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歷史鑑古今
導讀:關山天池朝那湫,位處平涼市莊浪縣鄭河鄉上寨村東北湫頭山(為六盤山山脈)巔,海拔2535米,距縣城30公裡,屬渭河發源地之一。因其處於朝那湫故古地,故名「朝湫」
小編今天為什麼要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呢,因為小編就是平涼本地人,此前小編曾經去過這片美麗森林公園,伏羲的發源地,可稱得上景色絕美,簡直就是人間聖地啊,那麼下面小編就說說這個美麗而又神秘的上古聖地。
首先說起朝那湫這個地方,小編給大家講一則關於朝那湫的一段故事;
華胥國又稱華胥古國,是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一位傑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領華胥氏所創立的國度,華胥也稱華胥氏,風姓故裡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華胥氏族在華胥日益發展,人口有所增長,需要尋找新的食源地。於是部落內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東發展,華胥則帶領部落之民向西遷徙,一支居於成紀,逐漸形成新的「聚落」。當地的土著氏族與遷來之族和睦相處,並加入其部落,尊奉華胥為首領。她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摸索,發明了彩陶器。這種制陶技術受到先民喜愛,很快在周圍的氏族先民中傳開,華胥便派族人去傳授技術,幫助其他氏族先民製造彩陶。
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有一天來到了這雷澤湫池遊玩,忽然看見一個巨大的腳印,她用自己的腳踩了一下,覺得肚子有些不適,從此就有了身孕,這一孕就是十二年,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竟是一個怪胎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華胥氏給他取名伏羲。這就是上古神話傳說故事,
看完這則故事就有人想了這和朝那湫有什麼關係,接著小編繼續說;朝那湫又稱為雷澤也是當時傳說中華胥在這裡踩到了雷神的腳印且懷孕,當然了這也是傳說,但也有記載;朝那湫: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民族肇啟之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祥地;朝那湫是朝覲人祖的生地,是尋覓古文明之源的聖地,自秦以來,國家歷代舉行水神大祭的地方。《史記》中曾經記載「名山七」中的中吳嶽,「名川四」中朝那湫的屬地,石鼓《詛楚文》的發掘處,秦霸業的奠基地。
《大清一統志》記載:「漢朝那城在平涼府東南。」「湫有二,俱在山間。「湫」單從本字釋義,是「水潭」、水池,即為:湫泊(水潭)、湫水(潭水)之意,過去,關隴地區乾旱少雨,但「湫水」不幹。於是人們視「湫」為「神水」,加之古籍「索隱」說:湫淵「即龍之所處也」,所以,歷朝歷代的民眾向「湫」求雨,求雨之後,果真降雨,人們便以為「龍」顯靈威,普降甘霖,後來人們就叫它「靈湫」。這種渴望雨水而向「湫龍」索雨的民俗事象一直延續到今天。小編曾去過美麗的朝那湫,只見湫裡的水無論下雨還是乾旱水位線不漲不降,當地人視為有神龍保護,
今人範三畏其《曠古逸史》也持朝那湫莊浪說;他說,莊浪的桃木山,即今日涇源、華亭、莊浪三縣交界處的湫頭山周圍一大片土地。湫頭山山頂的朝那湫便是撲朔迷離的雷澤,伏羲之母就在這裡踩雷神大跡,感孕伏羲十二載(一紀)而誕生人文始祖的聖地。
湫池源遠流長,也曾有種種傳說,還相傳是「靈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相傳王母娘娘曾在湫池裡沐浴過;又一傳是「種家」,因湫水「喧潮則興雲雨」。民間則傳說這裡是涇河老龍被斬的地方,至今峽谷中尚有滲滴暗紅色水珠的「新龍臺」。水色顏色至今都是紅色,也從未被揭開過,曾有人試著探尋水下有多深,可是沒人能探尋的了水下的深度,為之給人們添加了有一份神秘的面紗,令人嚮往啊!
朝那湫分前、後姊妹兩湫,相距不足半裡,面闊分別為50畝和30畝,前湫海拔2530米,狀如臥蠶,其深莫測,無論旱澇,水位不增不減。後湫海拔2535米,形似彎月,湫水深淺無常,湫內遍生紅色水草,猶如胭脂溶入其中。小編上述說到,朝那湫系古「雷澤」之地,是華胥氏孕育伏羲、女媧的地方,是古代先民進行祭祀、求雨的聖地,曾有「王母娘娘沐浴之處」之說和「天牛移湫」的神話傳說,故又稱「靈湫」。湫頭山又稱桃木山,海拔2857米,為隴東最高峰。唐人云:「湫頭山,離天三丈三;腳踩雲,舉手摘星辰」,道出了桃木山的高峻。站在桃木山頂,關山的雄奇、梯田的壯美一覽無餘,內有華胥洞、女媧祠、龍王廟、馬爺墳和補天石等奇景,是尋根問祖、訪秘探險、寫實做文的優雅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