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在上海國際童書展現場,由參與了「博洛尼亞插畫展」策展及引進的蒲公英童書館主辦了一場題為「插畫的想像之美」的中西插畫家論壇。來自波蘭的插畫家、暢銷書《地圖(人文版)》作者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夫婦,國際安徒生獎題名的西班牙插畫家賈維爾·贊巴拉,中國自由插畫師李清月、馬鵬浩及蒲公英童書館總編輯顏小鸝參加了此次論壇活動。
論壇討論了插畫家的生活、喜好、閱讀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他們與編輯和出版方的溝通交流等問題,與會的插畫家暢談創作經歷,並就如何用插畫擴展故事的想像空間,有效地與工作夥伴和合作方溝通等給出了具體建議。談及兒童圖畫書,插畫家們分享了自己喜愛的圖畫書,並探討呈現給兒童的插畫應具有的特點。
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夫婦及西班牙插畫家賈維爾·贊巴拉
插畫之動人一定在於表達內心
參與論壇的插畫家們在說到個人的創作經歷時,均表示插畫之觸動他們的創作衝動及最後呈現出動人的力量,一定是源於真實生活對創作者的感動以及作品對內心感受的真誠傳達。賈維爾·贊巴拉說,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會給創作者帶來感動,而且往往是一些無處不在的簡單的事,他的速寫本裡就記錄了很多這樣的東西。他說,感動產生於創作者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繫的過程中,因此作品表達內心感受是最重要的。對此,丹尼爾·米熱林斯基表示贊同,他說:「我必須從我的內心出發,找到我到底想做什麼,那麼接下去的兩三年我會集中精力做這一件事情。」這是創作的動力和來源。
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夫婦的暢銷作品《地圖(人文版)》
青年插畫家馬鵬浩回憶說,自己第一次畫插畫是在大學的時候,當時家庭出現了變故,父母離開了,他希望通過繪畫去和他們產生一些連接和溝通,所以他畫的第一本繪本叫《雲端的城市》,是希望在雲的上面有一個小小的城市,讓父母可以住在上面。他說:「那時就是想畫,沒有想要出版。這本書到現在也沒有畫完,已經快10年了。所以我覺得繪畫對於我來說是自己內心和經歷的表達。」
插畫和文字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關於插畫與故事的關係是本次論壇中插畫家們討論最為熱烈的一個問題。當被問到插畫是否完全服務於故事時,波蘭插畫師丹尼爾說,他有90%的書是自己寫文字、自己畫畫的,在他看來,文字和圖畫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會更希望它們接近一種互為鏡像的關係,創作圖畫的時候對照文字,創作文字的時候參考圖畫,通過不斷地調整,一步步達成整體的協調。對此,贊巴拉則認為,插畫師和作家應該在一部作品中有各自獨立的表達,他說:「插畫和文字是兩個不同的故事,插畫者有插畫者的故事,文字者有文字者的意思,而讀者把這兩個故事混合成一個,讀者的故事形成於他在讀文字和圖畫時,產生在他大腦中的故事。」
賈維爾·贊巴拉的《小姑娘和小母雞》賈維爾·贊巴拉在現場為讀者籤名
對於兩位外國插畫家的不同觀點,馬鵬浩總結說,他既有自己寫故事自己畫的,也有為文字作者配插畫的經歷,前者是自己有自己的世界,只需要傳達,會比較容易;而後者則需要與文字作者溝通,他會用他的文字讓你進入他的世界,去看他的經歷,繪畫者可以在這個情境裡像小孩一樣地去玩。他說,我們的圖畫書最終是要給小朋友看的,創作時得找到那種玩的感覺。
大部分的童書讓人失望
作為專業的童書創作者,幾位插畫家都坦言他們看待童書的眼光是格外挑剔的。丹尼爾說,因為他們夫婦倆創作童書,因此收集了很多童書,每天都在讀,但是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讓人很失望。在他看來,一本好的童書,除了故事和插畫的信息,一定是給人驚喜的,另外,書在設計、裝幀等方面也能給讀者帶來愉悅,這樣的書讀起來就會很開心。但很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書不會給他這樣的感覺。贊巴拉也說,因為從事這個專業,所以他們審視童書的視角確實會跟一般人不一樣,對書的要求也會非常高,他強調,一本能讓他「翻來覆去」翻閱的書,應該是讓讀者有想像空間的作品,可以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創作該書時的感受和心情。
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夫婦的新作《不可思議的發明》
過於控制或過於相信創作者都不利於一部好作品的誕生
談到與編輯和出版方的溝通和合作,丹尼爾說他們夫婦倆很幸運:「所有的書都是由一家出版社出版,他們非常了解我們。我們是很固執的,他們不能改變我們任何的圖畫,只有出現知識上的錯誤,比如說我們畫的鳥顏色不對,這個可以改,而文字上,說法可以改,意義不能做任何的改變。這是他們對我們的尊重。」
丹尼爾在現場為讀者籤名
贊巴拉認為,好的編輯和出版方應該能給予創作者足夠空間又能給出更好的指導。「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會徵求我的意見,並給我空間,在我做完一本書的時候,會給出他們的專業意見,把作品的空間再提高一個度,這種出版方是我非常願意合作的」,他補充說,「過於控制創作者或者過於相信創作者都不利於一部好的作品的誕生。」
兒童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對於現場讀者比較關心的如何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的問題,幾位插畫師也從個人經歷和專業出發,各抒己見。丹尼爾回憶說,小時候父母給他買了很多的畫筆畫紙,但從來不讓他照著畫什麼東西,因為他們認為讓孩子畫自己喜歡畫的東西,才能體會到快樂。贊巴拉則以他們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畢卡索為例,他說畢卡索18歲的時候一直照著米開朗基羅的風格在畫,而他後來成名卻是因為他畫的抽象的、像兒童畫一樣的作品。贊巴拉說,兒童才是真正的藝術家,不要規定他畫什麼,他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也不要去管線畫得是不是直,那一點也不重要。
《桃花魚婆婆》,馬鵬浩繪
有兒童培訓經驗的馬鵬浩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想法,他認為,應該儘量用輕鬆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親近美術,他說:「兒童的藝術感很強,他們練習線條的畫我掛在畫室裡都是非常高級的作品。」除了遊戲的態度,他認為在培育孩子的藝術素養上另一點很重要的是不能太有功利性,報班不是為了考級或是讓他在同學面前怎樣,不然在繪畫的過程中他們就會考慮媽媽的標準是什麼,同學的標準是什麼,這個畫就畫得不輕鬆,很容易失去自我。另外,我們現在都知道要多誇孩子,但教小朋友的時候除了要誇,誇的時機也很重要,不要一直誇,因為誇多了,一旦他在繪畫的時候得不到回應,就會氣餒,就不願意做完這件事情,畫兩筆就問好不好,這樣,畫畫這件事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了。
參與論壇的插畫家們在童書展現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