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馳」飯費200元,車費240元,「中」公積金11-12月1066元;
29日,快遞費5個60元,QQ牛奶一箱48元;
30日,「中」車加油245元,早餐9元……
這是一份家庭日常支出的帳單,記帳人是沈美芳,「馳」是她兒子,「中」是她老公。
沈美芳,52歲,會計,記帳是她的職業,也是她的日常習慣。
從她1994年和老公結婚起,家裡的每一筆支出和收入,她都一筆一畫記得牢牢的。
記帳,是一件簡單又很不簡單的事。說它簡單,是因為它動作簡單,隨手可記;說不簡單,是因為這個動作枯燥、瑣碎,而且要天天、月月、年年堅持。
26年了,沈美芳記滿了6個筆記本,這些帳目濃縮了一家人柴米油鹽的生活。泛黃的紙,隨便挑一個日子,指出每一個數字,沈美芳和老公鄭柏中差不多都能想起當時的情景。
昨天新年第一天,沈美芳和鄭柏中都還在上班,我等他倆下班,傍晚時分來到蕭山義盛村,見到這對夫妻。
過日子嘛,細水長流,其實也有一些小目標
第一印象,是這對夫妻長得太像了,好有夫妻相。
「你也覺得我倆像啊,我們剛在一起時,芳挽著我去菜場買菜,賣菜的老頭疑惑,『你倆是兄妹兩個吧?』想來都要笑,我們是兩口子。」鄭柏中笑了。
昨天夫妻倆拍的合影
1994年拍的結婚照
「他年輕時長相還可以,比較帥。」沈美芳也笑了。
沈美芳從臥室裡拿出筆記本,大小不一,頁面泛著黃,1995-1996,1997-2001,2001-2008,2008-2014,2014-2019,2020……
26年寫了6本帳本
沈美芳的帳目
「她愛記,每晚都記,我們家,每晚睡覺前,我都要坦白我一天的開支,餐費、加油、應酬等。」鄭柏中說。
為什麼要記帳?夫妻倆有各自的回答。
老公說:「我倆在一起的時候,我工資都上交給她,每月感覺錢都不夠花,那我也會關心一下,說也說不清,她就記帳了,一目了然。」
老婆說:「過日子嘛,細水長流,其實也有一些小目標,比如買摩託、買車,記帳是杜絕亂花錢,也是規劃生活。」
老公補充說,年輕時有個浪漫的想法,攢錢攢夠了,買一輛汽車,到老了繞西湖逛圈。
那是1994年,他剛退伍,「在村裡上班,一個月工資96元,加上各種補貼,七七八八一年3000元,我老婆也差不多,那時,一輛桑塔納要20多萬元,買車的夢想,真的覺得很遙遠。」
1994年10月1日
好看錢4800元
我翻看帳本,日期、每一筆收入與支出,清清楚楚,記得非常認真,忍不住讚嘆真專業。
一個月一小結,一年一次匯總,最初記錄的是夫妻兩人的帳目,後來添了女兒,又添了兒子,每個人的支出都很清楚。
2004年拍的全家照
過去20多年的人情往來,包括賀禮、壽禮、望病以及其他,還專門有一個本子記著。
翻看第一頁,寫著「1994年10月1日經濟情況:好看錢4800元,『中』賀禮4000元;另有還債木工2200元,油漆工800元,7人9300元」。
我有些看不懂,沈美芳解釋,「好看錢是蕭山這邊的風俗,女方到男方家裡,男方家人給的紅包;還債這些是結婚那年買了商品房,問親戚借了錢,用來裝修。」
說起結婚,鄭柏中有些動容,「我能有今天,都靠我老婆,這話一點不假,當年我是窮小子,一無所有,彩禮都給不起,問親戚借湊了16800元給我老婆,她一分沒要,全部還我,還補貼嫁妝,花了4萬多元。」
老婆把老公寫的信
一藏就是30年
鄭柏中說,他和老婆是經家裡老人介紹的,兩家距離200米,緊挨著的鄰居,屬於兩個村。說來也奇怪,兩個村的人不大往來,兩人在相親前不認識。
「大概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在上海當兵,回家探親時,小奶奶告訴我隔壁家有個姑娘,在大人的安排下,我們見了面,兩人印象都不錯,我探親假短,馬上回部隊,那時還沒電話,兩人寫信交流,寫了兩年。」
說到這裡,沈美芳從房間裡找來一摞信,過去20多年,搬了4次家,這些信,她一直帶在身邊。信是鄭柏中寫的,另附有她的回信(草稿)。
「老婆太細膩了,我那時沒意識,她寫給我的信都弄丟了,這些信,她一藏30年。」鄭柏中說。
我問能打開看看嗎?兩人笑了笑,看吧,「今天不是你的到來,我麼也不會想到重溫過去的,都老夫老妻了,哈哈哈。」鄭柏中說。
信有一摞,足有上百封,我拆了兩封,從稱呼能看出變化。最初鄭柏中寫來的信,稱呼是「美芳」,落款是「柏中」;到後面是「親愛的」落款是「永遠愛你的中」,這是剛在一起和確定關係後的信件。
夫妻來往信件
鄭柏中說,自己文化不高,只讀了初中,可他的文筆還不錯,他在信中寫道:
在你的回信中,你能如此坦率地介紹你的愛好以及個性,其次也講到要找一位腳踏實地的男朋友,能這樣表白你的內心思想,這樣很好。
雖說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從中我可以看出,你是一位心直口快、活潑開朗熱情的人,我非常喜歡你這樣的人,因為我也是心直口快、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的性格,尤其是講幾句帶點幽默感的笑話。
笑話這個東西在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也許你不相信我會講笑話,到以後你就慢慢知道我。
不多講了,下面有個字謎,猜化學元素,黃金丟失,打個字,比較簡單,猜著玩吧!今天因休息關係,馬上就要熄燈了,就此停筆,餘言後繼,多來信。
祝你健康,快樂。
1991年,鄭柏中回家探親,兩人確定關係後,沈美芳在信裡寫道:「你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匆匆太忙了,我倆沒聊一會你又離我而去,真不想你走……」
看了兩封,甜甜的愛情,實在讓我羨慕,夫妻倆也笑得開心,「再老一點,拿著放大鏡,彼此讀當初的信,很有意思吧」。
鄭柏中笑著說:「現在不叫親愛的了,在家裡老婆老公還是要叫的,在外邊稱呼名字。」
近10年享受型消費逐漸增加
首飾、護膚品等成了高頻用詞
帳單裡,細細看,有很多有意思的記錄——
棒冰當初3分錢一根,現在幾塊幾十塊一根;
豬肉從最初的兩三元一斤到現在的30多元一斤;
1996年買一輛麵包車花了6萬元;
當初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2萬元;
1994年結婚隨份子,40元、100元,到如今,500元、1000元……
從帳單裡很明顯能看出,上世紀90年代,主要是衣食住行,生活性消費佔多;女兒、兒子出生以後,發展型消費佔比上升;近10年,享受型消費有所增加。
2010年差不多是一個分界線。
帳本上各項花錢的類目多起來,買菜也不再是全家最主要的支出,首飾、護膚品、衣服、孩子書本費、加油費等成了高頻用詞。
與1999年相比,2020年帳本的年終總結表格上,不見了固定電話費、置產費用。
沈美芳用女兒學校獲獎的筆記本記帳
生活變好了,追求娛樂的方式也多起來。不久前,沈美芳買了一部最新款手機,空閒時刷刷抖音,看看電視劇,和朋友網聊一下。回憶起家裡的第一臺通信工具,她感慨萬千。
1996年,中文BB機開始流行,為方便老公做生意,她攢了幾個月的工資,給家裡添置了一臺。
「1998年家裡安裝了固定電話,2002年購買了翻蓋手機,2004年買了可以拍照的手機,2007年擁有了可以上網的手機……我們全家的話費也從1998年的34.4元上漲了6倍不止。」
晚上有點涼
他們很自然地手握著手
晚上有點涼,沈美芳和老公很自然地手握著手。我問兒女在家也是這樣的嗎?兩人都笑了,「孩子都知道我倆感情很好。」
兩人都說,結婚26年,幾乎沒紅過臉,性格很合得來,「平日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個在說,另外一個就聽著,不爭,就吵不起,我倆從來沒罵過對方……不過對孩子不太一樣,哈哈,一開始也是和孩子好好講道理,後來發現小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道理講不通,也會打打屁股,我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
鄭柏中說:「現在女兒大學畢業,也做會計,兒子還在讀高中,我們家的日子像帳本一樣,過得平淡,就是正常過日子。」
沈美芳說:「我當初看重他的是腳踏實地,靠譜,現在他還是。兩個人在一起相互信任,性格合得來,日子就會順利。」
(原標題《結婚26年,杭州女會計把家裡每一筆收支都記帳!老公感嘆:我能有今天,都靠我老婆》。編輯 吳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