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排隊打飯,看著五六個素菜,挑了兩份,再來一份米飯,就算是解決了午餐。
仔細想一想,這個午餐就是在比較中挑選的。
人生多時,在不自覺的比較、選擇中。
例如出門早了悠閒地瀏覽手機新聞,突然通知早些去單位,匆匆忙忙忙一會兒,再到再次輕鬆下來,期間多次情緒變化,不知不覺地經歷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無意比較的結果。
無憂無慮的人,不忙的人,不閒的人。
那一年,從平房搬到了樓房裡,只有60多平方米,水電暖都很滿足。如今搬進了兩、三倍大的新房,才真正感到什麼是舒適和寬敞。每當回到老房子,暖和依舊,同時明顯感覺到小了許多。
以儉為貴,以奢為儉難。當然,這就是比較。
若這些比較容易覺察,有些則需要主動認識,並有意注意,儘管它們總是如影隨形。
例如知識的獲取,就是要將研究對象與環境區分開來,形成「對象-背景」的認知範疇,並與原來的經驗進行比較。
另外,情緒變化每天都伴隨著我們,而且因人而異,心理學認為「情緒是外在客觀事物和主觀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這是無意識比較的結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家庭教育這種比較現象較多。
脾氣很大的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喊:「你看誰學習多認真」,別人家的孩子成為最好的孩子,這種粗魯的比較深深的傷害了多少可憐的孩子,如果孩子反悔說:「你看誰誰父母多厲害」,那是多麼諷刺。
如今連父母都不敢和孩子比較,唯恐傷害。
實際上,這正是另一種比較。
比較全面,實事求是,具體一點就行了。例如比分數、比學習、比禮貌、比獨立,切忌只拿孩子的缺點比別人的優點,完全不拿孩子的優點比別人的缺點。
為什麼不以比較的方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去打擊羞辱孩子的行為?
對比既然是經常存在的,何必刻意迴避。
比較法本身沒有對與錯,不會用就有錯。感情也是這樣,既然是比較的結果,那就應該主動了解對方。
可說,心理活動是比較的結果,壓力、經歷、知識、情緒、快樂、快樂、痛苦、心境等等,無不如此。
心理上說,「意識就是在清醒狀態下的覺知,覺知就是意識」。
在我們敢於直面真相、不迴避、不壓抑的情況下,學習田忌賽馬的智慧,主動擴大自我意識的範圍,因為善於比較而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