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言承旭和沈月主演的都市愛情劇《我好喜歡你》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只可惜道明寺與杉菜「跨版本」合作的噱頭,也未能讓它多掀起一丁點「水花」,播出過程中與其它暑期檔劇集相比討論度寥寥。究其原因,除了劇情不溫不火之外,今年已經43歲的言承旭與小自己20歲的沈月出演偶像情侶檔,難免有「裝嫩」的嫌疑,看得觀眾頻頻出戲無法買單。
從網友欽封的一眾「丫頭教」成員,到《如懿傳》中被詬病失去少女靈氣的周迅,再到今天的言承旭,演員與角色之間年齡差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觀眾追劇的困擾之一,為何明星們如此執著於「裝嫩」?背後又藏著哪些市場導向帶來的無可奈何?今天我們就來展開解析。
男演員轉型艱難,女演員空間狹窄
誰都無法「從容老去」
縱觀這麼多年來的國產影視劇作品,演員飾演與自己年齡不符的角色也就是「裝嫩」的現象,一直普遍存在,並且主要可以總結為兩種情況。第一,在一些大女主或者史詩類的劇集中,角色經歷的時間線跨度可能長達幾十年,演員就需要根據劇情扮年輕、扮老,《如懿傳》中,周迅就詮釋了如懿從青蔥少女到端莊皇后的全過程。第二,演員對自己的真實狀態判斷失誤或者礙於市場大環境「強行裝嫩」,出演並不合適自己的角色,例如58歲的劉曉慶在《隋唐英雄3》中飾演16歲的明妃,與她對戲的鄭國霖小了她21歲,還要在戲中叫她「丫頭」,難免讓人感到尷尬。
在像言承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後,網友也難免要發出「靈魂之問」,中國的年輕演員哪裡去了?一定要讓中年演員尬演年輕嗎?總的來說,無論從市場導向還是個人選擇來看,這背後都有著複雜的成因。
對於時間跨度比較長的大製作劇集,很多人都認為片方應該選擇年齡合適的新人來出演主人公的年輕時代,也就不會出現《如懿傳》一開播,差點因為周迅違和感十足的少女戲份折戟沉沙的「慘案」。但製作方之所以這麼做不僅是考慮到人力成本、連戲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在當下這個數據流量甚至劇集第一天收視率就是命的時代,放棄以巨額片酬邀請來的有粉絲號召力的大牌明星,啟用新人遲遲不讓他們出場,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風險,平臺方也不會買帳。據說《海上牧雲記》就曾經因為前期小演員們的戲份太多,而被電視臺退訂,這種障礙導致了主角的少年時代只能靠演員「裝嫩」完成。
而從演員自身的角度來看,男演員和女演員各自有各自的苦衷。有一些年輕時憑藉青春偶像劇出道的男演員,年過四十還依舊穿梭在偶像劇中出演年輕人,和比自己小近20歲的小花談戀愛,除了言承旭,還有《檸檬初上》中的劉愷威,《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中的鐘漢良等等,確實是有一些「扎眼」了。但造成這種結果的並非單純是這類男星不夠上進,不想轉型,以他們的演技積累,雖然在偶像劇中尚能遊刃有餘,但如果放到更契合他們年齡段的現實題材劇中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和同年齡段的演技實力派雷佳音、郭京飛等人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女演員的情況則還要更差一些,除了一些偶像劇出身的「85花」開始面臨和上文提到的男星同樣的問題,哪怕是演技實力非常不錯的中年實力派,也要面對市場給她們的機會要比男演員更少的現實。
在推崇「白、瘦、幼」的整體大環境下,影視劇中關於中年女性的創作始終狹窄,充滿著婆婆媽媽、賢妻良母的刻板印象,基本上就是年輕角色的背景板,不配擁有豐滿的內核與可延展性。如果不維持少女人設「裝嫩」,很快就會被行業邊緣化,永遠只能出演這樣的配角,所以,大S就曾經在綜藝中坦言,自己寧可暫時接不到戲也拒絕出演王大陸的「媽媽」,追求青春靚麗的市場生態讓從容「老去」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
「30+」概念大熱
沒有「年齡焦慮」的成熟市場要來了嗎?
其實,對於演員來說,他們的生命力在於創造,在於顛覆,塑造各種與自己真實狀態有距離的角色,也是一種經驗與專業素養的體現。從這個角度出發,「裝嫩」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對於人物經歷跌宕起伏的史詩型劇集來說,人生閱歷豐富,演技紮實有層次的成熟演員非常有優勢,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可能遠遠勝過與角色處在同一年齡段的鮮肉、小花。
但即便如此,青春的質感也是極其珍貴且無法騙人的,有的時候渾然天成可以勝過一切演技。所以演員年齡與角色年齡的錯位一定要有一個上限,否則再精湛的演技也彌補不了那種違和感,特別是在現在技術飛速發展,鏡頭越來越高清的情況下。33歲的周迅在《孔子》中飾演少女南子時依舊青春氣息爆棚,靈氣逼人,但43歲還要在《如懿傳》中挑戰少女,就心有餘力不足只能招來廣大網友的群嘲了。
還有像周冬雨和譚松韻這種極為優秀的「扮嫩」選手,能在快到30的年紀惟妙惟肖的飾演高中生,不僅要有生動鮮活的演技,一張比同齡人顯小的「嫩臉」更是必不可少。由此可見,對於「扮嫩」,觀眾也不會一味苛責,關鍵在於要「嫩」的恰當合適,不影響欣賞劇情。
當然,在一個理想、健康的市場中,「裝嫩」的情況一定是越少越好,無論什麼年紀的演員都應該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觀眾們既想看新人演員揮灑獨有的青春氣息,又想看成熟的老戲骨用演技驚豔四座,並非是多麼奢侈的需求。
想要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演員努力磨練自己,提升業務水平,別年齡到了該轉型的階段,演技卻還停在屬於20多歲的偶像劇時代,除了裝嫩,再也別無選擇。
另外,行業中的創作者也需要打開視野,打破固有觀念,嘗試更多元化的類型題材,塑造更豐富大膽的人物形象。如果戲劇是折射現實的一面鏡子,那麼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圈層、每一種生活狀態,都值得成為素材被闡釋書寫。
在這方面,歐美、日韓的一些影視作品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40+的女演員可以出演各種職場精英角色,從自身的勵志發散出複雜的故事,而不是被當做背景板,例如《傲骨賢妻》《迷霧》;40+的熟男熟女也可以談一場或成熟理智或熾熱瘋狂的戀愛,而不是被困在偶像劇的邏輯中,例如《倒數第二次戀愛》《賢者之愛》。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這半年裡,「30+熟女」的概念第一次在國內娛樂市場中如此閃耀,為行業打開了新的思路。《三十而已》成為了暑期檔當之無愧的劇王,同系列《四十正好》正在計劃當中;《乘風破浪的姐姐》不斷收割熱度,製造了無數話題;劉敏濤化身「敏敏子」貢獻了《紅色高跟鞋》千萬直拍。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證明,我們的影視生態中綿延已久的「年齡焦慮」已經到了開始被打破的時候,讓每一個階段的演員都能散發出他們獨有的韻味和魅力,有值得創作的角色可演,不用費盡心機去「裝嫩」,相信這一天應該不會太遠了。