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習慣的力量,也知道習慣對成功還是失敗有多重要的影響,那麼,習慣是不是可以養成和改變的?有沒有一些好用的方法呢?
01 養成好習慣的「21天法則「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於「習慣養成」,曾留下一段頗有見解的定義:「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的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結果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正所謂習慣構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個習慣疊加起來,它就變得牢不可破,難以被輕易改變。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做事情都喜歡拖拉磨蹭,假期作業總是拖到臨近開學時去完成,叫來吃飯也是在電視機前久久不願離開,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馬上就來。」其實這種懶散與拖延症也是一種可怕的習慣。
據研究,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當然,21天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40天,總之是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我們是習慣的動物,我們百分之九十五的行為是通過習慣養成的。壞習慣就像一條太多漏洞的破船,任你想盡辦法,也無法阻止它下沉,那麼你為何不棄船逃生呢?
習慣就是習慣,丟棄它並不容易!任何人都無法把它一下子拋出窗外,而你要像下樓梯一樣,一步一階,慢慢去改。要改變你的壞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實行21天法則。
主張幸福主義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習慣改變,人格就會隨之改變;人格改變,命運就會隨之改變。 英國詩人德萊頓也說過:「首先,我們培養習慣;後來,習慣塑造我們。」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也6說:「卓有成效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反覆實踐。」
閱讀《不抱怨的世界》(A Complaint Free World)一書,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溫發起了一項「不抱怨」活動,邀請每位參與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21天為止。
為什麼是21天呢?書中說,母雞要花21天才能孵好蛋。人需要經過21天才能將一項新的行為培養成習慣。這就是「21天法則」。
據研究,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 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遊戲。
將手掌張開,十指交叉合起來。重複一次,再重複一次,再重複一次。打住,看一看是你的左手大拇指在上,還是右手大拇指在上?即使再重複幾次,還是不是同樣的結果?肯定是。這表明了什麼?
結論一:人是按習慣行事的。
繼續進行遊戲,現在請刻意反過來交叉雙手。如果剛才左手拇指在上,就改成右手拇指在上;反之亦然。有什麼感覺?不自然。這又表明了什麼?
結論二:改變習慣是一個不舒服的過程。
再繼續遊戲,請按照刻意反過來的交叉動作,稍稍用力重複一次,再重複一次……重複21次。現在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感覺自然一點?
結論三: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不斷重複。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如果你不斷重複一個行動,堅持21天以上,就會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堅持重複365天以上,你想改變都很難。同理,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想法。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21天法則」。
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說服自己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你會覺得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這時跨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但是一不留意,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記得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這個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自然」——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入這個階段,你已經完成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為你「效勞」。
好習慣、壞習慣均是如此,在不斷的重複中慢慢形成。
找出你最想養成的一個好習慣,每天記日記、每天鍛鍊身體都可以,嘗試運用下面的「21天法則」行動技巧。
02為什麼會發生21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影響它的因素有哪些?
據研究發現,影響21天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
1、舊習慣、舊理念對新習慣、新理念形成的幹擾。
當兩種習慣、理念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中某些因素都要求相反的內容時,就會發生幹擾。
實踐表明,舊習慣、舊理念越是鞏固,新習慣、新理念的形成就越容易受到幹擾。因此,在舊習慣、舊理念幹擾下學習一種新習慣或新理念,就會時常出現某些頑固性的錯誤。這些錯誤來自舊習慣、舊理念中的成分。可見,一個新理念或新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或重複21次),是與舊習慣、舊理念的幹擾有密切關係的,這也可以說是產生21天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
2、理念與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
這一點前面已經談及,它需要三個階段才能形成。如用美國凱爾曼(1961)的研究,它也需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順從。即表面接納新理念、或開始新習慣,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儘量與新的要求一樣,而在實質上未發生任何變化。此時,最易受到外部獎勵和懲罰的影響,因為順從可獲得獎勵,不順從就會遭到懲罰。可見,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一開始多數是受到外在壓力影響而產生的,自發的是極為少見的。
第二階段,認同。認同是在心理中主動接納新理念、新習慣的影響,比順從更深入一層。因此,此時意識成分更加濃厚,不再是被動的無奈的,而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加以變化,使自己儘可能接近新理念、新習慣。
第三階段,內化。此時新理念、新習慣已完全融於自身之中,無任何不適之處,已徹底發揮新理念、新習慣的作用。
一般而言,這三個階段對非特異的理念、習慣只需21天便可形成,這是大量實驗與實踐的結果。
3、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需要不斷地重複,即使簡單的不斷重複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應不是說一個新理念、新習慣只要經過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這一新理念、新習慣要不斷地重複才能產生效應。
這也是現在許多廣告不斷播報的原因所在。當然,這裡所講的21天是對新理念、新習慣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強度低的、簡單的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就可能會形成的快一些,強度大的、複雜的新理念、新習慣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我們的大腦喜歡安於現狀,它會抵抗變化,就像每天在熟悉的公園大道上慢跑散步,但有一次心血來潮決定換一條沒有人跡的林中小徑穿過公園,大腦就會產生警覺,會覺得危險,自然地去排斥。所以把壞習慣糾正,就等於是換一條新的林中小徑前行。
所以這世界上並沒有永遠無法改變的壞習慣,只有每個孩子願不願意踏出想要改變的第一步!
養成一個好習慣是需要長久和周期性的去訓練,就像下樓梯一樣一步一臺階,慢慢去改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21天法則」。
03 改掉壞習慣,不要做溫水裡的青蛙。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拖延的習慣不好。」「我有睡懶覺的壞習慣。」聽起來挺有自知之明的,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卻絲毫不打算改變呢?壞習慣就像慢性病——早晚會致命,只不過不是馬上,而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後。所以,很多慢性病患者明知自己的疾病是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比如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吸菸等,卻寧願保持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完全不顧身體實際上在以加速度惡化。「不馬上致命」恰恰是壞習慣最可怕之處。壞習慣明明在起作用,情況明明在惡化,當事人卻覺得「沒事兒」或者「問題不大」,當然缺乏改變的動力。
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裡,青蛙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使它葬身的油鍋,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半小時後,他們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在鍋裡放滿冷水,然後把那隻死裡逃生的青蛙放在鍋裡。這隻青蛙在水裡自在地來回遊動。實驗人員偷偷在鍋底點燃木炭,慢慢加熱。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溫的水中享受著,等鍋中的水溫已經要把它煮熟,它才有所覺察。但一切為時太晚,它已經全身癱軟,呆呆地躺在水裡,最終葬身鍋底。
如果你沒有動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慣,請捫心自問:你是要成功,還是要失敗?不改變,就意味著失敗;要成功,就別無選擇,立即改變。
性格,其實就是一堆習慣的組合體。
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慣,只有你不想改變的習慣。
沒有改變不了的性格,只有你不想改變的性格。沒有改變不了的命運,只有你不想改變的命運。
站在人群頂端的成功人士說:「一個人連性格都不願意改變,怎麼可能成功?」
一家跨國集團的創始人年事已高,他準備退休,當務之急就是從三個兒子中挑選接班人。他思來想去,覺得大兒子學識、為人、才幹都很出眾,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他把大兒子找來,準備和他好好談談。談話一開始,父親坦誠地表示對大兒子的欣賞和信任。但老人也坦白地說,他唯一的憂慮是大兒子抽菸的習慣。因為根據他的經驗,一般抽菸的人到四五十歲,健康就會走下坡路。而四五十歲正是一個男人發展事業的緊要關頭,如果這個時候健康出問題,自然難以擔當重任。他還有更深層的顧慮:「我很懷疑,一個人如果像連抽菸這種不良習慣都不能克服,那他怎麼能委以重任呢?」
大兒子一直在全神貫注地聽父親說話,手裡正點著一支煙。他聽了父親最後一句話,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知道從這一刻起,自己必須下決心,並立即付諸行動。他一言不發,把手中的煙在菸灰缸裡使勁一擰,從此再也沒有吸過一支煙。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你可能已經看到,要戒除一個壞習慣,必須真正領悟這個壞習慣的危害性。
直到今天,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中寶」,對孩子過分溺愛。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壞習慣也一併「關心呵護」,不願去幫助孩子改變的話,那麼這對孩子的成長將會是百害而無一益的,放縱孩子的壞習慣就會讓壞習慣變得自然而然,這些壞習慣必將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羈絆。
讓自己清楚地了解到新習慣帶來的好處,因為感情遠遠比理性的強迫更有動力。
1.把它當成一個試驗。像一位科學家一樣,把培養習慣當一次嘗試,而不是一個跟自己較勁的心理鬥爭。這將有助於你客觀看待自己的改變過程,隨時調整和正確對待結果。
2.將計劃寫在紙上,並告訴你的家人或者朋友,給自己製造一種「外在壓力」。
3.保持簡單,從而更容易堅持。建立一個新習慣,最好只給自己提幾條具體要求。
4.堅持,但不要追求完美。一步一步地做,不要指望一次性全部改變。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覆地做。有人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為他做不到,而是他不願意去做那些簡單而重複的事情。
所以,只要你開始行動,並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如果你有睡懶覺的習慣,但「確實起不來」,只是因為你內心並不覺得睡懶覺有多嚴重。那你最好在紙上計算一下,自己每天因為睡懶覺浪費多少時間;這些時間你的同事或競爭對手在做什麼,能產生多大的效益,最好具體到金錢;你有沒有因為睡懶覺耽誤什麼事,如果那件事進展順利,可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好習慣養成非一朝一夕,羅馬城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建成。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認定一個目標去堅持完成,這不僅是每位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需要去做到,孩子們的家長在「21天法則」中也一樣會獲得受益。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做一件事情能夠堅持21天以上,就可以形成或改變一個習慣!
總之,把壞習慣帶來的成本、造成的損失細細列下,你會大吃一驚:壞習慣之所以可怕,在於它們可能不知不覺當掉了許多令你的人生大放異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