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拄拐杖?曾用拐杖打湯恩伯,還將拐杖當禮物送張學良

2021-01-19 西部人文地理

蔣介石為什麼拄著拐杖?其實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但說簡單了,一定非常簡單,就像今天一些人喜歡戴名表一樣,都是個人的一種愛好。

拐杖頂端有一個把手,充當行走時的「第三條腿」,穩定身體。也有三足或四足的,加強防滑作用,有的還結合了一個摺疊小凳子。一般是老人和殘疾人使用。人們給它的定義是:一種輔助行走的簡單器械,通常是一根木製或金屬棍子。

然而,這僅僅是我們中國人對拐杖在生活作用層面上的認識,在西方,除了這種認識,拐杖還有另外的「意思」。即:拐杖又叫「文明棍」、手杖,也稱「司的克」(stick)。舊時西方的紳士平時喜歡拿一根精緻的手杖以示風度和身份,與他們筆挺的身姿和禮服相配,成為西方紳士的招牌形象。

蔣介石年輕時就拄著拐杖,顯然不是讓拐杖充當行走時的「第三條腿」的作用,或有受西方影響,讓人覺得他風度和身份非凡,是「紳士的招牌形象」。

拐杖最早可能緣自權杖,是象徵王權和皇權的用具,通常為歐洲王國的國王所持有,還分為元帥權杖、教皇權杖、英國權杖、法老權杖等等。權杖地位等同於我國後世的玉璽。歐洲王國的國王所持的權杖,裝飾華麗,常為金、銀等貴金屬所打造,鑲嵌有寶石。考古材料表明,古埃及和中國都發現了權杖,形制不同,材質不同。我國發現權杖的材質有木質、金質、青銅和玉石。這就是說,權杖很早就傳入我國了,只是在我國最終沒有能變成王權和皇權的象徵,成了簡單實用的生活工具。

李水城,博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鹽業考古、環境考古。他認為,權杖文化經中亞傳入東亞,首先進入新疆,然後在距今約5000年的時候進入甘肅,緊接著沿長城沿線向東進入內蒙古赤峰及其周邊地區。而全世界發現最早的權杖頭存在於西亞的安納託利亞和兩河流域,這就是說權杖可能起源於那裡。

目前,在我國發現的權杖頭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青海、西藏、陝 西和內蒙古等地,它是古絲綢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西和縣寧家莊發現彩陶權杖頭,距今約5000年,該器後來在《考古》雜誌上作了報導(王彥俊《甘肅西和縣寧家莊發現彩陶權杖頭》,《考古》1995年02期),可惜照片的質量不好。器件是一個用泥質紅陶做成的扁球,由上下兩個缽形半圓體對接而成;扁球的上半部向外圓鼓,下半部弧狀急收;最大徑腹12釐米;球體內部中空,上下兩端各有一個圓孔,上孔小、下孔大;在橘紅的器表上用黑彩繪滿圖案,圖案由弧線和圓點構成,上半部為不對稱的花卉紋,下半部為以十字紋均分的四隻背向高飛的變體鳥紋。從花卉紋和鳥紋可以判定,這是屬於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的遺物。

考古學者許永傑認為,「寧家莊的彩陶權杖是氏族或部落的原始宗教崇拜信仰物,為氏族或部落的首領或酋長專用。他們憑藉手中執掌的蘊含著神聖力量的權杖,就可以帶領族人從事祭祀和爭鬥等活動」(許永傑《寧家莊彩陶權杖頭: 象徵權力 首領專用》)。這可能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間最早的權杖頭。

另外,在新疆小河墓地有一座墓葬,被單獨安置在公共墓地以外,是一座圍成套間的房屋式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祭司或酋長。在她的墓室內隨葬一件白石製成的權杖,權杖的銎孔中還殘有木柄。這個權杖頭的時間大約4000年左右,沒有甘肅的彩陶權杖頭早,這不但不影響學界對權杖傳播路線的看法與認識,反而證明了那時中國的權杖頭仿佛和西方的一樣,有著「權」的象徵。

另外,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也出土了權杖頭,「除了以往相關研究成果所確認的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遺存外,還應該含有小河沿文化的遺存」。(田廣林等《關於那斯臺遺址出土棍棒頭性質的再討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5月)還有,在甘肅火燒溝遺址出土過四羊首青銅權杖頭,高8.5釐米,頂徑2.4釐米,底徑2.2釐米,寬7.2釐米。權杖頭飾呈長圓形,狀如橄欖。羊首採用複合模具分鑄後鑲嵌於主體部分,是迄今所知中國時代最早的青銅鑲嵌鑄品。以羊首作為權杖的飾物,很可能與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四壩文化中羊所佔據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有關。此器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距今約3800年左右。

通過這些考古的發現,權杖雖然源於西亞的安納託利亞和兩河流域,但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它一定是帶上了傳播過程中的經歷的文化痕跡,且在中國逐步落地,也帶上了明顯的中國文化痕跡。這與所謂的中國文化西來說沒有半毛錢關係——文化自打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互動中成長、壯大、發展,不能因為中國的文化裡有權杖頭,就認為其出土地的文化不是中國文化。這就像絲綢起源於中國,很早就被傳到西方去了,但不能因為西方人穿了中國的絲綢,就稱他們不是西方人,是中國人了。再如,我們今天都會說一些英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是中國人。所以,學界對這個的爭論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鳩杖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手杖,在全國各地古墓都有發現,漢代畫像石刻也生動記錄了鳩杖的實物資料。鳩杖也叫王杖或玉杖,是自西周以來,朝廷政府為倡導尊老養老而授予老人的手杖。但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已經能看到權杖的「權」在我國的退化,「周代的『高年授杖』活動,一直延續到漢代以後。漢高祖劉邦即位不久,就向全國頒發了《養老令》。漢文帝時,也頒行了《養老令》,並實行了『高年授杖』制度。」(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手杖》,2018年6月15日)

《後漢書·禮儀制》規定,每年秋天,給年滿70歲的老人授予王杖,八九十歲的老人,額外賜予物品。王杖的頂端以鳩鳥作為裝飾。鳩鳥是古代「不噎之鳥」,寓意老人飲食順暢、健康長壽。在這裡,權杖的「權」已經沒有多少「實」可言,更多地變為「虛」的尊。此後,權杖在我國便成了一種實用生活工具,老百姓給了它一個很口語化的名字——拐棍。

日本古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明顯,但自近現代的明治維新後,開始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與日俱增。蔣介石年輕時曾留學日本,是日本當時專為中國陸軍留學生開辦的預科軍事學校振武學校的學員,說不定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喜歡上拐杖的。

拐杖讓蔣介石有「風度」時,也給了他打人的方便。他的脾氣不好,喜歡罵人也喜歡打人,據說他第一次拿拐杖打人是在張靈甫犧牲之後,當時,他讓湯恩伯當眾跪下,然後問罪,但湯恩伯居然嘴倔,他被氣得渾身直發抖,揚起手中拐杖就打了下去,打得湯恩伯滿頭是血。還有,他一次去部隊檢查工作,見新兵們一個個被綁在黑屋子裡,奄奄一息,便將兵役署的長官叫來,劈頭蓋腦地給了一頓手杖。

另外,蔣介石在1957年時,曾送過張學良一支手杖。當時,張學良已經快60歲了,據說他收到手杖時悠悠嘆了口氣,說:「終於可以出去走走了。」可見,蔣介石的手杖至少在張學良那裡可以理解為「拐棍」,而那也是中國文化對手杖的普遍理解。至於蔣介石拄著手杖還有什麼用意,也只有蔣介石自己清楚了。

相關焦點

  • 杜蘭特怒丟一根拐杖!死神正拄著他的鐮刀趕來?
    近日杜蘭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張自己左手拄著拐杖的照片,並寫道:「周一的動力。只需要一根拐杖了。」從圖片中看,杜蘭特已經脫掉了保護靴,已經可以藉助拐杖自由行走了。顯然他的傷病恢復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要知道上一周,杜蘭特還是「雙拐」行走。
  • 拄斷七八根拐杖,餘定泗三十餘年「鬥貧記」
    新華社成都7月6日電 題:拄斷七八根拐杖,餘定泗三十餘年「鬥貧記」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蔣作平、劉坤  個兒不高、拄著拐杖,但腰板挺直、頭髮整齊,眼睛炯炯有神,這位60歲的殘疾人在花甲之年綻放了人生第二春。
  • 1965年胡志明訪華,想和毛主席換拐杖,毛主席:不換,你的太漂亮了
    主席生活作風一向簡樸,他曾對一根竹拐杖愛不釋手,就連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要和毛主席換拐杖,他也沒有同意,而毛主席為什麼不換呢? 毛主席甚至連用完火柴的火柴盒也不肯丟,他會在用過的火柴盒上編號,這樣方便後面再將新的火柴裝入這些舊的火柴盒當中。 從丁家山上偶然得到的這根竹拐杖後來一直跟著主席,不論他去到哪兒,總是喜歡帶著這根竹拐杖,最後,這根竹拐杖出現在了毛主席的遺物當中,成為了人們懷念主席時的寄情之物。
  • 《外科風雲》白百何爆自己是拄著拐杖收到劇本的
    ­  發布會現場,白百何爆料自己是拄著拐杖收到劇本的,同時稱讚劇組是「處女座團隊」。靳東則坦言自己曾因投入演戲差點抑鬱,而當問及粉絲關心的白百何「生撲」「色誘」戲碼,「老幹部」靳東則打趣道:他們是正常的男歡女愛。已經打造多部好口碑作品的侯洪亮更是現場表示給《外科風雲》打滿分,不過卻慘遭靳東表態:不可能。據悉,《外科風雲》將於4月17日登錄浙江衛視。
  • 呆頭農場:豹子兄的腳受傷了,呆頭找來了拐杖,給每個小指頭都拄上...
    呆頭家的吹風機吹出來的風有點臭,原來是黃鼠狼的屁 呆頭爸便秘第五天了,呆頭用中西結合的辦法 豹子先生的腳受傷了,呆頭找來了拐杖
  • 《盜墓筆記·重啟》焦老闆的拐杖戒指多次給特寫,有何含義?
    比如說黑瞎子和啞女的感情戲有何意義,還有焦老闆的拐杖還有戒指胸針等物品,多次給了鏡頭特寫,這究竟都有什麼含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給焦老闆拐杖,戒指給特寫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了解的焦老闆是本劇中最大的翻拍,他對於雷聲也頗有研究,一心想要破解雷聲中的秘密,同時也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僱傭汪家人給自己賣命,清掃一切障礙。
  • 白百何是怎麼受傷的,白百合參加活動拄著拐杖
    這一次出現在舞臺上,他是拄著一根拐杖的,因為他的腳受到了傷,所以看起來行動也不是非常的方便。當她接過鮮花的時候,她也是滿臉的笑容,從妝容來看她還是非常的精神飽滿的。妝容也是非常的精緻,她塗了一個非常豔麗的口紅,因為本身白百合,他的臉部輪廓是非常清晰的,並且比例也非常的協調,所以說是標準的瓜子臉。
  • 同一天生日:C羅堅持訓練不慶祝,內馬爾拄拐杖邀請幾百朋友嗨爆
    內馬爾拄著紅色的拐杖,在人群中又唱又跳嗨翻了天,玩的非常盡興。內馬爾在上月巴黎對陣斯特拉斯堡的比賽中腳部受傷,預計傷愈復出時間為4月份。
  • 我是黨員,杵著拐杖也要上抗疫戰場——記吉首市矮寨鎮幹部田曉玉
    新湖南客戶端2月4日訊(通訊員 彭經德)「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1月30日的吉首市矮寨鎮坪朗村村部,共產黨員、矮寨鎮婦聯副主席田曉玉杵著拐杖,在同事們的攙扶下與坪朗村全體黨員一道在鮮紅的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
  • 1956年張學良送表給蔣介石祝壽,蔣回了兩件禮物,張看後氣得發抖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送蔣介石回南京未曾想,張學良在南京一下飛機就被抓起來,開始了長達54年的軟禁生活。張學良很清楚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危險,但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張學良晚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打算親自送他到南京。我這一著是抓他的心,比你們想得高。這次事變,給他是很大的打擊。
  • 經常夢見我去世的爺爺,他扶著拐杖小跑地追我,我好害怕
    摘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問:我最近幾年經常夢見我去世的老爺爺,印象非常深的一次是去年他扶著拐杖小跑地追我,我特害怕,今年清明前三天夢見他還活得好好的,還說再過六十年也沒事,而且跟我們一塊抬一根梧桐樹,還有梧桐樹花。想知道為什麼老夢見他,而且我也害怕!求解,謝謝!
  • 張學良被軟禁54年,蔣介石曾開出3個條件還他自由,但被少帥拒絕
    張學良被國民黨軟禁54年,蔣介石曾開出3個條件還他自由,但被少帥斷然拒絕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扣押蔣介石,逼蔣聯共抗日。第二年1月,國民政府委員會下令將張學良交給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自此張學良失去自由。1990年後才恢復自由,被軟禁54年。
  • 解讀餘秀華——愛情跌跌撞撞,詩歌才是你靈魂和肉體的拐杖
    不是詩黃,是一些人戴了有色眼鏡冬天的時候手腳整夜冰涼如同一個人交出一切之後的死亡但是早晨來臨,我還是會一躍而起為我的那些兔子為那些將在路上報我以微笑的人們餘秀華的詩,不是字字珠璣,也不是首首「美雋」,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不經意間觸及人心靈深處的地方,總有那麼一些,讓我們看到絕望中的希望。
  • 12歲相識,結婚72年,長沙這對九旬夫婦出門還手拉手:「我當他的拐杖」
    今年6月,雨花區圭塘街道中南院社區的幫助下,兩位老人拍了「白金婚」的婚紗照,到了重陽節,社區將婚紗照當做白金婚禮物送到兩位老人手中。相濡以沫走過70多年,楊振輝告訴記者,愛情的保鮮密碼是「陪伴」,從1954年開始,楊振輝將妻子兒女帶在身邊,60多年兩人從未離開過對方。楊振輝經常帶著老伴到處遊玩,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拍照留念,記錄兩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將照片做成「幸福手冊」。
  • 湯恩伯死後,蔣介石用10個字評價他
    蔣介石又是如何評價湯恩伯的呢?陳儀對湯恩伯有再造之恩,湯恩伯也將陳儀視為自己的恩師和義父一般對待,為了不忘恩師之情,湯恩伯將原名「克勤」改為「恩伯」,寓意是永遠不忘陳儀對他的恩情。當時陳儀已經升任浙江省省長兼第19軍軍長,為了給湯恩伯找個好工作,陳儀親自將湯恩伯推薦給了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在陳儀的幫助下,湯恩伯被任命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隨軍參加北伐。 湯恩伯與蔣是同鄉,又先後在日本留學,所以頗得蔣的青睞。湯恩伯也從此一路官運亨通,從參謀、師長到集團軍總司令,官越做越大,成為了蔣的心腹幹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