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女子殉葬和殺害「女巫」,即使再殘酷,總是對待少數女子的,而貞操問題,則可以說是對古代婦女十分普遍的一種性壓迫,一種殺人不見血的壓迫和迫害,而這種畸形觀念在現代社會仍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
在古代社會,女子要保守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還要重要。所謂保守貞操,其意即一個女子,或是一輩子不和男子發生性交關係,或是只和法定關係人(惟一的一個丈夫)發生性交關係,否則就是「失貞」。「失貞」包括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再嫁和被強姦等等。
這種情況只適用於女子,而不適用於男子。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發生性交關係,充其量只可謂是「失德」,卻沒有人指為「不貞」,貞操觀念是古代社會中男子專為女子而設的一種律例。在人類歷史上,貞操觀念是有一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的。在群婚雜交的時代,當然談不上什麼貞操,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共夫共妻的現象已經消隱,雜亂的性交關係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性交關係開始限定在偶居的一男一女之間。既然有了非常明確的對偶同居的婚姻家庭關係以及有了明確屬於偶居男女的子女,那麼也就要求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於是貞操觀念開始萌芽了。
由此看來,貞操觀念的從無到有,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巨大進步,它對於破除群婚雜交的性關係,鞏固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後代能夠健康、正常地繁衍,有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同時,它又是單方面施加給女子的枷鎖,貞操觀念自形成之日起,就日益濃縮化、強烈化,逐漸成為女子的最高社會責任,同時成為對女子的一種十分殘酷的精神壓迫和肉體虐害,這又是需要批判與否定的。這正如私有制的形成與隨之而來的壓迫和剝削同原始社會相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巨大進步,但是在現在和將來它還是要被批判、被消滅一樣。
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後,特別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男權制個體家庭終於定型化。由於這樣的家庭具有單一性和封閉性,所以必然特別突出了男權家長在家庭中主宰一切的地位,女子進一步變成了男子的「禁臠」和附屬品,不得讓別人染指。同時,宗法制度的確立使人們更加重視香火延續和子女繼承,為了確保子女是出自自己的血統,貞節觀念就進一步被強化,甚至達到了駭人的程度了。
對一些歐洲國家來說,基督教的傳入對貞操觀念的樹立有很大影響。例如,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本來對性採取了一種自由、放縱的態度,視之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實,可是,基督教不斷的滲透和影響,使社會風俗和道德觀念逐漸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基督教新教義的重點是關於男女肉體的貞節和禁慾,這種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特別是對性生活的影響很大。其實,並不是基督教才宣傳和實施貞節,早在基督教誕生以前,埃及和其他東方國家就已經有了貞節這個觀念。不過,自從基督遇難後的第四個世紀,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後期把基督教作為官方宗教以後,基督教得以迅速傳播,加之人們對官方宗教的敬畏與崇拜,它必然地要在整個歐洲取得統治地位,其中當然包括它的一切教義和觀念。
不過,早期的基督教教義中對貞操的要求並不像後來那樣嚴酷和不合理。對此,奧古斯丁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公元410年,南侵的西哥特人攻陷了羅馬城,大肆姦淫燒殺,許多在修道院虔誠修行的處女遭到了入侵者野蠻的強姦。當時教會中不少激烈的禁欲主義者紛紛指責這些修女失去了貞操,是「不潔之人」,褻瀆了上帝,應當把她們當做淫婦趕出教會。奧古斯丁則爭辯說,別人的情慾不可能使一個人失去貞操,因為貞潔是一種內心的品德,只要被強姦者內心具有貞潔的品德,就不能認為她因遭強姦而失去貞操;相反,如果內心沒有貞潔的品德,而把性交看成是一種肉慾,那麼,她即使未被強姦,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貞操。
奧古斯丁的這一論述當然有很大的合理成分。不過,這也不是因為他放鬆了對女子貞操的要求,而是強調用上帝的敬、信、望的意志,全面控制自身的世俗欲望。他強調,道德就是一個人的意志對自身的全面控制,有道德就必須鄙視肉慾,鄙視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他的這一系列論述,成為後世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責任編輯:bu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