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還能看懂繁體字?明明已經棄用60年了,原因很簡單
眾所皆知,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漢字更是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至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建國初期,因為國家急需大量人才,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能力,讓普通人也能識字認字,於是全國發行漢字的繁體簡化運動,從書寫到讀物,大力推廣簡體中文,並一直廣泛應用到今天。這時,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就是繁體字雖然已經被棄用了60多年,那為何我們依舊可以一看就懂,有些甚至可以直接讀出來呢?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讓我們 一起去看看吧!
一,大幅度變形的繁體字佔少數。
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西方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標準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潮流和文化發展趨勢,簡體字被廣泛推廣。但是簡體字的發展演變也是建立在繁體字的基礎之上。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儘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簡化字的變化是系統性的,有規律可尋,所以我們會覺得繁體字簡化後的漢字,樸素簡單,而偶爾看到同類型的繁體字也會有親切和熟悉感。
二,漢語字典詞典繁體簡體兼備,一應俱全。
大家應該都熟悉,在小學階段,我們人手都會有一本《新華字典》。當時老師要求遇到不懂的字就要查字典。其實不要小瞧這一本字典,它裡面可是包羅萬象,大有學問。每個漢字都有條目、括號備註、字音字形、以及字的解釋。只要翻來字典,就能看到它括號裡的繁體形式,所以雖然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簡體字的教育但是生活學習之中,我們已經受到了繁體字的耳濡目染,所以看到繁體字也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和熟悉感。
三,生活的大環境的影響。
雖說在新中國時期,因推行漢字簡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離傳統文字有些疏遠,但是在整個社會的大文化環境下,繁體字與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小到大,無論是從古籍、影視戲劇還是書法藝術等方面,我們始終都有意無意地注意到繁體字體的縮影。
由於繁體字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所以不僅在中國,在中國周邊國家中,繁體字仍舊具有非常的影響力。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雖說簡體字是現代的文字發展主流,但繁體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在書法中。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對漢字演變的一種記錄,如果繁體字徹底消失,漢字的演進鏈條就會缺失一環。各位網友們,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