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古代,你最想生活在哪個朝代?這個問題有著近乎統一的答案:宋朝。宋朝所取得的璀璨成就及其豐富的現代內涵,正日益在世界範圍內呈現深刻的精神感召力。文學博士、作家趙允芳作品《可惜風流總閒卻——宋十家讀札》近日出版,並在南京舉辦了新書分享會。在她的筆下,蘇軾、李清照們重新被賦予了飽滿血色。就該書的創作歷程,以及重新研讀宋型文化的個性視角等話題,現代快報記者與趙允芳展開對話。
△《可惜風流總閒卻——宋十家讀札》 趙允芳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無法置身歷史現場,但情感和心力"在場"
現代快報讀品:您是現當代文學博士,寫的卻是關於兩宋十大家的重讀。這種"跨界"是何緣起?
趙允芳:讀博士時我師從朱曉進老師,當時我研究的重點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鄉土小說的流變,博士畢業論文主題是"尋根 · 拔根 · 紮根",但我卻一頭扎進了歷史當中。但總的來說,還是契合了我當初讀博時的"尋根"和"紮根"意識。我正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感到了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與根基的淺薄,所以才借著一些機緣,開始一路向上尋根。
現代快報讀品:作家謝有順談及歷史散文創作時說,無數作家都在書寫歷史,但未必每個作家都有由此向下紮根的心力和深情,因此最終在散文中窺見的還是作家這個人。
趙允芳: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今天讀史寫作,裡面要有一個你自己,你無法置身歷史現場,但必須情感"在場"、心力"在場",而不是"戀屍癖式"地好古,更不能打著好古的幌子來輕薄古人和歷史。我們或許應當站在一個更為深遠的歷史維度上來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斷 , 這樣不僅會少一些方向性的迷失,也有利於我們重建自身精神的廣度厚度。因此,有意識地去讀一些史書,培養一些歷史感,是非常必要的。
現代快報讀品:歷史感似乎漸漸成為當下稀缺的一種品質。
趙允芳:一位復旦大學的青年教師前不久提出了一個"重建歷史感"的觀點,我非常認同。他對於歷史的薪火相傳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一代人中,有人的生命從平常壽命中溢出"。我的理解,這"溢出"的部分,就是能夠超越個體生命體驗、跨越時空,能夠燭照現代,甚至具有長久未來性的一種可貴的品質。
非虛構,是心有靈犀地去還原一些歷史場景
現代快報讀品:書中歷史人物,大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如何再寫出新意?
趙允芳:我寫這組人物,主要還是有些話不吐不快,這樣的闡發往往會有些不同吧。記得大概是在五六年前,我的兒子開始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在周末陪讀時我翻閱相關教科書,感覺現在的教育普遍偏重於知識點的灌輸,甚至有時會把一些歷史事件和文化大家有意無意地扁平化。我在給他尋找合適的輔助閱讀書籍時,發現一些流行的歷史讀物充斥著網絡文風,我越看越有如骨鯁在喉,由此萌生了為兒子重寫一組歷史人物的衝動。正好那一段時間有報社的朋友向我約稿,我搜集閱讀了大量古人的文本和後人的研究成果,對學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翻譯"和轉化。
現代快報讀品:看得出來,您非常看重對第一手史料的研讀。
趙允芳:我看重古人文本的價值,是因為那些海量的詩詞文賦,恰恰是最能夠反映千百年前其作者的真實性情、個體偏好、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的信史,我是把它們當作傳主的"精神札記""心情日記"來細讀的。而把傳主和他們的作品,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下來重新審視、打量,用一種人性的視角來體察、體貼,自然而然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收穫。所以,很多時候大家感覺這本書有新意,其實是我們更趨近於真相一步,更趨近於人性一步。
現代快報讀品:黃菡評點您的這本書:"寫歷史人物而『不隔』,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境界。"但畢竟古人在另一個時空節點。這中間靠什麼來打通?
趙允芳:非常感謝黃菡老師的這個評價,我覺得這也一直是我自己所期待的一個理想化的目標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說",其中,"隔與不隔"就是評判境界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想達到這種理想的寫作和閱讀效果,就要多從人性和常識出發。我儘量多從平常處落筆,並由此獲得一種區別於史書的粗線條勾勒的更為具象、真切的感受,從而消除一些誤解和誤讀,儘量呈現一種新的視角和新的見地。
現代快報讀品:您在序言說到這本書的寫作是另一種"非虛構"。評論家汪政說到過歷史散文的非虛構,就是把歷史的研究與現場的行走和勘探進行了結合。您是怎麼實現這種結合的?
趙允芳:我做過 11 年的新聞記者,現在的職業是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和期刊編輯工作。實際上,"非虛構"這個概念最早誕生於新聞報導領域,我至今仍然認為,非虛構的"真實性"和"詩性"是一篇優秀的新聞報導不可或缺的兩翼。同時,非虛構想要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也特別需要汪政老師說的"行走和勘探"的功夫。寫歷史人物,我深感同樣需要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當然我們無法真正回到幾百、上千年前的歷史現場,也無法和古人面對面,但可以通過掌握儘可能周全的史料,沉潛於他們的詩詞文本,細心傾聽和捕捉其中的情感、意緒,在此基礎上,來化腐為奇、心有靈犀地去還原一些歷史場景、趨近一些事件真相。
必須獨自承受研究、提煉、轉化之重
現代快報讀品:中國古典散文起源於先秦,中國散文的胸襟,從一開始就是偉岸的、恣肆的、渾厚的。您的文風從中得到哪些承繼?
趙允芳:我寫歐陽修時,用了很多篇幅談到了他對於唐代韓愈文風的亦步亦趨。我們今天所謂的唐宋散文八大家,就是指唐宋之際一批有志於古文寫作、反對駢文的寫作群體,他們嚮往先秦兩漢的古樸文風,去除辭藻堆砌,不受形式拘役,真實質樸地反映生活、傳遞思想。我在書中寫到的我們這一脈趙氏的先祖趙抃,其祖父趙湘,也正是宋初那場古文運動的先驅之一。觸碰那一段歷史,在格局、胸襟、氣度、文風等方面自然而然會受到強烈的感染。前幾天看一部日本電影,演員樹木希林在裡面的一句臺詞特別觸動我:"重的東西要輕輕舉起,輕的東西要重重舉起。"你必須先要獨自承受那種研究、提煉、轉化之重,然後才能把硬邦邦、甚至晦暗不明的史料,用一種相對明快、清晰、柔軟的筆法呈現。
現代快報讀品:您筆下這些歷史人物很多都在南京留下過足跡,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南京也曾是重要的見證。這種地緣性是否更激發了您的探索?
趙允芳:說實話我並沒有刻意地去寫他們和南京的關係。但在寫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在與南京的特殊交集時,我確實會更為用情用心一些。比如我在研究李清照時,發現南京堪稱她人生中一段最為無措、悲苦歲月的歷史見證。對於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生活,後人會因為他們曾經的"賭書潑茶"般的美好生活細節而忽略了他們其實來自政見完全不同的兩個官宦家庭,這使他們的婚姻一開始就註定會受到飄搖動蕩的時局的衝擊。
現代快報讀品:您在後序中提及,"他們當年的言行舉止所引發的社會效應,一點不亞於今天這個網絡時代的流量小生和小花。甚至,他們一出場,就自帶表情包,自帶流量。"很多人現在只會看眼前的流量明星,而不會回望歷史上的流量大咖。您是否也是希望一些年輕人能夠成為這本書的讀者群?
趙允芳:是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並喜歡這本書。江蘇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曹勇軍老師,他說自己用了整整 5 天時間通讀了這本書兩遍之多,評價是不可多得的普及型文史佳作。我最近也一直非常注重收集年輕讀者的評價,包括一些剛剛升入中學的學生,他們有的給我寫了詳細的閱讀感受,有的還對這本書裡的生字詞做了詳細的註解,頁面上標註得密密麻麻,有的還主動提出要朗讀其中的片斷來做成音頻版。
現代快報讀品:可否藉此機會分享一下父親趙本夫對您寫作的影響。
趙允芳:我在家排行老大,雖然是女兒,但我弟弟是理工男,對於文學基本不感興趣,妹妹又經常不在南京,因此,父親在他的文學領域裡,其實一直是把我當作兒子來"使喚"和"養成"的。父親特別喜歡歷史和時政,在家總跟我縱論古今,所以我的視野也被他帶得開闊起來。尤其父親寫作,至今是純粹手工勞動,他寫完上一部長篇小說《天漏邑》,用光了四瓶墨水。他的很多小說和散文也都是我先打出來,然後他再修改。最近剛剛幫他打完了一部 20 萬字的新長篇。有時候我會感覺自己像是不經意闖入了一位大廚的"後場",得以親眼目睹一道大餐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這其中,我能夠近身觀察他的刀工、用料、火候,以及他日常的思想火花在作品中的呈現等,受益匪淺。
△趙允芳
趙允芳,女,出生於江蘇豐縣趙集古寨,現居南京。文學博士,高級編輯。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現當代文學批評以及歷史文化散文寫作等。
聲音
何平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
中國那麼多朝代,如果讓你馬上說出哪個朝代知道的人最多,那一定是宋朝。這些年宋朝特別時髦,趙允芳的研究受到兩邊的夾擊。一方面,宋朝是一個被學院派研究得很充分的朝代,另一方面,如《百家講壇》的通俗戲說宋朝也正在盛行。在這樣的"夾擊"之下,她寫作這本書,勇氣可嘉。
王振羽(作家)
趙允芳選擇這個題目的勇氣非同一般。建立在史料基礎之上的是作者的見識,書中每個人物都可以單獨出一本書,但是趙允芳找出每個人物的關鍵詞,來記述他們精彩的一生,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鬚眉。她的寫作有"情懷",她不是泛濫地抒情,也不是矯情。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裡傳遞了一種善意和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黃菡(學者、原《非誠勿擾》原嘉賓主持)
寫歷史人物而不"隔",乃是非常難得的境界。這本書涉及的 10 傳主,大都是兩宋時期的政治思想巨擘、文化大家,但你將讀到的,無論是他們那大時代背景下的日常與非常,還是他們自身奪目光環下的偉力與無力,卻都仿佛被作者的筆觸打破了遙遠的時空距離,讓我們妙盡幽微,得以貼近古人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