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21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王玲瑛 通訊員 王雅慧)浙江省2014年獲高校藝術特長生資格考生,最近在浙江省教育考試網公示,有202人次入選。杭十四中的張家盛,一人獲得10所大學藝術生資格,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高校,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在202個獲得藝術特長生資格的同學中,記者發現,藝術培訓中非常流行的鋼琴並不佔優勢,只有7個名額,與古箏、小號、薩克斯的人數一樣;看起來很平民的竹笛,在樂器裡排第一,共有18個名額。
10個大提琴名額
被他一人包攬
張家盛獲得10所大學藝術生資格,憑的是他的大提琴特長。浙江今年202個藝術特長生名額中,有10個大提琴名額,10個都被張家盛拿了。
清華大學今年藝術特長生的大提琴項目,在北京參加考試的有100多人,全國一共只有2人獲得資格。
三年前,張家盛憑藉大提琴特長進了十四中。目前他的特長生資格,可以獲得清華大學降60分,浙大降20分等優惠,中山大學只要求他上一本線。
不過張家盛的學琴之路,一般人很難做到。
4歲學琴,每天練習不少於1個小時,14年從不間斷;從小學五年級起,還要一個月去2次上海,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專門指導,媽媽每次開車送去,來回就是6個小時。
「從小和他一起練琴的,一般考到五六級就放棄了,堅持到最後的不多。」張家盛媽媽說。
跟鋼琴、小提琴這樣熱門的樂器比,大提琴在學樂器的學生中,不算多,中提琴、低音提琴學的人更少。
但記者在《浙江省2014年獲藝術特長生資格考生公示名單》裡發現,在藝術特長生這條路上,大提琴今年有10個資格,中提琴也是10個;鋼琴只有7個,小提琴13個。
也許因為學的人少,大提琴和中提琴各10個名額,幾乎都落在同一個人身上——杭十四中張家盛拿了10個大提琴;杭十四中林鎮川拿了9個中提琴名額,另一個中提琴名額由溫州中學杜暢宇獲得。
同樣因為學的人多,鋼琴和小提琴的特長生資格,就沒那麼集中——7個鋼琴資格由4位學生獲得;13個小提琴資格由6個學生獲得。
相對冷門的樂器,其實獲大學藝術特長生資格機會更多。
拋開實用主義談藝術
學哪種樂器都好
其實,藝術用這樣冷冰冰的數字來解讀,挺不招音樂老師待見的。
記者採訪中,在一音樂培訓機構任職的張老師說,藝術教育不能這麼功利,它是比較特殊的學習經歷,學音樂的人需要經常與自己的情感打交道,用音樂表達喜悅或者悲傷。純理性地分析學哪種樂器好,然後奔著考試這條路去,最後只能是考完就束之高閣的命。
張老師分析,現在比較常見的藝術培訓路徑是這樣的——幼兒園,家長送孩子培訓,只要能唱、能彈和能跳就行,是最純粹的;到了小學,因為小升初有特長生了,就開始分化,很多家長想衝一衝這條路;到了中學,憑特長進學校的,繼續堅持,沒有據此升學的,逐漸放棄,甚至阻止孩子再練。
「其實大多數人學樂器不用多麼精通,通過練習,懂得欣賞音樂,有屬於自己的一項愛好,能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這藝術就沒白學。」張老師說。
正在浙大讀書的小王告訴記者,她學過6年古箏,小學六年級時考到業餘七級,但到初中就放棄了。學習太忙,沒有時間,古箏後來並不成為她考大學的敲門磚。
雖然升學沒幫上忙,但小王並沒有讓古箏放在牆角積灰。「高中學習比較緊張時,我會彈彈琴,當作調劑。上了大學,有時還可以在同學中炫一下,音樂是人際交往中很好的溝通路徑。」小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