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2021-01-09 羅西尼ROSSINI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長安城24小時的故事,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赤道式日晷在擺放時,要與赤道平行,晷針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也就是說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晷針,其所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移動,對照晷盤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取當前的時間。

雖然日晷計時簡單可靠,但卻有巨大的兩個缺點,一是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指向北極星。二是日晷依賴日照,如果是陰天或者黑夜,那麼日晷就失去了計時作用。

所以古代還有其他的重要計時儀器,水鍾和火鬧鐘。

「水鍾」是依靠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

火鬧鐘是利用香燭燃燒的速度,燃燒至固定位置的鈴鐺便會掉落髮出的聲響,從而達到計時的效果。

《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這些「計時儀器」雖然都可以記錄時間,但多多少少都存在限制,受外界幹擾的程度比較大。

直到1583年,伽利略發現了鐘擺的等時性,現代鐘錶得以誕生和大發展,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鐘。

雖然在此之前,已有較為初級的計時手段。但伽利略和惠更斯無疑是鐘錶的締造者。從計時器的運作原理上來看,擺鐘是之後懷表與當今手錶的最原始機械結構。

今天,鐘錶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計時工具了。花樣翻新的鐘表舉目可見,大鐘、鬧鐘、座鐘、掛鍾、七天鍾、十五天鍾,粗馬表、細馬表、半自動表、全自動表、單日曆表、雙日曆表、星晨日曆表、男式表、女式表、鍍金表、真金表等,比比皆是。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編輯:孫東臨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這個盛夏引發了追劇熱潮。為解救陷入危機的長安城,「不良人」張小敬爭分奪秒,勢必在上元節花燈大會的前幾個時辰抓獲搞破壞的刺客。
  • 《長安十二時辰》的虛與實 中國古人有精確的時間觀念嗎
    到了漢代以後,由於一些刻度計時器械的傳入和發明,又相繼出現了三十刻計時法和百刻計時法,但這些方法由於是為計時器量身定做的,從未真正推廣。所謂「十二時辰」的計時方式真正出現,不過是南北朝或隋代以後的事情,中國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刻最初很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響。
  •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暗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在熱播。播出伊始,它就獲得全網的熱烈討論,好評不斷。不僅是其長鏡頭電影式有質感的畫面,演員出色奪人眼球的演技,還有其連環緊湊的劇情,劇裡對歷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讓人感受到導演及其創作團隊給觀眾的的誠意與對製作的匠心。劇中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哪些耐人尋味的考究之處吧。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十二時」,在古代有何意義,它是如何得來
    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這個,可能是歷史上最簡單的鬧鐘
    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不知道大家看了沒,在這部劇中,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主線,劇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古代計時工具,比如下面這個:劇中李司丞命令架起「火鬧鐘」來倒計時:架上的「火鬧鐘」是這個樣子:那麼這個「火鬧鐘」是怎樣計時的呢?別著急,答案在後面~「火鬧鐘」只是古代眾多計時工具的一種。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古代黑科技
    不知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呢?《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由曹盾執導,梁超擔任製片人,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依扎等主演的古裝懸疑劇,於2019年6月27日在優酷播出。這部劇主演都是名氣很大的明星。
  • 關於《長安十二時辰》,這些隱秘知識你知道嗎?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有很多,其中《長安十二時辰》應該是比較吸引人的,劇情跌宕起伏,非常的過癮,讓人有種想要一下子看完的衝動。可惜啊可惜,沒有這種機會,只能老老實實的追劇吧!說到這部劇,不得不提十二時辰,可能許多小朋友還不知道十二個時辰是多長時間,如果你覺得就是十二個小時那就錯了。
  • 看了《長安十二時辰》,居然還有人不懂這些,快了解一下!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劇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也贏得了許多好評。許多人評價說這部電視劇很還原大唐的風貌,其中也有許多詞特別有歷史氣息。接下來就盤點一下。1.上元節電視劇開頭就提到「上元節」,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什麼是上元節,其實上元節就是元宵節。
  • 如果進入古代,你是否認得這些計時工具?可別看錯了時辰!
    古代人民勤勞能幹,但是也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照時辰來進行耕作和休息。而古代並沒有手錶時鐘,除了晴天時候看太陽方位進行辨別時辰,古人們還有什麼方法來辨別時辰呢?先說一下時間的劃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分十二時辰,而並非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子醜寅卯各司其時。古代還有一種職業,叫做打更人,打的這個更,指的就是時辰。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據說服裝道具、配樂、攝影、打光、整片電影質感都絕了,開頭的一鏡到底真是盛世長安啊!
  • 《長安十二時辰》科普樓,看不懂的知識點,全都在這裡了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劇讓很多小夥伴覺得十分欲罷不能,但是對比其他的電視劇恨不得兩倍看片,而這部電影,卻恨不得能夠放慢在放慢看,因為真的有很多知識點不太好懂。郭利仕就是高力士,程參就是岑參,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作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他的作品。在《長安十二時辰》每一集的片頭都有日晷報時,這個雖然在小學歷史書上很多人都看到過,但是對於這個在當時年代時如何計時的很多人是一知半解,下圖就是十二時辰所代表的時刻表。
  • 執念的不同結局——關於《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夏天都在追《長安十二時辰》,包括小說原著和優酷視頻,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個擁擠不堪的早高峰。人總是需要有點執念才好,不然無聊的生活終歸是沒有什麼奔頭。這份執念實際上一直貫穿在長安的每一個具體的人物性格中,串起一些細節,算是對這部劇的紀念。
  • 對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血色殘陽裡,一隊黑騎漸漸逼近,拉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序幕。一時間,大廈雲譎波詭,聞者驚魂動魄,他們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衛?此行究竟目的何在?答案正在逐步揭曉,案件始末也漸漸明晰,他們是心懷不軌陰謀的突厥狼衛。那麼,歷史上真正的西域胡商究竟是何面目,粟特商旅又與神秘的絲綢之路有何淵源?
  • 「十二時辰」簡史
    原標題:「十二時辰」簡史 在引發觀劇熱潮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導演在片頭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時間,既突出了劇中主題,又渲染了緊張氣氛。大家對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時辰」有多少了解呢?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這套計時方法為人們所接受並沿用下來,《漢書·翼奉傳》中載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為太陽位於申的時刻,後又進一步簡化為「午時」等,用十二地支單獨命名。
  • 內行看門道:《長安十二時辰》用這些地支代表時間段,有何寓意
    內行看門道:《長安十二時辰》用這些地支代表時間段,有何寓意? 80後作家馬伯庸著作的《長安十二時辰》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後,一經推出,就衝擊著人們的眼球,在網絡上引起熱播、熱議。
  •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辦公室曝光 長安第一情報局長這樣!
    為了還原搜馬伯庸馬伯庸筆下的這個「長安第一情報局」,劇組採取了將「真實復刻」與「曹盾美學」相融合的創作方式:「其實不像以往的一部劇了,不再是那麼簡單的一個美術風格」。在真實復刻上,該劇副美術金陽透露:「長安城的每個坊,包括西市東市都是方形的形狀,非常的規整。西市的主街道大概是在15米到16米,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記載來做。我們如何去真實地再現這個時代?
  • 《長安十二時辰》口碑持續發酵 導演:靠大數據定主角
    做好本職工作是創作者最基礎的良心,是和觀眾之間互相尊重的一種表達方式,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A 高能劇情,多來自原著設定  2016年,曹盾正在拍《海上牧雲記》,「因為題材原因,那部戲有一些戲份要在綠幕前拍,我們私底下就說,下次要拍一部看得見摸得著的戲」。正是在此期間,曹盾遇到了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確實好看,而且寫的是長安,對我來說有故鄉情懷。
  • 長安十二時辰
    而街道的人聲鼎沸裡,飄蕩的燈籠突然失火,倉促的路人甲急促地滅火。然後是路人乙和高樓之上的古風宣讀。我們在當下的盛世裡焦灼不安,彷徨而憂慮。而《長安十二時辰》,極力地還原著唐朝盛世的風光,以及在風光之下潛藏的危機。長安,燈籠失火裡預示著同樣的焦灼不安。一個永遠回不去的唐朝,我一直在心底覬覦:那究竟是一個怎樣可以夜不閉戶的盛世?一個李白杜甫縱橫天下的詩意國度?
  •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京城十二時計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作為黑馬電視劇的熱播,一直到這兩天久居不下熱門話題的《花木蘭》真人版電影。其實這兩年的華劇,從《琅琊榜》開始,無論是劇中的搭建、人物形象的衣著服飾、妝容和歷史細節,中國風的話題,都備受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