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記者 姜佩杉
報導感言
剛過去的2020年意味著什麼?相信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作為一名從事法院新聞報導工作的記者,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三個關鍵詞:「創新」「突破」與「堅守」。
「創新」何在——
疫情防控期間,智慧法院充分釋放紅利,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靚麗成績單:「雲上審執」「穿越時空」,讓老百姓在家裡操作電腦或手機就能完成各類訴訟事項,網上立案、網上開庭、網上調解、網上送達,「觸手可及」的公平正義讓病毒「無路可走」。
「突破」何在——
這一年,第一批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火熱出臺了;上網裁判文書破億了;庭審直播過千萬了;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調整了;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安排首次修補了;首部流域司法保護相關文件發布了;以訴訟服務中心為主體、十大訴訟服務信息平臺為支撐的一站式建設總體框架基本建成了;海南自由貿易港智慧財產權法院揭牌辦公了……
「堅守」何在——
疫情期間不缺位,喊著「我來」迎難而上;服務保障「六穩」「六保」不放鬆,為經濟社會的復甦發展提供堅實司法「後盾」;教育整頓不打折,刀刃向內、刮骨療毒,誓讓隊伍擔得起「鐵軍」的稱號……所有創新、所有突破,背後都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法院人。
回首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人民法院將實實在在打造出更多美好的「關鍵詞」。新的一年,要像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說的那樣——
「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高山仰止詮釋法治 接力傳承追憶模範
——追授胡國運同志榮譽稱號表彰大會側記
掃描二維碼觀看 緬懷胡國運法官視頻
《多想和你再走一次》
9月29日的江西南昌,正是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卻一反常態,下了一天的霏霏細雨。
這天一早,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江西省委在這裡聯合召開表彰大會,追授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二級高級法官胡國運「全國模範法官」「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來自江西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國家安全廳、省司法廳的黨員幹部代表180餘人參加會議。
5月6日,胡國運突發疾病,在工作崗位上因公殉職,將生命定格在55歲。離去時,他的辦公桌上,還攤開著案件卷宗。
會前,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奇接見胡國運的妻子劉新明,向她表示誠摯慰問,勉勵她保重身體,有困難要和組織講。劉新明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江西省委的關心關愛表達了衷心感謝,表示將照顧好老人和孩子,積極生活。
8時,雄壯的國歌聲中,表彰大會正式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馬世忠宣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追授胡國運同志「全國模範法官」稱號的決定》,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劉強宣讀中共江西省委《關於追授胡國運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
劉新明從周強和劉奇手中接過證書、獎章的那一刻,會議現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孰為公死,凜凜猶生。胡國運離開大家146天了,他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卻鮮明如昔,人們對他的感恩與思念從未停止。在稍後舉行的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報告團成員用一個個生動事跡,深情描繪出胡國運精益求精、一心為民、廉潔司法的光輝形象,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共鳴。
「吾輩將傳承胡法官踏實做人、敬業奉獻、剛直不阿的品質情操,牢記初心使命,接續奮鬥,在追尋公平正義的法治道路上,做風清氣正的法律人。這是我們對胡法官能做的最好告慰。」聽完報告會,江西高院民二庭法官助理石前進眼神堅定。
精益求精好法官——
33年司法生涯,25年堅守一線,辦案逾千,無一錯案,這是胡國運
公堂一言斷勝負,硃筆一落命攸關。
辦案是法官的天職。身為公平正義的代言人,胡國運用精湛的審判技能、深厚的法學功底,徵服了所有人。
胡國運常說,「判決書裡的一字一句一標點,都關係到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家企業的命運。」
2012年,一起夫妻共同債務案件。該案女方上訴提出男方巨額借款從未用於家庭,其與男方已分居多年,不應由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合議時,胡國運表示,在夫妻關係名存實亡,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理離婚手續的情況下,一方對外巨額借款,要另一方承擔共同還款責任是不公平的。「應該把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出借人,出借人要求夫妻共同籤字,共債共籤就可以避免風險。」
那是江西高院立案二庭庭長龔雪林第一次聽到「共債共籤」這個詞。若干年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和今年通過的民法典都明確了「共債共籤」的夫妻債務認定標準。
「我想,這正是因為他秉持了公平正義的理念,對生活有著深刻的觀察,對法律前沿問題時刻保持著關注,才能對法律的理解如此超前。」站在講臺上,龔雪林眼含熱淚、聲音沉鬱。
2009年,上海錦天城(南昌)律師事務所主任魏忠剛剛成為執業律師,時常聽到前輩們用稱讚的語氣提起胡國運,這位法官對法律條文信手拈來、如數家珍,是全省公認的民商事審判專家,被業界稱為「行走的法律百科全書」。
魏忠猶記得,江西律師協會副會長劉衛東和胡國運之間的趣事。那是1995年,剛做律師不久的劉衛東,嘗試給「久仰大名」的胡國運打電話,想當面請教法律問題,並邀請胡國運「到茶座坐坐」。聽說是探討法律問題,胡國運一口答應了,但提出到江西師大青苑書店門口見。到了約定的時間,胡國運蹬個自行車就來見他了。
跟隨魏忠的描述,現場聽眾仿佛穿越了光陰,看到兩個年輕人倚在自行車上,渾然不覺時間流逝,在書店門口探討了50多分鐘法律問題。
「以前,經常聽法院系統的朋友談起過胡法官,他們都說,『任何法律難題,只要到了胡庭長那裡,沒有他不會的』。」對這位「行走的法律百科全書」,江西省司法廳幹部高傑早有耳聞,再次聆聽事跡,仍然頗有感觸。
「胡法官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敬業精神。他的先進事跡將一直鼓舞我們,不斷提高專業素養,精益求精,用實際行動維護公平正義。」高傑說。
心繫群眾好公僕——
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更弱勢的群體,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胡國運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作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名校大學生,胡國運無疑是天之驕子。從北京大學畢業那一年,他卻毅然決然放棄別人夢寐以求的留京機會,回到了江西。
「江西是革命老區,現在比較落後,我要用自己的所學去回報家鄉。」 未名湖畔,與父親書,一顆赤子之心跳動得無比熱烈。
江西日報新法制報社期刊主編程呈多次採訪胡國運,在她的心中,胡國運是一個純粹的人,內心燃燒著公平正義的法治之光,總能帶給人們溫暖。
「他常說自己是農村出來的,深知民生之重。」
胡國運秉持初心,在教育年輕法官時,他說:「學識是一個法官十分重要的素質,但是否擁有濟世的情懷,才是一個法官能否擔負起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2014年,胡國運參與審理一起建設施工合同糾紛案,因一審程序有瑕疵,按照規定要發回重審。胡國運了解案情後發現,案件涉及的400多萬元工程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工資。
「如果案件簡單發回,兜兜轉轉又得辦上一年半載,農民朋友不容易,他們等不起啊。」案件合議時,胡國運建議對案件中涉農民工工資部分先行判決,其餘部分發回重審。合議庭採納了他的建議,近百名農民工很快拿到了工資,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參與審理這一起案件的法官吳玉萍告訴程呈,胡國運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弱勢群體,總想著他們的悲歡苦痛。
聽完程呈的報告,江西省檢察院幹部鄧瑞林對胡國運表達了由衷的敬佩。
「業內流傳著一句話:我們辦案,辦的是別人的人生。
從胡法官這裡,我看到了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我們要繼續關注弱勢群體,努力為社會撐起一片正義的天空。胡法官把法治最純粹的精神體現到了極致,他的司法為民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幼年清苦,少年立志,青年回到夢開始的地方。胡國運的理想始終沒有離開生養他的紅土地,沒有離開深愛的家鄉父老。
兩袖清風真君子——
「鐵面法官」不畏強暴,初心不改正直如山,這是胡國運
與胡國運相識十餘年,程呈一度認為他是一個有「潔癖」的人。
「這種『潔癖』表現在他對走後門、拉關係、不務正業的不齒與不屑。常有人提醒他,太耿直容易得罪人,胡國運卻說:『我寧願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
作為朝夕相處的最親密的人,妻子劉新明回憶了許多胡國運工作之外的細節。
因為「油鹽不進」,這位「鐵面法官」曾經「連累」過家人。
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有人因為案子沒有得到支持,多次打電話、發簡訊相威脅,甚至準確報出女兒所在學校。
「我不能因為受到威脅,就枉法裁判,如果我那麼做了,就不配做一個法官!」因為擔心女兒的安全,胡國運落淚了。
「但我理解。身披法袍,他別無選擇。事後我才知道,國運安排我弟弟悄悄跟在女兒身後,護送女兒上下學好長一段時間。」在劉新明顫抖的聲音中,肅穆的會場響起了難以壓抑的啜泣。胡國運,這是怎樣一個青松般的人!
江西省紀委監察委駐公安廳紀檢監察組幹部關曉,曾經特地上網查找胡國運的事跡,對他面對當事人威脅時挺身而出、威武不屈的精神感慨萬千。
「危難時刻的表現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胡法官是極具正義感的人,無論是主動擋在同事身前,還是直面當事人以自己的女兒相威脅,絕不屈服,都是一個心懷正義的人自然而然的選擇。而正義感是法律人必備的品質。」
胡國運光明磊落,不允許在案子裡玩貓膩,更不允許親戚打著他的旗號在外面胡作非為。
「民一庭案子多,你們絕不能去接觸當事人。這是底線,底線沒守住,我們這個家庭也不會安寧。」劉新明猶記得,那是2010年,胡國運剛剛調任民一庭庭長,在第一次家庭聚會上,就跟親戚朋友立下了規矩。
「國運,家裡人都記得你的話,你一定很欣慰吧。」講臺上,淚眼模糊的劉新明再次哽咽。講臺下,人們不住地抹眼淚。
「法官做的是為老百姓維護公平正義的偉大事業,公正執法、秉公辦案就是對國運最好的追思和紀念。」
劉新明話音未落,現場掌聲如雷。
「我這個人不貪圖享樂,不喜歡八面玲瓏,更不願意為利益向人低頭。我這一生只想追求一個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胡國運總是對妻子這麼說,也用了一輩子這麼做。
這就是胡國運,青年風華正茂,壯年堂堂正正,中年頂天立地,把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鏗鏘有力,走出了一名人民法官可以做到的極致。他不僅是「行走的法律百科全書」,更是詮釋法治精神的一本「行走的榜樣之書」。(來源:2020年09月30日 人民法院報)
02
代表作品
定體系、破障礙、融大局,架起兩地司法協助的「跨海大橋」
——內地與香港司法協助二十年成果綜述
11月的珠江兩岸,綠意蔥蘢,生機勃勃。
深圳,一座「敢為天下先」的城市,見證了內地與香港特區司法協助的首次檢視。11月27日上午,在各界注視下,兩地代表在《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上鄭重籤字,完成了兩地首次對既有司法協助安排的修改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行以來,兩地創造性地構建起以八項司法協助安排為支柱、若干司法文件為補充的中國特色區際司法協助體系,豐富了「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
今年正值《基本法》頒布30周年,也是《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生效20周年。站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回望過去,兩地司法協助與合作一路走來,呈現給人們的是累累碩果。
定體系——建設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基本框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遍地洋溢著迎接遊子歸來的喜悅。
1990年4月4日,人民大會堂氣氛莊嚴而熱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萬眾期待中高票通過,將「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制度化、法律化。
1997年7月1日,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歷史新紀元。
「東方之珠」回歸祖國,意味著兩地日益密切頻繁的人員交流與不斷拓展深化的經貿合作。但隨之而來數量與類型日漸增多的兩地互涉法律糾紛,也對兩地之間開展司法協助提出了現實需求。
根據《基本法》精神,「一國」要求內地與香港在司法領域實現緊密合作、相互協助,「兩制」要求保留兩地原有法律制度、尊重彼此差異;其中第九十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繫和相互提供協助」更是為兩地開展司法協助提供了具體依據。
解決司法領域問題,要從法中來,到法中去——
1998年,內地與香港籤署的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文件《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區法院相互委託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的安排》及時出臺,建立起兩地高效、便捷的送達機制;
2000年,《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正式實施,詳細規定了兩地法院受理和執行對方仲裁裁決的具體程序,鞏固了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國際仲裁中心的地位;
2006年,《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籤署,首次明確了兩地有義務相互認可和執行對方的民商事判決。
十年停滯待突破,一朝奮起揚風帆。
2016年起,兩地司法協助工作進入快車道,密集商籤了多項安排——
2016年12月,《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託提取證據的安排》籤署,為兩地相互委託取證工作的開展提供明確指引和制度性安排;
2018年6月,《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決的安排》籤署,將兩地婚姻家事案件的最大公約數納入適用範圍;
2019年1月,《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籤署,實現比國際公約、國家間條約更大範圍的互認,促成兩地民商事判決自由流通;
2019年9月,《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籤署,成為內地與其他法域籤署的第一份有關仲裁保全協助的安排。
2020年11月,隨著《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籤署地花落深圳,基本實現了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全覆蓋。
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二十年交流共鑑、八項司法協助安排,一個民商事領域中國特色區際司法協助體系已然形成。
破障礙——打通兩地營商糾紛解決便捷高效公平通道
為商為賈者,看重效率與公平。
香港回歸之後,人員和商貿往來日漸頻繁,亟需優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在訴訟、仲裁、調解等各種糾紛解決方式中,仲裁因其自願性、靈活性、保密性、快捷性等特徵,得到了廣大企業界人士的格外青睞。
2019年11月,依照仲裁法、民事訴訟法、《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等規定,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順利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開展的仲裁程序提供保全協助。
這是兩地司法協助實踐中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案例。
但20年前,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對方仲裁裁決一度處於停滯狀態,給內地、香港一些通過仲裁解決糾紛的公司以及外商帶來了諸多不便。
1999年起至今,兩地籤署了《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等與仲裁有關的3項安排,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仲裁裁決認可執行機制。通過適用安排,絕大多數仲裁裁決在另一地得到順利執行。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
據統計,近5年僅有2件香港仲裁裁決因法定事由被內地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截至今年,內地人民法院已批准17起香港仲裁保全申請,並就總計87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作出保全措施。
為積極推動完善域外法查明與適用體系,充分保障域內外當事人選擇適用準據法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前海建立了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基地。廣東法院近五年審結的案件中,共有114件適用香港法律審理。
2019年,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專門促成雙方法律專家到庭參與質證,通過法律專家在庭審中的介紹,查明雙方對法律適用的爭議點,法院做出補充查明,為涉外涉港澳商事糾紛提供更加公正高效權威的解決方案。
正是由於前海建立了完善的域外法適用機制,多家香港企業才最終決定入駐前海。
對港工作事關「一國兩制」方針有效落實,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事關國家核心利益。
事實證明,二十年來,人民法院各項工作有效保證了商務交易公平以及降低違約可能性,切實維護了兩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內地與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在新的歷史時期,兩地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機遇,也對兩地司法協助提出更多需求和更高標準。
融大局——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司法新動能
珠江潮湧,大灣激揚。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補充安排》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主動擔當,是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的務實舉措。」《補充安排》籤署當天,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表示。
「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屬性,保障了粵港澳的特色發展和共同繁榮,也決定了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互涉法律糾紛不可避免、區際法律衝突客觀存在、區際司法協助亟需深化。
在《基本法》而立之年,兩地首次以補充安排形式檢視、修改既有司法協助安排,標誌著兩地民商事司法協助從建章立制步入優化完善的新階段。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按下了「暫停鍵」。
網際網路、信息化成了各行各業突圍的「利器」。法院也不例外。
2月26日下午,一場跨越粵港兩地的「雲庭審」在廣州海事法院珠海法庭完成。通過網際網路視頻庭審系統,在法官主持下,雙方申請人僅用了約30分鐘便完成了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
近年來,內地與港澳特區司法協助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開啟新時代「加速度」——
2018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廣州仲裁委共建了全國首個商事仲裁裁審對接電子卷宗共享平臺,平均案件審查周期縮短20天,效率提升30%以上,有效破解調卷耗時長難題;
2019年3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試運行涉港澳案件在線授權見證平臺「授權見證通」,港澳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5分鐘即可足不出戶完成授權委託,目前已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向全省法院推廣;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網際網路法院,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已基本建成全流程網上處理系統,並建成了跨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以跨部門、跨區域、跨系統的法律服務資源、數據信息資源共享推進糾紛高效化解……
更新時代、更高起點,為更好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兩地司法協助的光明未來正在書寫;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在兩地法律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一條條務實創新的可行之路漸次鋪開;
同氣連枝、攜手共進,乘著時代的東風,兩地司法協助工作必將行穩致遠、進而有為。(來源:2020年11月28日 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姜佩杉:創新、突破與堅守,這是人民法院的2020年 | 2020記者看法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