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哪怕物質再貧瘠,也要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氣
當路遙夾著縣委特批的兩條香菸,一頭扎進窯洞的時候,他已經預感到了未來,沒有多少日子了,這最後的一部小說,就是他的墓志銘,為此,他嘔心瀝血,耗盡了所有精力,終於,《平凡的世界》誕生了。
路遙是幸運的,直到今天,他仍有數以百千萬計的讀者。他又是不幸的。他終於沒有在主流文學史中留下重要的印記,雖然他有比所謂先鋒派、新生代、新寫實更多的讀者。
評論家,文學家,一邊倒的,認為這是一部並不出色的作品,結構,人物,寫作手法,都難登大雅之堂。
路遙離偉大很遠,但離可貴很近。
路遙從一個偏僻的農村起步,事實上他的視野也從未超出一座縣城。他的成名作《人生》已經展露了他所有的文學命題:個人實現或用流行的詞「奮鬥」。路遙與他筆下的人物一起奮鬥,直至獲得茅盾文學獎,這個他極其看重的獎項。
他真的一點也不現代,更不後現代。已經無法向我年輕的人們解釋路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精神氣質,所以我們要尊重別人和自己的記憶與選擇。
路遙在寫什麼,是什麼觸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我掃過一行行粗劣的字句,想要找到答案。
寫一個變幻萬千的時代?他雖然翻遍了縣委找來的資料,認真核實每個時間節點的大事小情,但,這在小說裡,只是個背景,模糊而稍顯突兀。
寫人物,寫人性?路遙是樸素的,也是笨拙的,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帶著簡單的標籤,沒有側面,沒有變化。
寫愛情,寫命運,路遙貧瘠的感情生活,也不會給他多少感悟。
直到,再次翻看書頁,看到了這裡。
「他從被子旁把黃提包打開,將新買來的衣服放進去。這時候,他才發現了提包裡那本《牛虻》,半個月來他已經忘記了從賈老師那裡借來的這本書;甚至也忘了他自己是個識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現在正好能看這本書了。」
「他內心立刻感到一種戰慄般得激動!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爛被子裡,匆忙地打開了那本書,竟忍不住念出了聲:『亞瑟坐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裡,正在翻查一大堆講道的文稿……』」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多麼令人動容的畫面啊!骯髒、凌亂的窯洞和朗朗而讀的孫少平。這一刻,在美麗的風景畫在這一幕面前,或許都該羞愧了。
我明白了,也深深地為之感動。
路遙在告訴我們,也告訴自己:哪怕物質生活極其貧瘠,也要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氣!
這句話,這個段落,無疑,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