?
蕭夏林:是的。他為什麼說不要用成語,兩個原因:第一,他不懂怎麼用。我說了,他是個沒有真學問的人,他的散文毫無張力和美感,沒有文學色彩。第二,他是打腫臉充胖子,裝大師,模仿魯迅、胡適寫白話文。
記者:網上有很多「金迷」對你的文章表示憤慨,說您是借名人炒作自己。
蕭夏林:我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記者:您文章中多處用「超級騙子」、「文盲」來形容金庸,不怕給自己惹麻煩嗎?
蕭夏林:不怕,我是一個批評家,批評人就是我的事業。我看到讓我憤怒的事就要說出來,人不能連憤怒的權力都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