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個愛祖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家的。我經常想家,想家鄉,愛家是愛國的起點。了解家情、鄉情是懂得國情的開始。只有了解鄉情,懂得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周恩來
一個看似普通的戴雲村居,卻於2016年11月9日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部分古窯項目於2019年被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2020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何樣村落?何以獲此青睞?許多人不禁要問。
君有興趣,不妨跟我走進它——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 村子位於德化縣城南隅,面積5.14平方公裡,人口近4000人。 村落形成於夏商時期,早在3700年前就有人類的活動。唐末鄭昭祖到此開基,宋代屬歸德鄉歸化裡,清代屬在坊裡碩傑社,民國為三班聯保碩傑保,解放後屬三班大隊,1985年撤銷大隊建立三班村民委員會至今。 村子清代前稱「碩傑」。只因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先祖取「碩彥俊傑」意命名。
一、古香古色古堡 大興堡 建於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2018年9月被列為第九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近300年歷史。
大興堡為單簷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36平方米,240間房屋,規模宏大。 堡內建築布局對稱嚴謹,軸線分明。以橫貫東、西門的通道為中軸線,沿中軸線有39.17米,寬5.25米,面積206平方米的寬敞天井,開井兩側建有單簷廡殿式屋頂的閣樓,兩廂格式大體對稱。每層進深2間,面闊10至15間。 環繞城垣四周架設雙層倚樓。屋頂為硬山式。梁柱鬥拱託瓦簷,木構組織簡單壯碩。堡內西南、東北2處原有水井,今尚存1處。
此巨堡乃三班碩傑人鄭延理攜子鄭展樞興建,取名「大興」,寄予其鄭家子孫繁衍旺盛、家道事業中興之意。 於大興堡周圍,又有相似閩南戴雲山築大紅磚厝十座,亦為鄭展樞同期所建。
營建大興堡與十座紅磚厝,需花成千上萬銀兩。如此巨大財力從何而來,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鄭展樞娶了個有錢的妻子,陪嫁而來;有說是他於興建大興堡時挖到一廁銀元所致。而當地更多人說他是經營村子內外桐嶺窯、上竂窯、月記窯、加春嶺窯、碗窯溪窯、東坪窯等瓷窯勤勞致富發家的。 當然,我們有理由更贊同於後句之言!
據三班碩傑《鄭氏族譜》載:鄭展樞為人慷慨有才略,初通文藝,深諳商術。他是清代把德化瓷器銷往國外的重要商人,是打通東南亞、乃至印度洋商路的關鍵人物,是德化走向「海絲」的拓荒者之一。他與父親所興建的大興堡正是彼時德化龍潯、潯中、蓋德、三班一帶陶瓷產區通商貿易的主要集散地。
「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願通潮水。」清代德化三班碩傑詩人鄭兼才曾在《窯工》這首詩中如此描寫清代三班村落經營瓷器並經過海絲之路通往海外各國的盛景。
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專家、南靖縣文聯主席林海川,泉州市原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在看過大興堡後,也都覺得古堡的構造、用途上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築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似乎更像是典型的貿易場所。
古道 三班村通往泉州、永春、仙遊、福州的古道全為石塊砌築,寬米許,沿途設橋亭鋪舍,共三條,現仍殘存部分路段。
高陽、錦山古道三班村至蔡徑村彎橋、龍潯鎮高陽村、三班鎮錦山村路段直通永春吾峰、五裡街。據記載,此條古道建於宋乾德二年,全長27.5公裡。
橋內、嶺頭古道途經橋內雙桂古橋,嶺頭,永春五裡街、許港,再通過水路直達泉州刺桐港。這條古道距永春許港最近,全程15公裡左右。
步瀛塔古道途經三班後房街、泗濱村步瀛塔、永春介福鄉風流嶺、湖洋鎮直達仙遊古海港。
古宮 泉山宮俗稱「虎仔宮」,因後山似一蹲著的小虎形態得名,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600年。其內供奉張公聖君、三代祖師、保生大帝、趙大天君、翊順侯王、境主朝天聖侯等。
與別處宮廟不一樣的是,「泉山宮」宮名題寫乃出自於中國現代書法家于右任之手。這其中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于右任(1878——1964),陝西省三原人,國民黨元老,擅書法融北碑、章草、林簡於一體,瀟灑脫俗,風格獨特。 於老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了臺灣,一直到去世再也沒有離開。他緣何為這小廟潑墨賜寶?
原來,村子有個姓鄭的,8歲時到永春介福做客,回家途中遭土匪綁票,前後達80天之久。母親愛子心切,到泉山宮燒香許願:若能保佑兒子平安回來,願敬獻彩額一幅答謝。最終,兒子被贖回。
以後,鄭先生輾轉去了臺灣。雖然遠離家鄉,他仍把答謝一事謹記於心。可海峽兩岸數十年隔絕,留下了鄭先生「夙願未嘗」的遺憾。1963年,鄭先生時任臺灣花蓮縣府機要秘書,他與於老先生並無交集,但有幾個朋友是於老先生的僚屬,鄭先生通過於老秘書胡君,向於老傾吐心曲,請求題寫「泉山宮」三字。同有思鄉一片心,於老慨然應允,欣然命筆。然而海峽兩岸關係凍結近半世紀。鄭先生無奈,只好把於老的題字珍藏達26年。1989年鄭先生終得回大陸省親,他把宮名複印件呈送,出資請鄉人購置樟木製成了於老題寫的一方匾額,圓了曠日已久的答謝夢。
古祠 光裕堂,碩傑鄭氏家廟。該建築於唐末五代年間由碩傑鄭氏始祖鄭昭祖始建,後幾經興廢。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二十二世鄭祖福重修。嘉靖四十年辛酉(1456年),毀於兵燹。萬曆乙酉(1609年),進士、戶部主事鄭沛之父鄭揚率眾重建,更匾為「光裕堂」。乾隆丁未(1787年),擴建東西兩廳及兩廡以壯大觀。民國26年(1937年),馬來西亞僑領鄭經倫、鄭經召等捐資修葺。1961——1997年,縣創辦三班中學,借用光裕堂為校舍。1990年臺胞鄭點金捐資三十二萬元人民幣,擇址遷建三班中學。1993年又捐資十萬元,海內外鄭氏族親捐助人民幣十二萬元重修光裕堂家廟。
祠堂為外廊回字形明式廟宇建築,上下兩堂中闢天井。面闊五開間,外加護翼長28米,進深木構十七架29.5米懸山頂,八棟十翹脊,外簷滴水高3.1米。內闢正廳、兩正房及東西廳,廳後隔子孫房十一間,四巷通達。東西廳前砌照壁,下放花井。兩廂及下堂明設閒廳,暗作廂房。磚廳石庭。明面嵌62面柳條框屏作隔壁,屏眉木雕刷金紋龍形態各異。左右進階旁嵌大幅透雕松鶴蕉鹿圖。粉飾色彩黑白紅金諧調,古樸肅穆莊重。
祠堂正廳神龕安奉祖先神位,左福德、右魁星,依例春秋祭禮。東廳奉北極玄天上帝,西廳鄉賢祠。
整座古祠尤以細膩的泥雕、木雕工藝見長,被譽為「藝術殿堂」、「雕刻寶庫」。現有明代中葉的房屋基礎及重建於歷代的地上建築物及匾額遺存,且基本保護完整。近期,還將於內建置碩傑鄭氏光裕堂家風家訓館、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事跡展示館等。
光裕堂古祠結廬歷史悠久、遷播蕃衍裔孫眾多,歷史信息豐富,是海外僑胞及國內鄭氏裔孫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已被列為泉州市名祠和德化縣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厝 三班古厝甚多,現存的仍有大興、二肯、光垂、湖洋、龍登、紹興、蟠龍樓、泗濱堂、大觀寨等數十座古厝,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戴雲山築、閩南文化元素。建築雄偉古樸,座座飛簷翹角,畫卉雕花,每座庭院外為紅磚蓋牆,內為木質結構,各厝皆有或一、或二、或三之精工石砌開井,每棟壁板門窗飾以各種花紋圖案雕飾,古香古色,令人賞心悅目。
其中的蟠龍樓(又稱雙奶厝)更以其獨特的地貌形態與歷史悠久而聞名遐邇。
該厝於清乾隆15年(1750年),由鄭展樞四子太學生鄭升敬興建。因枕山面水,後山狀如蟠龍取名「蟠龍樓」;又因厝前左右分別有天然兩塊渾圓巨石隆起而得名「雙奶厝」。
蟠龍樓佔地面積916平方米,前落門堂、中間天井,後落二層樓閣,分上下廳。其主體建築土木結構,懸山式屋頂,燕尾脊,雕梁畫棟,門庭開闊,堂宇深廣。
因古厝人才頻出,古有舉人鄭恩科,鄭品,武生鄭化龍、鄭萬等人,還有貢生、庠生多人;今有鄭澤洽、鄭祈增、鄭鵬飛、鄭鵬程等著名企業家及數十位社會賢達、優秀人物。為此,門前立有多座旗杆。右杆上端有一個方形「鬥」,末端雕成毛筆狀,寓意才高八鬥的文魁,左杆末端上有一頭雄獅,象徵高中武狀元。
古橋 村子原有大雲溪橋、上竂橋、石牌橋、彎橋等十餘座,現因改建公路,尚存古橋為數甚少。值得一提的便是彎橋。
一支小雨傘,一彎新月路,一方老松樹,一闋明時曲。這是對建於明代「藏在深閨無人識」古橋的描述。 古橋橋長13米,寬3.5米,高4.5米,橋洞60餘層數千石塊都是經古代工匠精心打造,採用極為罕見縝密的並列幹砌法砌築而成。
此橋古時為村子通往縣城至尤溪、福州等地的必經之所,也是當地人陶瓷貿易通往高陽鋪、錦山虎豹關的「瓷幫古道」達永春許港、泉州刺桐港的主要通道。
古橋橫跨清溪,造型優美,在綠水映襯下顯得格外別致,人在橋上,橋在水中,如詩如畫。因外觀如一彎彩虹,似半輪明月而得名「彎橋」。古橋南側石縫斜生一株老松,根部樹圍2.4米,樹高6米,覆蓋面積足有200多平方米。據說石橋周邊原來都是青松老林,橋身長出的參天古松應是彼時松樹果籽掉下自然滋長而成的。古松與古橋不離不棄,唇齒相依,近千年親密相伴,一起見證著歷史滄桑!
石橋東邊有座建於民國時期,擁有四十多間房間的百年老厝,守護這些老房子的有近一半的鄭氏族人,該石橋始建年代無文字記載,但據村子上輩人的口口相傳,橋為鄭氏與徐氏先人合力建造的。 彎橋雖歷經風雨侵蝕,整橋卻無明顯改動,具有一定的科學與歷史價值,經德化縣人民政府1991年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古街 後房古街,建於明萬曆年間。封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鄭揚倡建取名厚宏街,意取「厚實宏大」諧作今名。
原街平房店鋪20多間。街道彎曲寬兩米有餘,石塊砌道。入街升七臺階,出街降11階。街尾建八裡祠,祀肇建者「大老伯」塑像。立恩榮兩坊。清代簡稱後房街,設有溪邊塘,派駐防汛兵把守,稱縣南戶。民國16年(1927年),民軍徐飛龍修建公路改建舊街,更名通德街。街開張有財帛、雜貨、藥鋪、屠宰、客棧、線面、棺木、製鞋、剃頭等店坊30多家,是潯南集貿重地。至1949年,店鋪增至61間,商號33家,日交易額500銀元。1950年後,供銷、糧食等網點先後增設,街延店市。1967年改稱躍進街,旋復原稱。1981年後個體商號、攤點劇增,物質上市豐富,街道擁擠。1986年冬建集貿市場,設早市、日市。時街段西起福利藤器廠,冬至教堂紫砂作坊,主街段鋪水泥路面400多米。1994年按集鎮規劃改建,街面拓寬至13米,鋪一級水泥路面,兩側建商住樓。今街旁又設有新街一條,新舊兩街起自大興堡外延伸至三班教堂外,約長公裡有餘,商務行業齊全。
街後有祀歸德場場長顏仁鬱、鄭昭祖的忠應廟遺址及林長娘姑嫂墓。
二、千年瓷路青瓷發源地
遼田尖古窯(又稱苦寨坑古窯)是3700年前的夏商古窯址。歷屬三班村祖厝光裕堂發祥祖山所轄,據《碩傑鄭氏族譜》載:80多座歷代祖墳葬於此。2014年8月,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及德化縣文體局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發掘後首次對外發布,確定該古窯址為夏商時期德化龍窯遺址。
「南海一號」白瓷
2007年,南宋商船「南海一號」於廣州整體打撈出水,歷經10餘年考古整理出大量珍貴文物。截止至2019年,共發掘文物近18萬件套,其中瓷器16萬件套,發現大量德化陶瓷,其中一件記有「鄭盡金」「癸卯」年(南宋淳熙癸卯年為1183年。)墨書的瓷罐乃產於三班村宋代瓷窯。鄭盡金為三班村瓷器經營者。
尾林窯
三班村周邊,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其中尾林窯是我國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同時出現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等窯型,在一個窯址就能夠感受近千年陶瓷燒制的發展史的古窯。近日,在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正式發布了德化窯址考古發掘成果,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羊澤林研究員作發掘成果匯報。
該窯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宋元古窯址作為「德化窯遺址」之一,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遺產點。
瓷路延伸
三班村陶瓷生產薪火相傳,現有全球最大的陶瓷茶具營銷平臺——中國茶具城;有大興、紫雲、官田洋陶瓷開發區,陶瓷企業數百家,年產值達數億元。
其中以鄭氏陶瓷後起之秀鄭澤洽、鄭祈增、鄭鵬飛、鄭鵬程等兄弟經營的順美陶瓷集團尤為出色。順美集團是國家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也是德化縣經營陶瓷的龍頭企業之一。該企業創立於1986年,註冊資金5100萬元,佔地面積210畝,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現有員工3000多人,是泉州市百家工業重點企業之一。2020年,順美陶瓷文化世界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三、人才輩出 三班村地靈人傑,古今英才輩出。
碩傑鄭氏於唐末肇基後,秉承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古訓,繁衍生息。其中有唐五代歸德場長官、郡司馬、敕封翊順侯鄭昭祖;北宋戶部侍郎鄭絹、武光州知州鄭祥、兵部尚書鄭依智,南宋廣東循州知州鄭輪、廣東仁化縣丞鄭軫兄弟進士;明代有萬曆二甲進士、戶部主事、被譽為「天下六君子」之一的鄭沛,還有10多名舉人,10多名貢生。
值得指出的是,村民於耕讀之餘,興陶業瓷。湧現了鄭盡金(南宋),鄭振鬱(明),鄭延理、鄭展樞父子(清)等陶瓷營銷專家。
此外,有清乾隆年間碩傑鄭氏陸續有族人赴臺灣經商、遊學、做官以至定居,最為著名的當屬舉人鄭秉鈞、解元鄭兼才叔侄,鄭兼才老師、伯父、舉人鄭秉鈞曾赴臺遊學三年,鄭兼才於嘉慶、道光年間兩度赴臺任教諭,為臺灣地方安定、儒學傳播、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
近現代以來,碩傑鄭氏族人更湧現了一大批愛國愛鄉、愛崗敬業於祖國各條戰線的社會賢達與各類人才。有革命烈士鄭德威及還有廳處級以上幹部鄭來興、鄭民生、鄭國防、鄭糯櫟、鄭其濤、鄭利寅、鄭文生、鄭碧燦、鄭清泗……等10多人;專家學者型人才盧森堡中國銀行副行長鄭德力博士、留學西德的鄭蘇氏博士、中國路橋專家、教授級鄭玉鑾……等數十人,博士、碩士生10多人,大學畢業200多人。
三班,這座中國傳統村落,老厝古窯還在,人們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振興鄉村建設帶給村民們這樣的福氣,也帶給古老的村落朝氣。村落不僅僅是村民們的生存空間,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而文化、瓷業興盛激活了古村之魂,穩固了古村之脈,人心更齊,生命力更為蓬勃!
來源:美篇 振翼山人(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