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世界各地文化和宗教存在差異,導致各國對同性戀人群存有爭議。儘管部分國家同性戀婚姻已經「合法化」,但大多數國家仍然應對同性戀婚姻問題存在法律空白。在中國,隨著社會包容度的增加,人們對LGBT人群(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從過去的遮遮掩掩,變成了現在的更加寬容。
1月11日,中國最大「同志」社交軟體、主要用戶是男「同志」的Blued基於其App端和各第三方機構數據發布了《2015Blued大數據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其中顯示,「同志」人群在我國分布最多的前四個地區分別是北京、廣東、江蘇、山東。調查同時顯示,有40%的男「同志」考慮未來到海外接受代孕服務。
「好基友」們都住在哪兒?
曾經有個別機構經統計並估算,同性戀人群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約為5%,以此推算,我國共有男女同性戀者近7000萬人,而其身後又有各自的父母、家庭和社會關係,他們的生活牽動著社會整體。對公眾而言,當前「同志」人群多數仍處於隱性或半隱性的狀態,而關於這一人群日常生活的報告更是少見。
(受訪LGBT人群的工作狀態)
此次公布的《白皮書》發布了很多有趣的數據和資料。健康界從中發現,在經濟越發達、人口越集中、社會包容度越高的地區,如東部沿海和北上廣深都市圈,「同志」人群相對越集中。Blued大數據顯示,其用戶最多的省市地區正與此吻合,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北京、廣東、江蘇、山東。(奇怪,怎麼沒有「魔都」?這不科學。)
反正也沒孩子 就要有錢又任性
儘管同性戀在中國一直是禁忌,但中國LGBT群體的消費能力吸引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前有機構公布的一項對中國1.8萬LGBT群體開展的調查發現,應答者月薪平均為1029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他們往往都對某些品牌保持著忠誠,並且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大都沒有子女。
由此可以,「同志」人群的消費意願和能力比一般人要高不少,那麼「好基友」們最愛在哪些東西上花錢呢?最受Blued用戶歡迎的前三位消費品類型分別是:服裝/化妝品、汽車/3C、旅遊/健身產品。可以預見,這些領域的商家將進一步挖掘「同志」市場,「粉紅經濟」潛力不可小覷。
(受訪LGBT人群所從事工作和收入情況)
「好基友」不一定都是「小鮮肉」 也可能是大叔
由於存在歧視,「同志」人群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交友渠道,他們更依賴通過網絡社交工具來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從Blued的數據來看,「同志」們在線上的活躍程度非常高,遠超異性戀人群。
不過,千萬別以為「求交往」的都是「小鮮肉」,也有可能是大叔。使用Blued進行交友的「同志」有近一半分布在18—25歲,但在26—35歲、36歲及以上兩個年齡段,其比例也各佔39.6%和10.6%,而且,「大叔」們活躍度的上漲趨勢比18-25歲用戶還要快。
生育需求「男同」比「女同」更強烈
無論社會包容到何種程度,同性戀無法生育自己的孩子都是不爭的事實。儘管最近有報導說,科學家們聲稱同性夫妻未來某一天可能擁有與雙方同時具有遺傳學相關的孩子,但如今這一願望暫且難以實現。目前,一些開放的國家為了保護公民結婚生子的權利,同性戀不用辦理繁瑣的手續,就能藉助試管嬰兒技術、借精或借卵擁有孩子。因此,海外代孕服務頗受LGBT人群的歡迎。
數據顯示,30%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海外代孕服務。有40%的男「同志」考慮接受這一服務,比例超過女「同志」。與此同時,海外同性結婚服務也同樣受到了「同志」群體的青睞。有70%的受訪者表示想要跟自己的同性伴侶到海外去註冊結婚。不過,調查同樣顯示,「基友」相比「直男」,恐婚程度並未降低。表示願意支付4-6萬獲取海外同性結婚服務的同性戀及雙性戀女性比例要遠高於同性戀及雙性戀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