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雜誌記者 朱冬
責任編輯|李靖
「清華停招會計本科!」
「會計專業還有前途嗎?」
近日一則清華大學停止會計學本科招生的消息,成為了暑期社會關注的焦點。畢竟,高考後如何填報志願,關乎到年輕人畢業後能否藉助所選專業叩開職場大門。
所以,面對清華這一舉動,學生、家長,乃至企業家們難免不去琢磨……
停招會計專業,是否意味著人工智慧時代,會計崗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對企業而言,財會崗一直是企業的核心崗位之一,未來的大數據、智能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時代,企業的財會部門會不會經歷「職場改革大地震」?進而又如何相應轉型?
7月25日晚,中國CFO發展中心、中國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共享財務專委會等機構,與浪潮雲ERP聯合舉辦的《智能時代會計學專業發展高端對話》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於增彪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柯濱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財務與會計學系主任陳俊教授、浪潮集團首席財務專家陳琳、中國聯通財務部副總經理陳沛就直面了上述問題,並分析了企業未來財會改革的「要害」。
1、會計專業被KO?完全不是!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於增彪教授,對清華停招會計本科專業的信息給出了三點解釋:
第一,清華只是「停招」會計本科,而不是「取消」會計學專業。第二,清華有可能在經濟學或金融學專業下,開設會計方向學科。第三,清華在碩士生培養階段依然保留會計學專業。清華的一流學科裡也有會計金融學科,在全國也是實力很強的專業學科。
所以,針對「清華停招會計本科生,等同於會計職業沒有未來了」的言論,於增彪教授回復道,其實二者沒有直接關係。
於增彪進一步表示:如果研究財政部官方數據和非官方的可靠資料會發現,從全國的會計專業從業人員和全國統計在內的企事業單位總量的比例看,目前平均每家企業只有不到0.5個會計在職人員,這樣看來,會計專業會沒有前途嗎?當然不是!會計專業不僅不會被AI取代,相反會在大數據、AI時代迎來更多行業機會。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財務與會計學系主任陳俊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人工智慧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會讓會計學科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上發揮的作用更大。
從本質上講,會計首先是一種建立在透明規則上的信任機制;會計還是一種控制機制,通過規則、崗位和流程來進行控制和監督;更重要的,會計實際上也是一種結繩機制,來打好商業貿易的基礎。同時,會計還是一種確權機制,在經濟交易中,每一筆交易的發生,每一筆記錄的發生都在改變著參與者的權益,從這些角度上來講,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會計的重要性就不會被替代。
2、快速演變中的會計職業
但是,會計行業確實也正在經歷時代的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柯濱教授表示:不能否認新技術的發展,確實對傳統會計行業帶來了挑戰。現在包括北美在內的很多海外高校都在轉型,其中包括對會計專業課程的改革和轉型。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就針對未來形勢的變化,調整了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增加了一些相關的必修課程。
陳俊教授也以浙大為例,介紹了其管理學院所倡導的「商學+科技」理念,是浙江大學未來商學教育,包括財會教育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此外,未來的社會是融合性社會,專業的會計從業者,不僅要與自己的同行打交道,還要會與其他部門,其他的非會計人士做溝通和交流。
3、數字經濟時代,財會人才的三個層次
「如果說過去傳統的會計要會算帳的話,那麼新時代的會計要能夠『算贏』。最新型的會計要會『算命』。」中國聯通財務部副總經理陳沛,描述了新時代會計人才的新技能要求。
陳沛解釋:第一個層次的會計,也就是傳統的會計,是核算會計,職務是算帳。他們算的是過去的、靜態的資產。
而第二個層次的會計叫經營會計,他們面對的是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經營組織,「算」的是動態、實時的資源配置,需要解決的是企業輸和贏的問題,以及企業生存的底線問題。
第三類會計則要會「算命」,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未來,是動態且多態的時代,關注的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極限,是對整個企業管理層負責。特別是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當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時,財務工作更關乎企業命運。
要實現「算贏」和「算命」的職責,新型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會計,要去推動整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否則不但個人要被淘汰,企業也將被時代淘汰。
也因此,未來企業財務人員的基本素質就多了幾點要求。
柯濱表示:第一,要有開放的精神,否則進步的可能性就很小。第二,必須有強化的系統訓練。就好比要成為一流的劍客,必須對專業有足夠精專的掌握,再結合最好的武器,才能將技藝發揮到極致。第三,要學會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海量信息和數據。
浪潮集團首席財務專家陳琳從管理諮詢的角度提出:「未來的財務,不再是企業內部一個相對獨立的、後端的職能部門,不是高冷衙門,而應該是與整個公司各個業務體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部門。」
陳琳提到財務機器人的出現曾一度讓行業感到困惑和恐慌,但其實早在10年前國外就有一些專業公司利用財務機器人,把財務人員從一些繁瑣、重複性高、附加值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有更多精力轉移到上述 「算贏」和「算命」的業務上,輔助高層做好企業經營決策,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這也是浪潮集團未來發展的方向。
因此,未來財會人員應該具備基於數字經濟時代的學習能力和財務建模能力,從而實現幫助企業經營者在多場景化狀態下制定智能決策。「未來的財會人員能帶來的企業價值,跟現在傳統的財務是有天壤之別的,未來可期。」 陳琳如是說。
4、不想被淘汰,財務人員必須「業財一體化」自我顛覆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那個能幫企業「算贏」,又能「算命」的財會人才?
陳沛回答道:顛覆、求變!
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標準化產品」時代已經結束了,並沒有辦法用統一的、標準化的產品來面對客戶。「這個時代,商業模式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財務人員,所要掌握的知識面需要更寬,並且一定要看到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在顛覆性時代,財務人員也要自我顛覆、求變。」
那麼財務人員如何自我顛覆?陳琳進一步強調:「未來的趨勢是『業財一體化』。」
她解釋,「業財一體化」的核心有幾點:第一,財會人員要從流程驅動的思想,轉變為數據驅動和用戶驅動的思想。第二,企業的管理理念要從管控轉向賦能。第三,財務的運營模式,要從傳統的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的模式,轉化成前臺賦能、中臺大運營、後臺敏捷智慧創新的財務前中後臺的模式。
另外更核心的一點是:財務人員的思維模式,要從傳統的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轉化成生態型的組織模式,天然協同、分布式決策、分布式管理。
「我們千萬不能把未來的『智能財務』理解成只是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支撐現在的管理模式和財務運營模式,智能財務是一個體系化的創新。一言以蔽之,財務是一塊千鈞之石,我們能用它發揮多大的效能,要看它被放在山腳還是山顛。」陳琳提醒道。
數字經濟時代,舊標尺衡量不了新經濟,傳統會計必須迭代重生,向大數據會計、智能財務等新會計轉型。未來已來,將來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