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 實習記者 楊卉)近期,我國接連出現多個打著「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等旗號的養老投資項目、產品,因無法兌現投資承諾,讓不少老年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金血本無歸……一時間,養老領域成了非法集資的高危地帶。對此,12月3日,民政部聯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發出了《關於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的風險提示》(以下簡稱《提示》),明確為養老理財、投資行為劃出「紅線」,即辦理「貴賓卡」、「會員卡」、收取高額會員費,以及「炒床位」等現象均不符合正常養老活動範圍,存在風險隱患。專家認為,近期頻繁出現的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等問題反映出目前國內的管理制度仍存短板,同時,這類案件消費證據難保留、項目資質難界定等,都是擺在相關主管部門面前的難題。
據悉,《提示》中明確表示,近期,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名義,承諾高額回報,以向老年人收取會員費、床位費,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手段,實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非法集資、傳銷等犯罪,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具體來說,《提示》中提出,高額返利無法實現、資金安全無法保障、健康需求無法滿足、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等四個方面是目前老年非法集資的主要隱患。
據《提示》介紹,在一些案件中,返利資金主要來源於老年人繳納的費用,屬於拆東牆補西牆。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繫,高額返利僅為欺詐噱頭。如近期登上網絡熱搜長沙某養老機構非法集資案件,就是利用超出正常範圍的高回報率作為吸引老年人投資的噱頭。該機構稱,老人投入11萬元,年利息可達1.3萬元,相當於12%的利息。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合法合規的金融理財產品,收益率正常只有3%至5%。如果超6%就要打問號,超8%就有危險。據當地政府的相關通報,目前,該案已有3972名受害者前來登記,涉案金額達5.05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近期還有一養老機構被曝出將一張養老床位炒出24萬元的「天價」,被業內稱為是打著賣養老床位的幌子違規「炒房」。據悉,在該案中,受害老年人多達2000名左右,受騙金額初步統計也有5億元左右。對此,《提示》就明確指出,一些養老服務機構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承諾服務,或超出可持續盈利水平承諾還本付息。在此過程中,大量來自公眾的資金未實施有效監管,由發起機構控制,存在轉移資金、捲款跑路的風險。
針對國內養老市場頻繁出現的非法養老集資問題,中國老齡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表示,這類行為,不僅坑騙了老年消費者,還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而此次出臺《提示》,無疑是對老年市場的一次及時預警。同時,黨俊武還直言,面對非法集資監管難、保健品難鑑過程複雜等問題,各級監管部門應當加快甄別分類的速度,及時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有效反饋,但同時,各地也不能對正規銷售的保健品、市場化的養老床位全部「一刀切」管理,「既要打、也要扶。」黨俊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