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自唐代翻譯成《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其中的84句大悲咒廣為弘傳。
眾所周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是「耳根圓通」法門,常以諸佛菩薩的化身,悠遊於大千世界,隨緣度化。大悲咒的84句經文,每一句都對應著一種化身。大悲咒的由來,也與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息息相關。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過去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有佛名千光王靜住如來,菩薩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首次聽聞大悲咒。在法會上,菩薩領受佛命,將以此心咒,普利一切眾生。此時觀世音位居初地菩薩,聞此心咒,當下超越八地。
觀世音菩薩弘發誓願,願以此心咒,利樂一切眾生而生千手千眼。發誓願之後,菩薩立刻具足千手千眼,十方諸佛放光普照,十方大地為之震動,這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此後無量劫中,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法會中聽聞受受持此心咒,歷經生死變異而不廢忘。
提及受持,想必很多善信每天都要誦讀大悲咒。特別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遇到怖畏厄難的情況,也會誦大悲咒,祈請菩薩慈悲化解。那麼,究竟該如何誦持大悲咒,誦讀此心咒,又有什麼功德利益呢?
誦經或者持咒,最大的作用就在於斷除妄想、去除思慮。受持大悲咒,需要注意無斷、無慮、無住這三點。
所謂無斷,就是受讀誦持的過程,誦經持咒不使斷絕。受是信受,不管是大悲咒還是六字大明咒,揀擇與自己相應的心咒,並具足信心。讀即誦讀,讀懂每個字的含義,讀通順,有節奏,不拗口。誦是背誦,一氣呵成,不使停頓。持即持咒,背誦熟練後,能夠一口氣背誦三遍,除去換氣沒有停頓、間斷,稱為持。
所謂無慮,就是不去理會妄想雜念。人時刻都有妄念,但是想去壓制妄念,這本身又是妄念。在自己思慮妄念的當下,那個妄念早已灰飛煙滅。所以對於妄念,不要被它捲入其中,也不要試圖去掃除它。專心持咒,妄念必然自生自滅。
所謂無住,就是不執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持大悲咒到一定境界,會沉浸在咒音的穿透力或者迴響中,追求更加強勁的氣息,更有攝受力。追求這些,就會停留在其中,境界反而成了障礙。所以要放下境界,無住生心。
經雲聽聞誦持大悲咒,可滅累劫無量重罪障礙,得一切安樂圓滿,概括起來,大悲咒具有包括離三惡道、所求皆得等十二種功德利益。那麼,你平日功課有沒有持誦大悲咒,又有何心得體會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