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數據顯示,30.22%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理財投資陷阱或騙局。這一情況對比2019年已有顯著改善。根據融360維度以往調查結果,2019年有43.9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投資理財騙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蕾 「30.22%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理財投資陷阱或騙局」、「面對投資理財騙局,90後受害最深」、「社交媒體、電話簡訊和網站APP廣告推送為主要渠道」、「股票推薦騙局、網絡賺錢遊戲騙局和網絡博彩騙局成為主要噱頭」……
1月14日,融360維度發布《中國大眾投資理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2021)》,該次調查的樣本取樣以青少年和成年人為主,兼顧老年群體,樣本的分布涵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除外)。
調查數據顯示,30.22%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理財投資陷阱或騙局。這一情況對比2019年已有顯著改善。根據融360維度以往調查結果,2019年有43.9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投資理財騙局。
從不同年齡來看,90後遭遇投資理財騙局的比例高於其他年齡群體,達到32.39%。其次是80後(29.06%)和70後(28%)。融360維度認為,90後踏入工作崗位後,對投資理財的熱情得到釋放,成為投資理財領域新生力量的「主力軍」,但相關經驗不足,容易成為欺詐的主要針對目標,因此導致遭遇騙局蒙受損失的比例較高。
調查發現,股票推薦騙局、網絡賺錢遊戲騙局和網絡博彩騙局是導致受訪者蒙受損失的主要類型,分別有48.45%、42.27%和39.18%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P2P非法集資騙局(34.02%)、數字貨幣騙局(27.84%)緊隨其後。這些騙局往往以高收益為噱頭,用所謂成功案例引誘投資者入局投入大量資金,套住錢財後快速離場,待投資者醒悟時詐騙份子已無蹤跡。
「我最近被拉入一個數字貨幣交流群,裡面各種吹噓數字貨幣的高額收益,經常給出一些不知名虛擬幣網站,慫恿我們在上面投資。」家住北京朝陽的陸非(化名)之前曾投資過比特幣,清倉已有一段時間。最近比特幣行情看漲,各種交流群的電話、簡訊不斷找上門,以高額收益為噱頭誘惑陸非投資數字貨幣。
「我有朋友之前就曾遭遇過類似騙局,所以當那些交流群慫恿我投資時,我沒有加入,他們一看我不上當就把我踢出群,但不知道有沒有其他人被他們忽悠了。」陸非表示。
調查數據還顯示,社交媒體、電話簡訊和網站APP廣告推送是受訪者遭遇投資理財騙局最多的三個渠道,以社交媒體最甚。在遭遇騙局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表示,自己是在社交媒體渠道上遭遇投資理財騙局。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短視頻直播日益火爆,短視頻直播平臺也被欺詐團隊盯上成為投資理財騙局高發的地方,數據顯示,32.99%的受訪者表示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遭遇過投資理財騙局。
在投資理財中遭遇騙局,將帶來多大的經濟損失呢?融360維度在調查中發現,47.42%的受訪者表示損失金額在3000元以下,36.08%的受訪者損失金額在3000至3萬元之間,16.49%的受訪者損失金額在3萬至50萬元之間,損失金額在5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佔比0.01%。
遭遇投資理財騙局蒙受損失後,處理情況如何?調查發現,僅有44.33%的受訪者選擇馬上報警立案,20.62%的受訪者選擇向親友尋求幫助,10.31%的受訪者在網絡發帖追討,而有23.71%的受訪者表示自認倒黴。融360維度認為,這表明大眾防騙維權意識還有待提高。
上述情況也導致大眾在遭遇投資理財騙局後,追回損失的情況不容樂觀。調查數據顯示,在遭遇投資理財騙局的受訪者中,能夠完全追回損失的僅佔比11.34%,42.27%的受訪者追回了部分損失,而有46.39%的受訪者沒有追回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