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者必有報應。
2020年的(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本周公布了本屆的獲獎名單。在眾競賽攝影作品裡,卻有一張《遺珠之憾》令人極為在意——一張攝於2019年1月4日,中國廣州的野味餐廳,(滅絕危機中的穿山甲)。
這組奪得(年度環境新聞最佳故事照片)第二的作品,是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史德頓與記者貝爾的合作採訪,是2019年6月該刊的深度報導「盜獵迫使害羞、內向的穿山甲走向殞滅」,內容西起奈及利亞、喀麥隆,東至越南、中國,追蹤著橫跨非洲-亞洲的(非法盜獵走私鏈)。
穿山甲科的分類只有3屬共8種,其中非洲大陸有4種,亞洲大陸有4種。但由於自然棲地的消失,以及人類大量的濫殺獵捕——特別是我國對中藥的需求,更讓穿山甲成為「全世界盜獵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亞洲的4種穿山甲,目前都已是瀕危物種或極危物種。因此亞洲的不法商人,近年來才會極力搶進非洲,兇猛地開啟了大賺黑心錢的國際盜獵黑市。
在中藥傳統上,穿山甲的鱗片磨成粉後,常用於活血與消腫作用,據稱可緩和風溼通血路。但現代科學中,不僅完全找不到穿山甲粉的藥用證據;就連古籍藥典上,至少還有125種藥草品項可替代作用——因此穿山甲的作用,根本沒有任何必要性。
你吃自己的腳趾甲就好了,吃什麼穿山甲?
雖然醫界學者們不斷強調,穿山甲的鱗片完全沒有科學藥性可言。但嘗吃穿山甲的迷思需求卻越來越大,因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穿山甲消費市場,就是在我國。光是受我國政府批准,可合法入藥穿山甲的中醫藥廠,就多達200餘家;市面上的穿山甲製藥,也有60多種。由於長年的濫捕濫抓,我國野生的中華穿山甲已是極危物種,且與小熊貓、藍鯨同類,屬於禁止野外捕殺與食用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因此在2017年《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全面禁止跨國穿山甲交易後,養殖穿山甲的產業鏈才在中國蓬勃發展了起來。
但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專家訪問中,專家們大多認為習性膽小易緊張的穿山甲,根本不可能大規模人工化養殖。穿山甲對於環境壓力非常敏感、飲食選項又極為狹小而特別,在人工環境下很容易生病或緊張死亡。因此就連一般的學者或動物研究團體,都很難養活救援回來的穿山甲;更別提追求數量、效率的大規模養殖工業。
問題來了:如果大規模養殖不是可靠選項,我國每年上百噸的藥用穿山甲需求,又是從哪來的?事實上無論是外媒《國家地理雜誌》還是《南方日報》,都曾數次披露答案:用合法養殖場來過水、漂白黑市走私的盜獵穿山甲。之中,除了我國本土的稽查長期存在弊病與疏漏外,近年來更多次發生我國商人在非洲投資穿山甲養殖場,實際上卻是在做盜獵轉口生意的重大犯罪。
與堅持使用熊膽粉的問題一樣,我國市場對於穿山甲的入藥迷思,另一層面上也與山珍野味的失控飲食文化有直接牽連。像是照片中的廣州野味餐廳,就是史德頓快門記錄的屠宰場。根據報導的說法,現場的老闆、廚師與本地饕客,沒有人在意穿山甲的來源,也不覺得這種食用文化有什麼不對。
直到今天,野味染病的輿論譴責才傳來,穿山甲被懷疑是病毒的潛在宿主之一,各種對於野味文化的譴責才又傳了起來——儘管目前的發展又和熊膽問題一樣:政府雖然禁止大家食用野生動物,但依舊不限制藥用野生動物。
在中國廣州的近郊餐廳,一名廚師拖著穿山甲的尾巴,準備宰殺、料理然後上菜。在這張得獎照的圖片裡,攝影師黯然記下了這隻穿山甲的命運:「在這家餐廳裡,穿山甲肉……每公斤能賣2500元人民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