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逗奶爸/文 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如今大齡單身青年越來越多,這其中沒有找到合適對象的人佔一大部分,而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意結婚的也有很多,比如人們常說的「恐婚」一族。
「恐婚症」其實由來已久,只是這幾年才被我們熟知。它指的是未婚的人對婚姻的畏懼和逃避。其來源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兩方面。
一是因為原生家庭中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和諧,比如父親的不負責任,母親的自怨自艾,讓孩子對婚姻沒有信心;另一方面則是社會輿論對不幸福婚姻的宣傳,比如被過分誇大的「婆媳矛盾」以及對合格配偶的理想化描述。
綜合考慮,前者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家庭中父母地位不平等導致的種種矛盾,讓孩子們對異性產生偏見,從而影響他的擇偶觀。
而對於男性恐婚者來說,對其影響更深遠的可能是母親。
「拿不住的女人,我就是打光棍也不娶回家」,一個33歲單身男人的擇偶原則
朋友張先生今年33歲,論收入他在某視科技做軟體工程師,月薪30000+;論長相,他1米84的個子,屬於標準的「衣架子」,形象氣質均屬上佳,可他至今還是單身。
不是身邊沒有女孩,他常常被我們調侃是「渣男」,他談過多很多個女朋友,但沒有一個能夠結婚的,大多數情況下是他甩了人家。
「拿捏不住的女人,我就算打光棍也不會娶回家的」,一起吃飯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神逗跟他是初中同學,現在也都在武漢,平時來往也很多,也常常跟他說,不要太挑,遇到合適的就娶了,但他一直都有他的堅持。
直到18年年底她妹妹結婚,我到他們家做客,才大概知道了問題的所在。
我了解到的3件事情或許可以說明某些問題。
第一件,家裡什麼事都是他媽媽做主,人情往來都是媽媽在張羅,他父親幾乎不出面,原因是他父親根本插不上話,訓的像個傻子,被他媽媽使喚地滴溜溜地轉;
第二件,他的妹夫在接親的當天,被自己的丈母娘當著眾人的面訓斥「沒教養」,親戚朋友一番勸解之後,她還振振有詞:「我就是這樣,你受得了就受,受不了就別跟我女兒結婚!」
他女兒當天哭了,可能不是因為捨不得爸媽,而是覺得太丟臉;
第三件,他和他妹妹以及他父親,在他媽媽面前基本不敢有任何違逆,他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就算是說錯了,也不去辯解。他媽媽的口頭禪是「都不聽我的,我之前就說……」
聽他說,他跟他爸私下給他媽媽取的外號叫「說不得」,就是無論如何不能說她不對,因為等待他們的會是狂風暴雨。
這裡我們不去追究他媽媽為何會養成這種性格,任何事情發生可能都有它的原因,只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對女性產生嚴重的偏見。
他在他父親的婚姻生活中看到了太多不幸,在他看來,忍氣吞聲,無限包容不一定能換來理解,很可能會換來對方的得寸進尺和肆無忌憚。
據他所說,他交往過的好幾個女孩都有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控制欲,如果僅僅是任性,他說他能理解,但控制欲太強,他便決不接受。
他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性子是很內斂的。在他魁梧的身形下,說他「柔弱」可能有些古怪,但事實就是如此。
他擔心自己未來的妻子如同自己的母親一樣,自己的婚後的生活也如同自己的父親一樣。
恐婚男的3種表現
現實中人們眼中的「恐婚男」自身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有三種:
1、沒有責任感
「恐婚男」身上一般都有這種表現,他們不想結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承擔婚姻中男人應有的責任,他們渴望戀愛種卿卿我我的感覺,因為戀愛不涉及任何責任問題。
2、自私自利
他們凡事都會盤算自己的得失,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基準。
真正意義上的「恐婚男」多半經濟條件不差,他們身邊不缺優秀的女孩,他們很享受這種「萬花叢中過」的感覺,不想被婚姻絆住腳。
在他們的觀念裡,結婚意味著承擔更多的責任、犧牲更多的人生自由,更會擔心失去財務上的自由。
3、缺乏自信
多數時候「恐婚男」都會希望女孩能「小鳥依人」,對自己服服帖帖,不去「控制」自己的生活。
對女性的不信任和偏見,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自信心的缺失。
他們擔心自己不能成為「一家之主」,擔心婚後「拿捏」不住自己的妻子,擔心一旦失去經濟上的優勢,自己的家庭地位也會隨之降低,擔心一直在自己「拿捏」下的女人「翻身做主人」。
除了巨嬰,母性泛濫也可能成就一個「恐婚男」
張先生產生恐婚情緒,其母親的責任是很大的,在他前30年的生活中,母親包辦了家裡的一切,有事也是母親頂著,全家人都不怎麼需要出面解決問題,最多只是遭受母親的一頓抱怨。
而抱怨也是推脫責任的一種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會沒有擔當,並且天生就缺乏家庭責任感。
母親對孩子的愛來自於天生的母性,而母性也是一種「保護欲」的表現,但過多的保護欲則會變成「控制欲」。
一般情況下,母親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會讓孩子過分依賴、無法自理自立,成為啃老的「巨嬰」。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會厭惡這種極端的「控制欲」,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逃出控制範圍。
他們在經濟生活上是獨立了,可心理上仍然是「巨嬰」,他們只是擺脫了母親經濟上的控制,而心理上的缺陷比如缺乏自信心、缺乏責任感、自私自利,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彌補回來。
當他們成年以後,這些心理缺陷很可能讓他們患上恐婚症。
結語
母愛是偉大的,母性對孩子的保護欲本是沒有錯的,只是過度的保護欲很容易演變成「控制欲」,媽媽們會擔心,一旦孩子不在自己的護佑下就會受到傷害,從而促使她把孩子緊緊地抓在手心裡。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放手,孩子成為「巨嬰」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即便孩子成功的經濟獨立了,也會因為心理上的一些缺陷產生「恐婚」情緒。
無論如何,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做父母的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父親有父親的樣子,母親有母親的樣子,和睦相處,孩子才能有更完善的人格。
不要讓泛濫的母性,毀了孩子的未來。
【文/神逗奶爸 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