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馳名中外,向來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圖為1983年冬季的桂林,河流邊幾位漁民正蕩舟捕魚。雖然看上去多了一些蕭瑟,少了幾分生機,可是沿途八十年代的氣息迎面撲來。
圖為遊船內部的樣子,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南方遊船不像現在這樣現代化,幾位遊客坐在船艙窗戶前欣賞外面的景色。桌子上的暖壺茶杯十分古樸,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家家必備。
沿岸一戶民居前,幾位農婦正在洗衣服。那個年代,國內多數地區都還沒有實現電氣化,比較熱門的家具也都是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三大件。雖說有了一些黑白電視機和影碟機,洗衣機還是很少見的。
桂林緯度較低,為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雖說三冬少雪,四季常花,可冬季時候也有兩個月溫度較低。圖中這位大姐裹上了厚厚一層衣服,為了便於洗衣服,還穿了一雙膠鞋。
圖為沿岸一戶民居,門前站著一條看家護院的中華田園犬。由於年平均降雨量較多,為了通風排溼,牆壁上窗戶較多。材質還是以前的鋼筋木框,不像現在基本都是鋁合金門窗了。
溼冷的冬季,桂林少有遊客。聽到遊船的聲音,兩位老師傅走出來觀望。身上的衣服看上去比較單薄,那時候羽絨服還不是很常見。
圖中一處岸邊,不少貨船在這裡休憩。歷史上,山水聞名的同時,桂林的交通同樣重要。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立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桂林就成了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要地。
像圖中這樣出門就是水域的環境,在國內真是少見得很。山水文化養育之下,桂林留下了不少詩篇文章,也產生了不少古蹟遺址。
蕭瑟江水上,一位漁民撐著竹篙划船徐徐而行。雖然是旅遊淡季,也頗有船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的感覺。陳毅元帥還曾題詩:寧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