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臺灣健保提供民眾極為方便的看病管道,加上有些人喜歡去醫院,造成健保「看病多、拿藥多、檢查多」等三多現象。來源 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人愛看病,逛醫院如逛街,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一年看病次數逾90次者多達4.7萬人,醫療費用耗掉39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就醫次數最多者為一名41歲熟女,因本身罹患B型肝炎、皮膚過敏、青光眼、心絞痛、感冒與慢性咳嗽等病而經常就醫,全年就醫次數高達575次,平均2天就跑3趟醫院。
臺「健保署」自2013年將每年就醫超過90次者列為高診次輔導對象,據統計,這些看病次數高於一般人的民眾,近六成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最常見疾病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以及肌肉軟組織病,推測與反覆感冒與疼痛難以根治有關。
臺「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林寶鳳說,該署自2013年起,針對看病過於頻繁的民眾,例如每季看病逾40次或每年看病逾90次,即列入關懷名單,寄送關懷函,再與醫界合作,了解民眾病症所需,予以適當治療或轉介到適當科別;若民眾就醫院所家數仍居高不下,又是三高慢性病患者,輔導後未改善,會指定四家院所就醫。
經輔導 高診次就醫降2成
經過輔導就醫後,這些高診次患者的平均就醫次數約下降兩成,省下約7億元醫療費用,如前年就醫次數最多、高達482次的87歲老翁,經分析其病因為腹痛與腸胃道疾病,輔導後去年降為325次。
臺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該會曾調查重複用藥及就醫耗時費力最讓老人感到困擾,少部分是因心理依賴,多數人都是病痛無法解決,如坐骨神經痛醫師開了強效止痛藥,卻導致胃潰瘍,又要掛腸胃科,類似例子常造成不必要就醫或醫療傷害。
老人醫學專家、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長詹鼎正指出,醫療次專科分化太細加上民眾就醫習慣,以致堆高民眾就診次數;他說,目前各醫院雖有整合門診,可供高齡者跨科治療,但有些只是徒具形式,而真正執行整合門診的健保給付費用卻偏低,誘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