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多家庭中,當孩子開始初顯獨立意識,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會比較糾結於爸爸和孩子之間水火不容的情形,特別是當孩子是男孩或者個性特別強的女孩的家庭。為此很多爸爸媽媽苦惱不堪,更是無法理解,當然也就無法從思想中認同孩子的這種敵對情緒和行為,於是媽媽們此時像極了夾心餅乾,除了忍耐和盡力調和,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不過效果卻是不盡如人意的。
那麼父子之間的仇怨真的是很多父母以為的那樣,到孩子稍微懂事了些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比如說青春期前後才出現的嗎?當然不全是,很多時候孩子有了獨立的思維和一定的能力,準確地說是力量,再加上青春期階段生理上的大量激素催化,便會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肢體衝突。但真正的根源或者彼此之間仇怨的種子很多都是在孩子初來到這個世界時便開始埋下了。
雖然很多涉及兒童成長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們一直在向大眾傳遞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及教育起著相同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們走訪家庭的過程中依然發現,理念傳播是理念傳播,真正領悟其教育理論精髓的並且恪守不渝執行的卻是寥寥無幾。
即便在那些父母都學習過兒童科學教育理論的家庭,如果爸爸媽媽並非教育專業科班出身,職業經歷中也未較長時間從事相關教育類工作,而只是利用某種機會接觸的短期培訓課程,也大多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瑣事工作繁忙、個體的惰性等很多內外原因導致學習過的內容無法長期在孩子的教育實踐中得到最大化地應用。
另外因為每個家庭的成長史、形成背景都不同,很多科學的教育理論即便爸爸媽媽們接觸了也無法在自己家庭的實際應用中起一定的作用。比如當孩子出生起到上小學前,特別是孩子處於嬰兒期時,有多少父親能夠做到和母親一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呢?
這其中最大的梗還並非是新手爸爸媽媽們不知道雙親的親力親為對於嬰兒期的孩子有多重要,而是我們國內很多家庭的傳統觀念和家庭習慣導致的。比如當媽媽處於月子期時,有多少父親能夠在下班之後的時間段去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小嬰兒和孩子的媽媽的?又有多少父親會堅持晚上陪床為哭鬧的嬰兒換洗尿布按時餵奶呢?還有多少父親會抓緊嬰兒醒著的時間去和孩子做身體上的互動的?
應該很少,一來爸爸作為很多家庭的經濟支柱需要出去工作打拼,時間精力上是非常有限的;二來婆家的長輩也都習慣於心疼在外打拼的兒子,不希望他們回家了還要去伺候媳婦和孩子,但對於生養孩子的媳婦自然覺得這是全天下所有女人應該做的,又是外人,所以很難能生發出公平的概念和由衷的心疼;三來女性媽媽們此刻需要好好休息調養,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安排家裡的事情,很多媽媽們對於爸爸在月子中需要承擔的職責也不是很清楚,或者乾脆知道也不作要求。這樣下來爸爸們也就很少會主動參與到孩子最初的生命成長中了。
當爸爸們由於思想上的倦怠、現實生活的無奈、祖輩的幹涉等各種理由未參與到孩子最初的成長中,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幼兒期,甚至是後續的童年期都不見得會有多麼深度的參與和陪伴。因為成人對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付出程度會嚴重影響未來的親子質量,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普通家庭中,孩子會長時間地和母親保有親密關係的原因之一。當然孩子並非認定的是與自己最親密人的性別,而是那個人。
即使在孩子後續的成長中,依然會和媽媽之間有各種矛盾衝突,但比起其他人或者不那麼親密的父親,媽媽依然是自己最信任最願意去依賴的人,而之所以會與媽媽有衝突原因也多起於母親的失職和超越邊界所致。
所以想要避免孩子在未成年的某個年齡段與父親關係緊張,那麼作為母親需要從孩子出生起便要最大限度地去要求另一半儘可能全程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哪怕是只能抱孩子十分鐘,哪怕是換尿布動作不那麼利落,哪怕是衝奶的溫度還沒有掌控好,哪怕對孩子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哪怕哼的曲子不在調子上,但只要是親爸,就要求其多多和孩子相處,從月子中就要開始。
在很多前往專業機構進行教育心理諮詢的家庭中,以及那些在學校中被反映是問題孩子的家庭中,我們都能一致地發現孩子背後的家庭及父母存在特別明顯的缺陷,特別是父母的性格問題及婚姻質量尤其嚴重,即使雙方在社會中的地位、能力、階層相對來說比較優質,但依然無法實現1+1>2的效果。
除了那些由母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家庭,以及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以上的精英家庭,很多家庭都還是一方負責賺錢養家通常是爸爸以及父母雙方都是全職,而後面的兩類家庭又通常會出現養家者被無形中抬高地位,婚姻關係因為雙方不平等、不對等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甚至是破裂。
當爸爸們默許了自己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就應該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時,所有的家庭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夫妻的情感問題便會接踵而至。當夫妻雙方都為全職而又無法正確地在職場和家庭中進行良好的角色轉換時這些問題也會階段性出現。
即便這些問題在很多家庭中以雨點狀出現,而非疾風暴雨式,那麼又有誰能保證在與孩子長達18年的家庭生活中,夫妻彼此之間的對待方式、相處態度、遇到問題時的解決路徑、各自對待孩子的方式等是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和幹擾的呢?恐怕沒有吧。
而且通常對於夫妻間的矛盾分歧,成人們又很少有理智能夠巧妙地避開孩子處理或者面對孩子處理時依然能夠做到冷靜客觀、不指責、不對罵、就事論事,這樣的修煉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都能做到的。而且很多父母會在處理大人之間的事時順道捎上孩子,比如讓孩子在兩人中間傳話、監控、探聽信息,又比如一談到離婚就要首先把孩子叫過來當面問其要跟誰,這些手法基本上等同於把孩子扒光了扔在大街上遊街。
當孩子被夾在父母中間又因閱歷能力不夠而沒有很好的方法解決,那麼孩子自然選擇從內心深處站在那個平日裡處於劣勢或者對於自己更關照的父母一方,如果平日裡雙方對孩子都不錯,那麼孩子是不希望雙方離婚的,於是便會想方設法不讓離婚成為事實,而在沒有更好方法的情況下,便會犧牲自己,讓自己變得糟糕、出格、問題不斷,目的只是為了讓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身上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討論離婚。
而無論是孩子選擇一方支援,又或者把自己變得糟糕,都會使孩子的性格、認知、心理、觀念態度、道德等很多成長內容的形成關鍵期面臨威脅。一旦這些重要的內在成長內容沒有得到健康發展,那麼對於孩子的當下及未來一生都是後患無窮。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一般選擇支援的一方是媽媽,除了母性的本能原因之外,還有社會中特別是職場中對於男女性別的差異化對待,通常女性都被視為弱勢而非女性性別上的平等和尊重。這樣就會更加加深孩子對於父親的怨恨和仇視,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力量增強,在生理激素的刺激下,更樂意去挑戰那些力量強大的、具有一定危險性的人和事,比如說父親的暴力。
同樣無論是父母哪一方比較強勢、跋扈、不講理,喜歡用力量型的強制方式解決問題,都會在孩子心中成為那個更願意與之對抗和仇視的人。所以父母的性格、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態度、溝通的語言等一切對外的內容都會嚴重影響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而如果孩子選擇的是把自己變得足夠糟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那麼除了當下會給自己招來很多學校內的、學校外的、家庭中的各種難題之外,也會出現很多意外的事件而釀成悲劇,比如離家出走、與社會青年廝混、在校打架鬥毆等。當孩子們還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把控事件的能力和度時,犯無法挽回的錯誤的機率是非常大的。這些父母們是否事先考慮過了呢?
即便孩子很幸運沒有在未成年階段闖下什麼大禍,但未來同樣會在成年生活中暴露出各種性格、行事風格、做人等方面的致命缺點,那個時候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具體影響又會以何種方式呈現完全不是我們能預料的。
所以在孩子成年之前,在以學習為主的人生階段,在各方面高級的成長內容發展階段,家庭中父母雙方的性格、態度、三觀、做人做事、婚姻維繫等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都將是孩子未來人生的鋪路石,每一塊都很重要。
當然沒有完美的父母,但如何做好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卻是會讓孩子看到、聽到、感受到,並且記在心裡,當有一天孩子長大,突然意識到父母對自己做過的那些有多麼的不願再想起時,便是他痛苦心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