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下來要說的觀點可能並不中聽,但它卻是實話。
我剛分配到農村中學教書那會兒,村裡有兩個孩子正好都在我的班上。他們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讓我不得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學習究竟更多的依靠天賦還是勤奮?
程同學年長兩歲,為人憨厚忠實。他學習極端刻苦,農村孩子,在初中階段,每天晚上都要學到十一二點;而王同學飛揚跳脫,學習隨隨便便,作業一做完就滿村到處去野。他家在我家斜對門,我晚上8點以後就從沒見他房間裡亮過燈。就是這樣,王同學每回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而程同學卻一直掙扎在及格線上。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王同學輕鬆拔得頭籌進了重高,還是貪玩,鬧到差一點被學校開除,結果高考仍然考上全國重點武漢理工大學,排名前40位的211名校。程同學勉強上了普高,最後讀了五年制專升本。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20多年來,我始終關注這種現象,最後不得不接受一個我起先並不認同的觀點:讀書是一定要靠天賦的。
我真的替勤奮刻苦的孩子感到惋惜,缺少了那一份靈氣,他們學得真苦真累!我也對那些受到上天祝福的孩子由衷高興,得到了幸運的加持,他們註定輕鬆自如!
只不過,幸運兒們往往是「讀書一定要勤奮」的反面註腳,真是沒辦法援引過來說服不肯勤奮的學生。
所以,我開始接受這個事實:學習者是分段位的。段位高的學生,幾分鐘高效學習抵得上段位低的幾天幾個月甚至是幾年!不服不行。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古人所謂的「勤能補拙」,竟然是一句心靈雞湯呢?
不是的!古人這句話說的是對的。勤奮能讓拙劣的變成一般的,能讓一般的變成較好的,能讓較好的變成優秀的,能讓優秀的變成卓越的,勤奮的作用毋庸諱言。
但恕我直言,勤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既不能棄之於不顧,也不能太過誇大。勤奮只能讓人從下一個檔位上升到上一個檔位,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上升一個檔位。
也就是說,勤奮只能讓拙劣的成為一般的,卻極難成為較好的。但這不能成為不勤奮的理由,上升永遠比不上升強,這是顛撲不破的。
笨鳥先飛,總能向著目標更進一步。不努力去飛,肯定會徹底掉隊,失去蹤影。
所以,天賦不足也不要氣餒,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是成功。比如只能上二本的水平,上了二本就是成功。而天賦出眾更不該暴殄天物,對不起自己的天賦就是失敗。本來是清華北大的材料,只考到了中等985,就不值得驕傲。那些在頂級名校放任自己,遭到退學的孩子,哪怕後來又洗心革面,再登巔峰,也不該成為宣傳學習的榜樣。因為,不尊重自己的天賦,也因為,讓天分不足的勤奮者產生了信念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