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幹、勤懇、持之以恆的金牛座!他們總是有著用不完的耐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們看似立足現實主義,卻又總是暢往一片內心的淨土。
作為最腳踏實地的土象星座,金牛座明星往往有著別具一格的魅力,其中更不乏熠熠生輝者,如奧黛麗·赫本、阿爾·帕西諾、佩內洛普·克魯茲、烏瑪·瑟曼、周潤發、吳宇森、杜可風、崔岷植等。
本文選了我最愛的23位金牛座導演。其中包括日本4位,法國3位,美國3位,丹麥2位,香港2位,希臘1位,捷克1位,韓國1位,義大利1位,紐西蘭1位,印度1位,波蘭1位,德國1位,臺灣1位。
我最愛的23位金牛座導演
1.新藤兼人
慣以詭譎制勝的新藤兼人,總是帶著鄉野的鬼氣和蠻荒的韌勁,帶我在黑夢裡種植膠片,收穫島嶼,仿佛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座裸島。
導演簡介:新藤兼人,日本導演,生於1912年4月22日。師從日本電影巨匠溝口健二,最早以劇作家的身份在日本影壇初露頭角,1950年自編自導處女作《愛妻物語》一舉成名,《原爆之子》和《草野中的黑貓》兩度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60年為挽救處於經濟危機中的獨立製片近代映協以超低預算完成《裸島》,獲得巨大成功,電影全無對白,黑白影像蘊藏著詩意而震撼的力量,在國內外均受極大好評。其他代表作包括《鬼婆》《午後的遺言》《墨東綺譚》《北齋漫畫》等。
2.杜琪峯
杜Sir有種!但杜Sir究竟有種在哪裡?有種在,即便沒有雄心勃勃的銀河時刻,他也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作者型的杜琪峯。
導演簡介:杜琪峯,香港知名導演,生於1955年4月22日。1997年自組銀河映像公司,攝製了一批風格強烈的作品,因合作成績突出,他與編劇兼導演的遊達志、韋家輝被合稱為「銀河映像鐵三角」。他以踏實的作風、嚴謹的態度把守著自己的底線,他的名字代表了香港電影最後的個性。創作涉及多種類型,包括黑幫片、槍戰片、鬼片、文藝愛情片,甚至賀歲賭片等,以量多而質量穩定著稱,在港片衰退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代表作包括《槍火》《黑社會》《暗戰》《PTU》等。
3.貝特朗·塔維涅
愛上貝特朗·塔維涅,是從《鄉村星期天》開始的。如此陽光滿滿的午後,看似雲淡風輕,卻又讓人心頭一疼。短短的散步閒暇,就像走完了漫長一生。
導演簡介:貝特朗·塔維涅,法國導演,生於1941年4月25日。父親René Tavernier是一位作家,曾任法國國際筆會主席。他曾經為著名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工作過,197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聖保羅鐘錶匠》奪得第24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1984年憑藉《鄉村星期天》獲坎城最佳導演獎,1995年的作品《手到擒來》獲柏林金熊。1976年和1997年分別因《節日開始了》和《柯南上尉》兩度拿下凱撒電影獎最佳導演,並於2015年獲得第72屆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4.內田吐夢
1970年,內田吐夢死於片場,身為導演的最美絕唱不過如此。有人稱譽他是日本影史上少有的、有氣魄、有雄心的電影作家,深以為然。
導演簡介:內田吐夢,日本著名導演,生於1898年4月26日。1941年,他計劃設立獨立製片工作室,失敗後被發配滿洲電影協會,並在日本戰敗後因種種緣由滯留中國多年,協助長春製片廠進行電影建設,1953年10月歸國,拍攝了《血槍富士》、《大菩薩嶺》三部曲、《宮本武藏》系列等作品。他最出名的作品當屬廣受好評並雄踞20世紀《電影旬報》百佳第三位的《飢餓海峽》。數年後在獲取由伊藤大輔編劇的劇本《真劍勝負》時突然昏迷,緊急送醫,出院再次進行拍攝工作,不久因癌症去世。
5.讓·維果
假如讓·維果不曾英年早逝,法國電影史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導演簡介:讓·維果,法國導演,生於1905年4月26日。死於29歲的天才導演,一生只有四部作品,卻被奉為影史最偉大導演之一。展現尼斯城市風情的記錄短片《尼斯印象》、遊泳教學片《遊泳冠軍塔裡斯》、對《四百擊》有直接影響的《操行零分》,以及超越時代的《亞特蘭大號》,其中僅有最後一部為長片,這部詩意現實主義經典之作曾慘遭公司大幅改動刪減,通過之後數年的還原修復,這部傑作才得以以最接近原版的版本出現在當今世人面前。獨特的攝影風格和微妙的情感刻畫,這部唯一長片使得讓·維果永載影史。
6.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亞歷山大,我們什麼也看不見,我的眼前只有360度的大霧。安哲死了,費費死了,那個偉大的託尼諾·格拉也死了,整個二十世紀的大霧行將退散。或許以後再也沒有人問我,這麼大的霧,你要去哪裡?
導演簡介: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國寶級導演,生於1935年4月27日。他的電影經常模糊角色的人物特徵,嘗試展現人內在與外在的放逐,探討關於尋找與迷失、溝通與阻絕的主題,獨特的風格也為他帶來無數榮譽,第一部劇情長片《重建》即於第二年柏林影展獲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塞瑟島之旅》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尤利西斯的凝視》拿下坎城評審團大獎,《永恆和一日》摘得金棕櫚。代表作還包括《霧中風景》《流浪藝人》《尤裡西斯的凝視》《鸛鳥踟躕》《養蜂人》《時光之塵》《哭泣的草原》等。
7.胡金銓
作為武俠世界裡的一股清流,無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俠女》,抑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空山靈雨》,都在胡金銓的鏡頭下透現出玄妙幽冥的影像奇觀。
導演簡介:胡金銓,香港導演,生於1931年4月29日。1958年進邵氏公司當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1964年獨立執導《大地兒女》成名。1975年《俠女》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綜合技術獎,後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他是首位被西方影評人推崇的華人導演,是高度風格化的類型電影大家,其作品始終保持著濃重的傳統文化印記,將禪與俠融為一體,構築起一個充滿東方特色的俠義世界。其他代表作《龍門客棧》《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輪迴》等。
8.比爾·普萊姆頓
比爾·普萊姆頓之於美國,正如史雲梅耶之於捷克。除了瞬間迸射腦洞之光的動畫短片,作為長片的《變種外星人》也簡直太棒了,宇宙與人體的關係很黃很暴力。
導演簡介:比爾·普萊姆頓,美國天才獨立動畫導演,生於1946年4月30日,被譽為動畫界的昆汀·塔倫蒂諾。他以動畫形式處理性與暴力的主題,並融入黑色幽默的基調,作品極受歡迎,既有。他曾經兩度獲得法國坎城影展大獎以及世界龍頭動畫影展法國安錫動畫影展獎項,也兩次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作為獨立動畫導演,他因為不希望自己的創作被大製片廠據為己有,曾經拒絕過迪士尼豐厚報酬的邀請。他的代表作包括《變種外星人》《導盲犬》《傻瓜與天使》等。
9.拉斯·馮·提爾
從道格瑪95的瘋狂實踐,到驚世駭俗的sm奇觀,拉斯·馮·提爾仿佛永遠站在孤獨的風口浪尖,聽天使與惡魔輪流哭泣。
導演簡介:拉斯·馮·提爾,丹麥導演,生於1956年4月30日。前衛激進電影拍攝運動「道格瑪95宣言」的發起人之一。個人風格明顯,極端、赤裸、禁忌,都是他身上的標籤。他擅長描繪人物極端的心理狀態,用手持攝影、長鏡頭等方式捕捉絕望時的癲狂。作品也頻頻在坎城獲獎,1991年的《歐洲特快車》獲坎城評審團獎,1996年的《破浪》獲評審團大獎,《黑暗中的舞者》奪得第5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其他代表作《反基督者》《狗鎮》《白痴》《女性癮者》《憂鬱症》《瘟疫》等。
10.簡·坎皮恩
她不是住在樹上的長髮女爵,也不是海灘上的黑白琴鍵;她是與天使同桌的聖煙,瀰漫過紐西蘭的黑暗荒野。
導演簡介:簡·坎皮恩,紐西蘭導演,生於1954年4月30日。出生於一個戲劇世家,卻放棄在劇場工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進修於澳大利亞的電視電影學校,並開始了電影的拍攝,第一部短片《果皮》即拿下坎城短片金棕櫚獎,1993年的作品《鋼琴課》則拿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創劇本獎。至今為止她仍是坎城電影節上唯一獲得金棕櫚獎的女性導演。其他代表作有《甜妹妹》《天使與我同桌》《明亮的星》等。
11.朱拉·亞庫比斯克
朱拉·亞庫比斯克的電影總是散發著迷人的寶石色,就像點綴在灰色現實裡的果實與花朵。即便是在短暫的烏託邦,也是苦中作樂的安慰。
導演簡介:朱拉·亞庫比斯克,捷克導演,生於1938年4月30日 。在他的電影作品裡,他試圖抓取人生最美色彩的瞬間,詩意地闡釋普通的個體,告誡人們不忘歷史之根。費裡尼曾形容他的電影「荒謬神秘卻自然得如同生活本身」,在完成第一部長片《至關緊要的歲月》前,他的實驗短片也獲得了不少國際關注。代表作《鳥,孤兒和愚人》《吸血女伯爵》《瀟灑上枝頭》《千年蜂皇》《羽毛精靈》《背信者與流浪漢》等。
12.韋斯·安德森
對稱癖安德森的存在讓我相信,電影是可以被裝飾的。一部穿了迷彩服的電影,永遠比烏漆麻黑的電影要漂亮得多。
導演簡介:韋斯·安德森,美國導演,生於1969年5月1日。全才型導演,通常還會掌控自己作品的編劇攝影配樂等各個細節,個人風格明顯,冷幽默與辨識度十足的畫面,在第二部電影《青春年少》獲得巨大成功後,《天才一族》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更是讓他名氣大漲。2014年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成為第64屆柏林電影節開幕片並贏得評審團大獎。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九項提名。其他代表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國》《穿越大吉嶺》《水中生活》等。
13.林權澤
空靈,細膩,靜謐,曠遠,並始終根植於腳下土壤。身為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的電影世界宛如曼陀羅盛放的佛性幽谷。
導演簡介:林權澤,韓國導演,生於1936年5月2日。韓國教父級導演,同時也是韓國影史上拍片量最多的導演,作品橫跨影史各個時期,享有極高的地位。電影風格帶有強烈的視覺感以及豐富的感性智慧,被認為是最了解和最善於表現韓國文化神韻的導演,1981年《曼陀羅》入圍柏林電影節,1987年《接種》入圍威尼斯電影節,1994年的《太白山脈》提名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終在2002年憑藉《醉畫仙》拿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2005年在第55屆柏林電影節上也成為首位獲得名譽金熊獎的亞洲人。
14.薩蒂亞吉特·雷伊
有人來了,有人走了,白天過去,夜幕降臨,把我帶到世界的另一邊。雷伊用他樸素又詩意的現實影像告訴我們,印度電影並不是只有載歌載舞。
導演簡介:薩蒂亞吉特·雷伊,印度導演,生於1921年5月2日。他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以商業藝術家起家,一趟倫敦之旅讓他結識了法國導演讓·雷諾瓦,觀看了著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之後,開始投入獨立製片。同時他也是小說作家、發行人、插畫家、平面設計師與影評人。首部電影《大地之歌》獲得了十一座國際大獎,其中包括坎城最佳人生紀錄獎。這部電影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 組成了「阿普三部曲」,其中雷伊一手包辦了編劇、選角、配樂、攝影、藝術指導、剪接,並自行設計了片尾字幕與宣傳品。1992年雷伊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其他代表作《音樂室》《大都會》《孤獨的妻子》等。
15.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從後熱的浴室春情,到安娜的四個夜晚,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始終將我們的靈魂感知引向生活的本質顏色。
導演簡介: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波蘭導演,生於1938年5月5日。畢業于波蘭著名的羅茲國家電影學校,自1960年《威脅的眼》以來,他導演了20多部影片。他在洛杉磯生活了20多年,卻很少觸碰電影。回到波蘭之後,他開始以編劇的身份重新參與到電影製作當中。他是波蘭斯基《水中刀》和瓦伊達《無罪的巫師》的編劇。他的代表作包括《死神的呼喚》第31屆坎城評審團大獎,《月光》第35屆坎城最佳編劇,《必要的殺戮》第67屆威尼斯評審團特別大獎。
16.奧遜·威爾斯
絕不僅僅只是《公民凱恩》。
導演簡介:奧遜·威爾斯,美國著名導演,生於1915年5月6日。集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多種角色於一身,真正的「電影天才」,年僅25歲拍出的第一部作品《公民凱恩》即成為革新影史的傑作,電影語言登峰造極,主題上故事上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樣震驚四座的還有《歷劫佳人》,技法上幾乎無可挑剔,開頭那個完美的長鏡頭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其他代表作《上海小姐》《阿卡丁先生》《審判》《偉大的安巴遜》《贗品》《麥克白》《奧賽羅》等。
17.馬克斯·奧菲爾斯
這是你的房子,還是面紗?奧菲爾斯的電影總是超越時代的有趣。銀幕亮起,我們總是宛如雲雀般,隨著長鏡頭一起跳華爾茲輪舞。
導演簡介:馬克斯·奧菲爾斯,德國導演,生於1902年5月6日。他被廣泛的認為是德國電影史上影響最大的導演之一,電影美學獨樹一幟,優美華麗有如舞步一般精緻的鏡頭是奧菲爾斯作品的一大特徵,場景、空間、運鏡的精巧設計,都讓使得他的作品觀賞性十足,再加上對女性主義的冷靜思考,拍攝手法上的大膽嘗試,名副其實的作者導演。代表作《伯爵夫人的耳環》《歡愉》《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輪舞》《眾人之妻》《蘿拉·蒙特斯》等。
18.米歇爾·岡瑞
彩色的睡眠,想像的泡沫,來自於米歇爾·岡瑞的奇妙腦洞,也來自於屬於這個世界的歡樂與悲傷的集合體。
導演簡介:米歇爾·岡瑞,法國導演,生於1963年5月8日。受家庭環境的薰陶,米歇爾·岡瑞自幼便活在音樂世界利。曾經還在自己租的樂隊裡擔任鼓手,樂隊解散後,他開始執導了一些音樂錄影帶,還與著名冰島女歌手比約克合作過。2001年在斯派克·瓊斯的引薦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人性》,併入圍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2004年的作品《暖暖內含光》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其他代表作《科學睡眠》《王牌製片家》《泡沫人生》等。
19.羅伯託·羅西裡尼
假如沒有褒曼靈魂神遊的《遊覽義大利》,也許羅西裡尼僅僅只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翹楚而已。所幸,時間的神跡給予我們太多永恆而柔軟的力量。
導演簡介:羅伯託·羅西裡尼,義大利導演,生於1906年5月8日。他被認為是新現實主義的先驅,1945年的《羅馬不設防》幾乎是在戰爭期間就開始了構思,他運用紀錄手法拍攝羅馬市民的艱苦,真實還原了戰時事跡,這部電影在坎城國際電影節獲大獎,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發軔之作。另外羅西裡尼也曾與瑞典國寶級演員英格麗·褒曼有一段轟動一時的戀情,痴纏情深,令人嗟嘆。其他代表作《戰火》《德意志零年》《火山之戀》《一九五一年的歐洲》《遊覽義大利》等。
20.伊丹十三
電影與真相的界限,看似模糊了藝術的真格,卻卓然造化了命運的神跡。伊丹十三說,當你死去時,你會看到像電影一樣的東西,幾秒內看完人生的萬花筒。
導演簡介:伊丹十三,日本導演,生於1933年5月15日。伊丹萬作之子。26歲加入角川前身大映株式會社擔任演員。並在《日本春歌考》《家族遊戲》等電影中參演配角,還曾因《細雪》中的表演獲得過最佳男配角獎。1984年,51歲時以自編自導的處女作《葬禮》初次亮相便受到高度評價,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1992年描述對抗黑道人物的女律師的《民暴之女》一片公開後,還遭黑道襲擊報復。1997年伊丹被狗仔誹謗,隨即以死證清白,從東京麻布的高級公寓跳樓自殺。伊丹死後,妹夫大江健三郎著書《被偷換的孩子》以悼念。其他代表作《受監護的女人》《超市之女》《大病人》《鴻運女》《女稅務官》等。
21.溝口健二
不管是志怪物語,還是青樓歌女,在溝口健二近乎完美的長鏡頭裡面,他對女性的悲憫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導演簡介:溝口健二,日本大師級導演,生於1898年5月16日,同黑澤明、成瀨巳喜男、小津安二郎並稱為日本電影「四大巨匠」。他的作品不管是現代戲還是古裝戲,都一如既往地反映現實關注女性,同時近乎完美的長鏡頭調度也為人驚嘆。他的作品在國際影壇也極受追捧,一如溝口墓碑側面所刻——「世界的名監督溝口健二」。代表作《雨月物語》《殘菊物語》《近松物語》《西鶴一代女》《祗園歌女》《山椒大夫》《祗園姐妹》《浪華悲歌》等。
22.託馬斯·溫特伯格
總是有一種刺骨的情緒,流淌在溫特伯格的電影裡,就像蒙上雙眼的漫長狩獵,永遠射不中靶心,直到所有人都睡在了錯誤的床上。
導演簡介:託馬斯·溫特伯格,丹麥導演,生於1969年5月19日。與拉斯·馮·提爾一起帶頭起草了「道格瑪95宣言」。1998年由他率先拍攝的道格瑪電影《家宴》轟動國際,在坎城拿下評審團大獎,又得到歐洲電影獎年度最佳新導演。2012年的力作《狩獵》入圍坎城金棕櫚獎提名。此外,溫特伯格還經常和搖滾樂隊合作,為著名樂隊Metallica和Blur拍攝過音樂錄音帶。其他代表作《潛水艇》《親愛的溫迪》《遠離塵囂》等。
23.李行
戀戀鄉土,汪洋一舟。作為金馬獲獎專業戶,無論健康寫實的李行,還是苦情俠義的李行,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船槳。
導演簡介:李行,臺灣導演。生於1930年5月20日。李行一生創作偏向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由衷擁護傳統道德與家庭倫理。1963年《街頭巷尾》因成績出色,被中影公司任命為主要導演。1963年《蚵女》獲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後獨立導演的《養鴨人家》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開啟了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路線風潮。1971年導演《秋決》再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其他代表作還包括《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