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母年邁退休,本人慾在附近為其『跪求』產權住房一套……」長春市南湖西村附近貼著一張求購住房的小廣告。記者發現,此類「跪求」廣告還真是不少,不但街頭廣告屢屢出現,在「百度搜索」上輸入「跪求」二字,僅用0.001秒,就出現171萬條相關網頁,「跪求」也引起了爭議,專家則認為此語欠妥。(《新文化報》10月21日)
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在一個十分講究以德立人,「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國度裡,開口跪求閉口跪求,像是患了軟骨症似的,確實有辱自己人格之尊嚴。即便自己覺得無所謂,聽者也會覺得刺耳朵,看者也會覺得不習慣,認為有傷風化,有損男人形象,要站出來糾正一番,怒斥一番。
可是糾正、怒斥者往往忘了,在我們的文化裡,一面固然是視「膝下有黃金」,輕易跪不得,另一方面卻又視膝下有權力,跪是理所當然的事。曾幾何時,在我們這個國度,子民見到皇上,奴才見到主子,下級見到上級,那膝蓋骨就不由自主地活動彎曲起來,齊刷刷地跪在地上,那個時候何曾又想過什麼黃金白銀,什麼人格尊嚴呢?那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跪求」——跪下來祈求的圖景麼?只有皇上、主子、上級開口說「平身」,「起來吧」,才敢顫微微地爬起來,滿嘴謝意,否則就是跪到膝蓋出血也斷不敢站起來,那樣的膝蓋有何金貴可言。
跪的功用就是要顯出人的不平等,就是要顯出皇上、主子、上級高高在上,跪者匍匐在下的身份地位不平等現實。只有跪才能表示尊卑森然,才能維護社會的等級秩序。跪禮一經合法化,就掩蓋了人格的卑賤。而且一跪就是數千年,習以為常,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了。因此,1793年,猛的來個見了皇帝不下跪的英國佬馬嘎爾尼,令跪慣了的國人大為光火。
做慣了奴隸,就覺得做奴隸也是光榮的。在封建專制下,做人是哪有人格尊嚴可言,膝蓋其實是身體最屈辱的一部分。因此,在這種語境下,「男兒膝下有黃金」並不是褒義,而是貶義,即,下跪不僅可以保住現有的生活,運氣好一點,沒準還可以獲得權勢名利,隨之而來的就是滾滾「黃金」。
或許是「物極必反」,這膝蓋凝聚了太多苟且求生、苟且求榮的屈辱之故,膝蓋又被國人格外地看重珍視起來,甚而上升到人之為人,男人之為男人的高度,與人格、尊嚴、骨氣聯繫在一起。因此,「跪求」一出,爭議紛起,專家就認為欠妥了。不過,精通網絡語言的人士說,「跪求」原是網絡用語,就是跪下來求求你的意思,但這一用詞並不是要你真的下跪乞求,只是表示一種虔誠。如此,真不知道是人們的神經過於敏感,還是世界變化快讓人不明白。
我倒是覺得,網絡用語有其獨特性,但終究是一種語言表達,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表達虔誠的詞語很多,並不是人們對「跪求」情有獨衷,也不是人們對男兒膝下有黃金無知無覺。而是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陌生人社會裡,人們彼此陌生著冷漠著,求人辦事的難度增大,需要十二分的虔誠,需要「跪求」,才能喚起別人的同情心和幫助的熱情,不象「熟人社會」裡隨便打聲招呼就可以辦到。
可是「跪求」看似虔誠,其實膝蓋底下是市儈的滑頭,連心裡那點屈恭卑膝的文化因子也拋得遠遠的。那就是,沒有金子(好處)的時候,就凸顯人格尊嚴,誓死不跪,理由是男兒膝下有黃金;有金子(好處)的時候,就裝出一幅討好的嘴臉,跪也無防,理由是男兒膝下有「黃金」。正說有理,歪說也有理,這就是「跪求」者的「跪求」心態。作者:廖保平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