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康熙字典》火了。因為這部老字典被不少起名者盯上了,成了家長眼中的「起名神器」。
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康熙字典》,在當時的影響很大,是讀書人應舉考試的必備書。而如今,新編漢語字典層出不窮,在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中,《康熙字典》似乎已經過時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標點整理本《康熙字典》每年銷售兩萬多冊,中華書局出版的影印本每年銷售6000冊至8000冊,上海書店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出版的版本也有著不俗的市場業績,老字典的常年熱銷,讓不少學者和出版人都深感意外。
那麼,起名為何以《康熙字典》做參考?一本古字典起的名字,用於當代生活,是否存在隱憂?
用生僻字起名問題多
在網際網路上輸入「康熙字典」四個字,網站會自動提示,與之最相關的詞彙是「起名」,最相關的書籍是《中國起名實用大全》。而搜索「康熙字典起名」,會得到一千多萬條結果,《康熙字典起名常用字》《康熙字典起名筆畫查詢》等網絡文章也隨之映入眼帘。原來,現在有很多人通過《康熙字典》起名,由此帶動了此書的熱銷。
「《康熙字典》是清康熙年間奉敕編纂的一部字書,共收字47035個,另加補遺、備考則達49000多字,號稱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收集的音義資料比較齊全。現在的影印本只有一冊,查檢比較方便,價格不貴,所以在社會上流傳較廣。」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湧泉認為,我國人口多,重名現象普遍,為減少重名率,人們使用《康熙字典》找一些生僻字來起名是可以理解的。但生僻字之所以生僻,往往因為其本身含義欠佳,或本為異體俗字,而被歷史所淘汰。另外生僻字難認難記,字庫不收,會給人的交流和出行帶來很多麻煩,所以用生僻字起名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商務印書館漢語出版中心主任餘桂林同樣擔心,在信息化時代,使用電腦字庫未收的生僻字會造成諸多不便。他說:「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如果超出這個範圍,電腦處理不了,在工作、生活中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康熙字典》裡收錄的有些字,雖然能在電腦裡打出繁體字形,但打不出與之對應的簡體字形,也是一個問題。」
老字典尚需指謬勘誤
「《康熙字典》將《說文解字》《爾雅》《玉篇》《廣韻》《字彙》等歷代辭書以及各類古籍中的字音義訓加以清理,和古代經、史、子、集中的語言材料相印證,給以系統編排,匯集於一書,這極大地方便了讀者,使它成為漢語字書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武漢大學教授黃孝德這樣評價《康熙字典》的歷史地位。
在成書後的兩百多年間,《康熙字典》廣為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也不斷有語言文字學家為其指謬勘誤。張湧泉介紹,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曾奉命作《字典考證》,結果發現書中「錯誤太多,不可勝改」。
據《漢語大字典》編委、湖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汪耀楠統計,王引之的《字典考證》發現引文錯誤2588條,日本學者渡部溫以七年時間撰成的《標註訂正康熙字典》為《康熙字典》訂誤4000多條,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的音讀問題不下5000條,再加上黃侃、黃雲眉、高樹藩、劉葉秋、張滌華、錢劍夫等學者的考辨,《康熙字典》被指出的錯誤就有15000條之多。
在吳小如、吳同賓編著的《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中,將《康熙字典》中存在的錯誤歸納為引用書名錯誤、引用經籍詩文篇名錯誤、引文錯誤、錯字、引文中的年代錯誤、解釋錯誤、斷句錯誤、筆畫誤入、注音錯誤九類,如將《論語》中的「君子思不出其位」誤寫為出於《易經》,將張衡《東京賦》中的「宅中圖大」誤寫為出於班固的《東都賦》,將應歸入「心」部十一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